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8608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温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电源整形单元、第一开关管Q1、PMW芯片及若干个过温保护单元,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连接于输入电源整形单元,PMW芯片的输出端分别并联成三个供电支路,第一供电支路连接于供电输出端口,第二供电支路经由第一开关管Q1反馈连接于PMW芯片,第三供电支路连接于过温保护单元,过温保护单元设置有稳压模块、第二开关管Q2和温度传感器NTC1,稳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NTC1串联后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时保护整个电源系统,避免电子元件出现融壳或者起火的风险,增加电源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
本技术涉及过温保护
,尤其是涉及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常用的过温保护控制电路是由集成有热敏电阻元件的PWM集成芯片组成,其电路结构简单,通过热敏电阻检测芯片内部环境温度来判断整体的温度状况,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其阻值发生对应变化从而导致,输入电压变化,从而翻转PWM运放的通断,其不仅监控精度低,且在实际电路设计中所选型的集成电路不一定带有过温调控功能,另外,这种过温保护控制电路往往只能监控单独一个发热元件,因为外围的电阻值有任何改变都会导致监控温度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其不仅能够实时监控发热元件的发热温度,监控精度高,且能够同时多个发热元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设置电源输入端口和供电输出端口,该过温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电源整形单元、第一开关管Q1、PMW芯片及若干个过温保护单元,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电性连接于输入电源整形单元,PMW芯片的输出端分别并联成三个供电支路,第一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供电输出端口,第二供电支路经由第一开关管Q1反馈连接于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第三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各个过温保护单元的输出端;各个过温保护单元设置有稳压模块、第二开关管Q2和用于检测发热元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NTC1,稳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NTC1串联后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断开。所述输入电源整形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保险管、EMI滤波模块、整流模块和电解滤波模块。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供电支路设置有第一限流电阻R3、整流二极管D3、第一滤波电容C1,第一限流电阻R3的一端连接在PMW芯片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于整流二极管D3,整流二极管D3与第一滤波电容C1并联后连接在第一开关管Q1的集电极,开关管Q1的发射极连接于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稳压模块设置有第二限流电阻R2、第一稳压管D1和第二稳压管D2,第二限流电阻R2的一端连接在第三供电支路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稳压管D1,温度传感器NTC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稳压管D1的阴极、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稳压管D2的阴极。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温保护单元还设置有分压电路,分压电路设置有分压电阻R11,分压电阻R11和温度传感器NTC1分别并联在第二稳压管D2的阴极。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温保护单元还设置有缓冲电路,缓冲电路设置有分流电阻R12、偏置电阻R4和第二滤波电容C4,分流电阻R12连接于第二稳压管D2的阳极,偏置电阻R4和第二滤波电容C4分别并联在第一开关管Q2的基极。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NTC1直接贴设在待监控的发热元件表面,随着发热元件温度的改变,温度传感器NTC1的阻值发生改变,使得加在第一开关管Q2的基极电压发生变化,在温度过高时,加在第一开关管Q2的基极电压达到一定数值导通后,第一开关管Q2的集电极输出一低电平,以将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电压拉低,使第一开关管Q1进入截止状态,以停止对PMW芯片供电,使PMW芯片停止输出进入保护状态,本技术相对于现有的现有技术中采用间接监控,其能够实时监控发热元件的发热温度,监控精度高,另外,用户可根据发热元件的数量以设置过温保护单元的数量,如图2所示出的实施例设置有两个过温保护单元,一过温保护单元对应设置有一温度传感器NTC1,当任何一个元件出现过温时都能够及时切断电源的输出电压,以实时保护整个电源系统,避免电子元件出现融壳或者起火的风险,增加电源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设置有两个过温保护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的第一部分;图4是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的第二部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至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设置电源输入端口和供电输出端口,该过温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电源整形单元、第一开关管Q1、PMW芯片及若干个过温保护单元,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电性连接于输入电源整形单元,PMW芯片的输出端分别并联成三个供电支路,第一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供电输出端口,第二供电支路经由第一开关管Q1反馈连接于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第三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各个过温保护单元的输出端;各个过温保护单元设置有稳压模块、第二开关管Q2和用于检测发热元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NTC1,稳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NTC1串联后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断开。实际应用中,该过温保护电路能够适用/应用于多种拓扑电源系统中,且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可选用三极管或者MOS管,在以下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Q1和第二开关管Q2均以NPN管为例子以便于阐释各个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本技术通过温度传感器NTC1直接贴设在待监控的发热元件表面,随着发热元件温度的改变,温度传感器NTC1的阻值发生改变,使得加在第一开关管Q2的基极电压发生变化,在温度过高时,加在第一开关管Q2的基极电压达到一定数值导通后,第一开关管Q2的集电极输出一低电平,以将第一开关管Q1的基极电压拉低,使第一开关管Q1进入截止状态,以停止对PMW芯片供电,使PMW芯片停止输出进入保护状态,本技术相对于现有的现有技术中采用间接监控,其能够实时监控发热元件的发热温度,监控精度高,另外,用户可根据发热元件的数量以设置过温保护单元的数量,如图2所示出的实施例设置有两个过温保护单元,一过温保护单元对应设置有一温度传感器NTC1,当任何一个元件出现过温时都能够及时切断电源的输出电压,以实时保护整个电源系统,避免电子元件出现融壳或者起火的风险,增加电源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如图3所示,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输入电源整形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保险管、EMI滤波模块、整流模块和电解滤波模块,由电源输入端口所输入的电流经整流和滤波后,流入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使得PMW芯片进入启机状态,PMW芯片启机后输出第二供电支路,第二供电支路经由第一开关管Q1反馈连接于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以为PMW芯片提供持续的稳定电源电压。具体的,所述第二供电支路设置有第一限流电阻R3、整流二极管D3、第一滤波电容C1,第一限流电阻R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设置电源输入端口和供电输出端口,其特征在于:该过温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电源整形单元、第一开关管Q1、PMW芯片及若干个过温保护单元,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电性连接于输入电源整形单元,PMW芯片的输出端分别并联成三个供电支路,第一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供电输出端口,第二供电支路经由第一开关管Q1反馈连接于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第三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各个过温保护单元的输出端;/n各个过温保护单元设置有稳压模块、第二开关管Q2和用于检测发热元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NTC1,稳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NTC1串联后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断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设置电源输入端口和供电输出端口,其特征在于:该过温保护电路包括输入电源整形单元、第一开关管Q1、PMW芯片及若干个过温保护单元,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电性连接于输入电源整形单元,PMW芯片的输出端分别并联成三个供电支路,第一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供电输出端口,第二供电支路经由第一开关管Q1反馈连接于PMW芯片的电源输入端VDD,第三供电支路电性连接于各个过温保护单元的输出端;
各个过温保护单元设置有稳压模块、第二开关管Q2和用于检测发热元件温度的温度传感器NTC1,稳压模块和温度传感器NTC1串联后连接于第二开关管Q2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二开关管Q2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管Q2的输出端电性连接于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以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管Q1导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电源整形单元包括依次串联设置的保险管、EMI滤波模块、整流模块和电解滤波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同时监控多个发热元件的过温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支路设置有第一限流电阻R3、整流二极管D3、第一滤波电容C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芹
申请(专利权)人:金鑫宇电源深圳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