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8858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25 18: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一体化的实现是通过合理布置,使原本流程长、占地大的电子絮凝装置压缩至一个较小的、合理的、紧凑的空间内,该套装置含有进水管、絮凝区、分离区、过滤区和出水管,含悬浮物的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絮凝区,通电使废水发生复杂的电化学反应后,进入分离区;在分离区内絮凝变大的颗粒被分离出,微小的颗粒随废水进入过滤区;过滤区去除掉余下的绝大部分悬浮物,通过排出管排出装置,加装导流板,减缓水流短流现象,增强电子絮凝效果,一体化装置合理、紧凑布置各处理装置,提高空间使用率,大大减小占地体积,尤其适合改建项目空间有限的情况。项目空间有限的情况。项目空间有限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


[0001]本技术涉及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
,具体为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处理悬浮物废水的电子絮凝器装置,主要存在如下缺点:一是长时间运行后会出现污堵现象;二是对废水的水质水量变化适应较差,导致处理效果变差;三是通常将电子絮凝器与其他配套处理装置各自独立设置,导致整套装置占地面积大;四是没有充分利用富裕水头,加设中间水箱与提升泵,耗能明显,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包括主体、一体化装置进水管、絮凝区排泥管、反冲洗水排出管、一体化装置出水管、分离区进水管、分离区出水管、分离区排泥管、过滤进水管、滤料、反冲洗水进水管、絮凝区、电子絮凝器、分离区、离心澄清器及过滤区,所述主体上端一侧内部设置有絮凝区,所述电子絮凝区内部设置有电子絮凝器,所述主体上端另一侧设置有分离区,所述分离区内部设置有离心澄清器,所述电子絮凝器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体化装置进水管及絮凝区排泥管,所述电子絮凝器上端通过分离区进水管与离心澄清器相连,所述离心澄清器相连底部设置有分离区排泥管,所述主体位于电子絮凝器及离心澄清器下端设置有过滤区,所述过滤区内部设置有滤料,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的滤料上端一侧设置有反冲洗水排出管,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的滤料上端另一侧设置有过滤进水管,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的滤料下端一侧设置有一体化装置出水管,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的滤料下端另一侧设置有反冲洗水进水管,所述离心澄清器上端远离分离区进水管一侧设置有分离区出水管,所述分离区出水管分别与过滤进水管及反冲洗水进水管相连接;
[0005]所述电子絮凝器上端设置有第一电极板,所述电子絮凝器下端平行于第一电极板方向设置有第二电极板,所述电子絮凝器一侧下端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电子絮凝器另一侧上端设置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分离区进水管相接,所述电子絮凝器位于设置出水管一侧下端还设置有排泥孔,所述电子絮凝器内部近离进水管一端设置有进水侧导流板,所述进水侧导流板与第二电极板垂直相连,所述电子絮凝器内部远离进水管一端设置有出水侧导流板,所述出水侧导流板与第一电极板垂直相连,所述电子絮凝器顶端设置有排气孔。
[0006]优选的,所述一体化装置进水管上设置有流量安全阀及浊度计,所述一体化装置出水管上设置有浊度计。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板及第二电极板均与电流大小控制器相连。
[0008]优选的,所述电子絮凝器和离心澄清器均采用立式安装。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0](1)电极通过PLC满足条件智能切换,减少对阳极的损耗。
[0011](2)立式安装电子絮凝器,增大底部排出沉泥的作用水头,减缓污堵现象。
[0012](3)加装导流板,减缓水流短流现象,增强电子絮凝效果。
[0013](4)一体化装置合理、紧凑布置各处理装置,提高空间使用率,大大减小占地体积,尤其适合改建项目空间有限的情况。
[0014](5)一体化装置可智能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动态调整处理条件,提高处理效率。
[0015](6)相比一般的处理流程,充分利用自然高差的作用水头,无需再设分离区后的中间水箱与提升泵。
[0016](7)过滤利用自然高差水头,无需提升泵,节能明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电子絮凝器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切换原理示意图。
[0020]图中:一体化装置进水管1、絮凝区排泥管2、反冲洗水排出管3、一体化装置出水管4、分离区进水管5、分离区出水管6、分离区排泥管7、过滤进水管8、滤料9、反冲洗水进水管10、絮凝区11、电子絮凝器12、分离区13、离心澄清器14、过滤区15、第一电极板16、第二电极板17、进水管18、出水管19、排泥孔20、进水侧导流板21、出水侧导流板22、排气孔23。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包括主体、一体化装置进水管1、絮凝区排泥管2、反冲洗水排出管3、一体化装置出水管4、分离区进水管5、分离区出水管6、分离区排泥管7、过滤进水管8、滤料9、反冲洗水进水管10、絮凝区11、电子絮凝器12、分离区13、离心澄清器14及过滤区15,主体上端一侧内部设置有絮凝区11,电子絮凝区11内部设置有电子絮凝器12,主体上端另一侧设置有分离区13,分离区13内部设置有离心澄清器14,电子絮凝器12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体化装置进水管1及絮凝区排泥管2,电子絮凝器12上端通过分离区进水管5与离心澄清器14相连,离心澄清器14相连底部设置有分离区排泥管7,主体位于电子絮凝器12及离心澄清器14下端设置有过滤区15,过滤区15内部设置有滤料9,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上端一侧设置有反冲洗水排出管3,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上端另一侧设置有过滤进水管8,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下端一侧设置有一体化装置出水管4,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下端另一侧设置有反冲洗水进水管10,离心澄清器14上端远离分离区进水管5一侧设置有分离区出水管6,分离区出水管6分别与过滤进水管8及反冲洗水进水管10相连接,电子絮凝器12和离
心澄清器14均采用立式安装,一体化装置进水管1上设置有流量安全阀及浊度计,一体化装置出水管4上设置有浊度计。
[0023]如图2所示,电子絮凝器12上端设置有第一电极板16,电子絮凝器12下端平行于第一电极板16方向设置有第二电极板17,电子絮凝器12一侧下端设置有进水管18,电子絮凝器12另一侧上端设置有出水管19,出水管19与分离区进水管5相接,电子絮凝器12位于设置出水管19一侧下端还设置有排泥孔20,电子絮凝器12内部近离进水管18一端设置有进水侧导流板21,进水侧导流板21与第二电极板17垂直相连,电子絮凝器12内部远离进水管18一端设置有出水侧导流板22,出水侧导流板22与第一电极板16垂直相连,电子絮凝器12顶端设置有排气孔23,第一电极板16及第二电极板17均与电流大小控制器相连。
[0024]普通电子絮凝器长时间运行后会出现阳极钝化现象,阳极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处理悬浮物废水一体化智能工艺的电子絮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一体化装置进水管(1)、絮凝区排泥管(2)、反冲洗水排出管(3)、一体化装置出水管(4)、分离区进水管(5)、分离区出水管(6)、分离区排泥管(7)、过滤进水管(8)、滤料(9)、反冲洗水进水管(10)、絮凝区(11)、电子絮凝器(12)、分离区(13)、离心澄清器(14)及过滤区(15),所述主体上端一侧内部设置有絮凝区(11),所述电子絮凝区(11)内部设置有电子絮凝器(12),所述主体上端另一侧设置有分离区(13),所述分离区(13)内部设置有离心澄清器(14),所述电子絮凝器(12)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体化装置进水管(1)及絮凝区排泥管(2),所述电子絮凝器(12)上端通过分离区进水管(5)与离心澄清器(14)相连,所述离心澄清器(14)相连底部设置有分离区排泥管(7),所述主体位于电子絮凝器(12)及离心澄清器(14)下端设置有过滤区(15),所述过滤区(15)内部设置有滤料(9),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上端一侧设置有反冲洗水排出管(3),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上端另一侧设置有过滤进水管(8),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下端一侧设置有一体化装置出水管(4),所述主体位于过滤区(15)的滤料(9)下端另一侧设置有反冲洗水进水管(10),所述离心澄清器(14)上端远离分离区进水管(5)一侧设置有分离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俊秀李武林季献华姚志全李宽王辰周宇亮刘琴琴黄跃红李缪海仲明季晓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京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