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7816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光源寿命的缩短,并抑制显示不均的发生的背光单元。本发明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涉及的背光单元(102)具有:导光板(108);在导光板(108)的入射侧面配置的线状光源(106);在导光板(108)的背面配置的反射板(109);以及在反射板(109)的背面配置的均热板(110),其中,均热板(110)的端部配置为在线状光源(106)的电极部(114)附近比导光板(108)的入射侧面更靠内的内侧,均热板(110)的其它端部配置为与导光板(108)的除入射侧面之外的侧面大致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状光源装置及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的背面配置有背光单元(backlight unit)。为此,来自构成背光单元的冷阴极管等的线状光源的热量会传导到液晶显示面板上,使得液晶显示面板的面内热量分布不均匀,容易产生显示不均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构成背光单元的导光板或线状光源的背面、侧面等处配置铝等导热性高的均热板,从而使液晶显示面板面内的热量分布均匀化(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和2)。专利文献1特开平9-31894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1-311944号公报然而,对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可明显看到,在线状光源的发光部,尤其是在电极部产生过热的现象。由此可知,存在线状光源自身热量分布不合适,以使线状光源的寿命显著缩短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光源寿命的缩短的面状光源装置,以及能够抑制由于光源发光热量而产生的显示不均的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面状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线状光源,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入射侧面;反射板,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背面;以及均热板,配置在上述反射板的背面,其特征在于,上述均热板的端部被配置为在上述线状光源的电极部附近,比上述导光板的入射侧面更靠内的内侧,上述均热板的其它端部被配置为与上述导光板的除上述入射侧面之外的侧面大致一致。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线状光源趋近合适的热分布,并能够抑制线状光源寿命的缩短。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线状光源所处的位置范围内,上述均热板的端部配置于比上述导光板的入射侧面更靠内的内侧。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线状光源寿命的缩短。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线状光源所处的位置范围内,除了上述均热板的位置确定部之外,上述均热板的端部配置于比上述导光板的入射侧面更靠内的内侧。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对均热板进行高精度地位置确定。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面状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线状光源具有一个以上的弯曲部。本专利技术可适用于这样的情况。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一方面记载的面状光源装置;以及在上述面状光源装置的观看侧配置的液晶显示面板。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线状光源的寿命的缩短,并抑制显示不均的发生,能够进行高品质显示。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光源寿命缩短的面状光源装置,以及可抑制显示不均发生的使用该面状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背光单元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正视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背光单元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正视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背光单元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正视图。图6表示现有技术的背光单元的结构的一部分的正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可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非限于以下的实施例。为了说明的清晰,以下的记载及附图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省略。下面参照图1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其中,采用作为液晶显示面板101的TFT型液晶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根据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液晶显示面板101、背光单元102、外框103。液晶显示面板101的背面侧配置有背光单元102。外框103配置在液晶显示面板101的表面侧,并将液晶显示面板101和背光单元102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背光单元102具有均热板110,高效地传导线状光源106所产生的热量,抑制液晶显示面板101显示不均的发生。特别是,通过巧妙地设计均热板110的形状、配置,从而抑制线状光源106的寿命的缩短。对此之后将详细描述。液晶显示面板101具有在TFT(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未图示)和对置配置的对置基板(未图示)这两块基板之间封入液晶的结构。在TFT阵列基板上分别地在水平方向形成有栅极线(扫描线)、在垂直方向形成有源极线(信号线)。并且,TFT被设置在栅极线和源极线的交叉点附近。进而,在栅极线和源极线包围的区域中分别形成有像素电极。分别地,TFT的栅极连接于栅极线,源极连接于源极线,漏极连接于像素电极上。TFT阵列基板和对置基板的间隔通过衬垫(spacer)被维持成预定的间隔。在TFT阵列基板的外侧表面和对置基板的外侧表面分别粘贴偏光板。同时,在对置基板上形成公共电极和R(红)、G(绿)、B(蓝)的彩色滤色器。公共电极实际上是以与像素电极对置的方式,在对置基板的大致整个面上形成的透明电极。液晶显示面板101具有显示区域和周边区域。显示区域由多个像素构成。周边区域以围绕显示区域的周边的方式形成。周边区域上连接有源极驱动器104、栅极驱动器105。通常,源极驱动器104和栅极驱动器105通过TAB(TapeAutomated Bonding卷带自动封装)连接于TFT阵列基板,或通过COG(Chip OnGlass玻基芯片)直接设置于阵列基板上。这里对液晶显示面板10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各栅极线供给来自栅极驱动105的扫描信号。与根据各扫描信号选择的一根栅极线连接的所有TFT同时变为接通(ON)。然后,在各源极线供给来自源极驱动器104的对应于显示信号的灰度电压,在像素电极上蓄积电荷。接着,根据蓄积了电荷的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间的电位差,使像素电极-公共电极间的液晶排列发生变化。透过与观看侧相反侧的偏光板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是根据液晶来控制的,进而控制透过观看侧偏光板的光的透过率。液晶显示面板101的各像素,通过对应于透过光量的颜色浓淡和RGB任一个的颜色显示,进行各种色调的显示。另外,在黑白显示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配置彩色滤色器。作为液晶显示面板101,除了上述TFT型之外,已知的有不含有开关元件的纯矩阵型等。此外,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型式,已知的还有TN型(TwistedNematic扭转列向型),STN型(Super Twisted Nematic超扭转列向型),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形成于同一基板上的IPS型(In Plane Switching平面开关型)等。本专利技术适用于上述各种型式的液晶显示面板。下面除参考图1之外、还参照图2和图3来说明背光单元102的结构。图2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3是为了说明各构成元件配置关系的正视图。图3中,为了简化说明仅示出几个部件。图1~3中同一构成元件采用同一符号。背光单元102是采用侧面照明(sidelight)方式,对液晶显示面板101照射面状光的面状光源装置。背光单元102包括线状光源106,光学板107,导光板108,反射板109,均热板110,框体111。从观看侧按光学板107、导光板108,反射板109的顺序被层积配置并被收纳在框体111中。线状光源106沿导光板108的入射侧面配置。线状光源106可采用冷阴极管。如图3所示,线状光源10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形成高压的电极部1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状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线状光源,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入射侧面;反射板,配置在上述导光板的背面;以及均热板,配置在上述反射板的背面,其特征在于,上述均热板的端部被配置为在上述线状光源的电 极部附近比上述导光板的入射侧面更靠内的内侧,上述均热板的其它端部被配置为与上述导光板的除上述入射侧面之外的侧面大致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川雄二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