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839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包括:板架、齿板、转盘;所述板架的下侧设置有铰轴,且板架与铰轴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齿板设置在铰轴外侧的上方,且齿板与铰轴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盘设置在齿板的下方,且转盘与齿板通过支撑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设置在齿板和转盘的中间,且支撑分别与齿板和转盘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丝杆设置在底板上侧的右方,且丝杆与底板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通过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方便实用,结构稳定以及夹持紧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
本技术涉及建筑器材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
技术介绍
模板支撑夹具在建筑施工作业中经常见到,是方便将模具支撑与横材或者斜材进行连接加固的一种建筑器材,模板支撑夹具作为稳定模板支撑的重要机构之一,其的加固稳定程度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成形,因此对模板支撑夹具的加持稳固要求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常见的模板支撑通常使用传统的脚手架扣件进行夹持,只是单纯地将模板支撑与横材或者斜材夹紧,然而在使用两斜材对模板支撑进行加固的情况时,不能保证两斜材的角度一致,导致模板支撑两侧的受力会有所不同,造成夹持不稳的问题。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常见的模板支撑通常使用传统的脚手架扣件进行夹持,只是单纯地将模板支撑与横材或者斜材夹紧,然而在使用两斜材对模板支撑进行加固的情况时,不能保证两斜材的角度一致,导致模板支撑两侧的受力会有所不同,造成夹持不稳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包括:板架、铰轴、齿板、转盘、支撑、底板、底座、防滑纹、铰联板、抱箍、紧固螺栓、丝杆;所述板架的下侧设置有铰轴,且板架与铰轴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齿板设置在铰轴外侧的上方,且齿板与铰轴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盘设置在齿板的下方,且转盘与齿板通过支撑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设置在齿板和转盘的中间,且支撑分别与齿板和转盘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底板分别设置在板架上侧前后两方和转盘的下侧,且底板分别与板架和转盘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底座位于底板的上侧,且底座与底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防滑纹位于底座上侧的中间,且防滑纹与底座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铰联板设置在底板上侧的左方,且铰联板与底板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抱箍的左端设置在铰联板的内部,且抱箍与铰联板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紧固螺栓的前端设置在抱箍上侧的中间,且紧固螺栓与抱箍之间拧接;所述丝杆设置在底板上侧的右方,且丝杆与底板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所述铰轴为阶梯性的圆柱状结构,且铰轴呈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有两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所述齿板为齿轮状结构,且齿板的表面呈圆周排列的方式设有四处圆形的通孔。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所述支撑为圆柱状结构,且支撑两端的内侧设有螺纹。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所述底板为圆形的板状结构,且底板的表面呈圆周排列的方式这有四处圆形的通孔。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所述抱箍为弧形的板状结构,且抱箍上侧的左方设有一处U形的槽孔,中间设有一处螺纹孔。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通过在板架的下侧设置两处可以活动的夹持机构,可以同时让一处模板支撑与一处或者两处辅助材料进行连接,相对传统的扣件一接一的连接方式,可以节省扣件的使用数量,从而使该装置起到方便实用的作用。2、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通过在铰轴的外侧设置齿板,并将两齿板通过齿牙配合的方式相连接,可以使装置下方的两处夹持机构进行同频移动,以保证两处夹持机构内的辅材角度一致,从而使该装置起到结构稳定的作用。3、本技术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通过在抱箍上侧的中间设置紧固螺栓,可以防止对其内部的模板支撑或者辅材进行彻底加固,以防装置出现滑动,从而使该装置起到夹持紧固的作用。4、本技术通过对上述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方便实用,结构稳定以及夹持紧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下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齿板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底座处结构示意图。图中:板架1、铰轴2、齿板3、转盘4、支撑5、底板6、底座7、防滑纹8、铰联板9、抱箍10、紧固螺栓11、丝杆1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包括:板架1、铰轴2、齿板3、转盘4、支撑5、底板6、底座7、防滑纹8、铰联板9、抱箍10、紧固螺栓11、丝杆12;板架1的下侧设置有铰轴2,且板架1与铰轴2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齿板3设置在铰轴2外侧的上方,且齿板3与铰轴2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活动连接;转盘4设置在齿板3的下方,且转盘4与齿板3通过支撑5固定连接;支撑5设置在齿板3和转盘4的中间,且支撑5分别与齿板3和转盘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底板6分别设置在板架1上侧前后两方和转盘4的下侧,且底板6分别与板架1和转盘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底座7位于底板6的上侧,且底座7与底板6为一体式结构;防滑纹8位于底座7上侧的中间,且防滑纹8与底座7为一体式结构;铰联板9设置在底板6上侧的左方,且铰联板9与底板6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抱箍10的左端设置在铰联板9的内部,且抱箍10与铰联板9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紧固螺栓11的前端设置在抱箍10上侧的中间,且紧固螺栓11与抱箍10之间拧接;丝杆12设置在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包括:板架(1)、铰轴(2)、齿板(3)、转盘(4)、支撑(5)、底板(6)、底座(7)、防滑纹(8)、铰联板(9)、抱箍(10)、紧固螺栓(11)、丝杆(12);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架(1)的下侧设置有铰轴(2),且板架(1)与铰轴(2)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齿板(3)设置在铰轴(2)外侧的上方,且齿板(3)与铰轴(2)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盘(4)设置在齿板(3)的下方,且转盘(4)与齿板(3)通过支撑(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5)设置在齿板(3)和转盘(4)的中间,且支撑(5)分别与齿板(3)和转盘(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底板(6)分别设置在板架(1)上侧前后两方和转盘(4)的下侧,且底板(6)分别与板架(1)和转盘(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底座(7)位于底板(6)的上侧,且底座(7)与底板(6)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防滑纹(8)位于底座(7)上侧的中间,且防滑纹(8)与底座(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铰联板(9)设置在底板(6)上侧的左方,且铰联板(9)与底板(6)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抱箍(10)的左端设置在铰联板(9)的内部,且抱箍(10)与铰联板(9)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所述紧固螺栓(11)的前端设置在抱箍(10)上侧的中间,且紧固螺栓(11)与抱箍(10)之间拧接;所述丝杆(12)设置在底板(6)上侧的右方,且丝杆(12)与底板(6)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施工模板支撑夹具,包括:板架(1)、铰轴(2)、齿板(3)、转盘(4)、支撑(5)、底板(6)、底座(7)、防滑纹(8)、铰联板(9)、抱箍(10)、紧固螺栓(11)、丝杆(12);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架(1)的下侧设置有铰轴(2),且板架(1)与铰轴(2)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齿板(3)设置在铰轴(2)外侧的上方,且齿板(3)与铰轴(2)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活动连接;所述转盘(4)设置在齿板(3)的下方,且转盘(4)与齿板(3)通过支撑(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5)设置在齿板(3)和转盘(4)的中间,且支撑(5)分别与齿板(3)和转盘(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底板(6)分别设置在板架(1)上侧前后两方和转盘(4)的下侧,且底板(6)分别与板架(1)和转盘(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所述底座(7)位于底板(6)的上侧,且底座(7)与底板(6)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防滑纹(8)位于底座(7)上侧的中间,且防滑纹(8)与底座(7)为一体式结构;所述铰联板(9)设置在底板(6)上侧的左方,且铰联板(9)与底板(6)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抱箍(10)的左端设置在铰联板(9)的内部,且抱箍(10)与铰联板(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