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6826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包括圆柱形的刀头,刀头为钨钢刀头,刀头平行设置有第一冷却孔、第二冷却孔和排屑槽,刀头的磨削部分设置切削刃面、第一后角面、第二后角面、过油面、导角面,外刃设置在导角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外刃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45°,内刃设置在切削刃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切削刃面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1°,过油面相对于径向平面30°,导角面相对于过油面2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小于1°的内刃,其它磨削角度采取避空磨削方式,工件一次装夹即可加工出平底深孔,优化平底孔加工工艺,减少工件装夹次数,节省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枪钻加工的孔精度更高,加工出的孔与相配装工件的配合间隙更精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孔平底枪钻
本技术涉及深孔枪钻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深孔平底枪钻。
技术介绍
枪钻最早是为满足加工枪管的需要而研制出来的,在该工艺问世之前,枪管是用缠绕和焊接在一根芯棒上的金属条来加工的。随着枪钻加工设备的持续开发和改进,枪钻加工小直径精密深孔的能力使其被广泛应用于能源、汽车、航空、模具等行业。在模具制造过程中,在个别零部件进行装配时需要装配孔的孔底是平面,而现在的平底孔是采用铣加工工艺,但是在深孔的底部通过铣加工形成平底较难实现,需要先在深孔机床上在待加工工件上先加工一个深孔,然后换到另外的机床上面进行研磨或通过长铣刀延伸到孔的底部进行二次加工形成平底,效率低下,导致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精度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深孔平底枪钻。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包括圆柱形的刀头,所述刀头为钨钢刀头,所述刀头平行设置有第一冷却孔、第二冷却孔和排屑槽,所述刀头的磨削部分设置有切削刃面、第一后角面、第二后角面、过油面、导角面,所述外刃设置在导角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所述外刃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45°,所述内刃设置在切削刃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所述切削刃面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1°,所述第一后角面、第二后角面相对于切削刃面的角度分别为12°、15°,所述过油面相对于径向平面30°,所述导角面相对于过油面20°,所述第一冷却孔贯穿至第一后角面,所述第二冷却孔贯穿至第二后角面与过油面之间,所述排屑槽为116°的V型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刃在径向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为0.5-1m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刀头轴线位于排屑槽内,所述排屑槽的槽底距离刀头轴线0.2-0.3m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冷却孔的孔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却孔的孔径与第二冷却孔的孔径之比为37: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刀头的圆柱面上沿着顺时针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支撑导向部、第二支撑导向部、第三支撑导向部和第四支撑导向部,所述第一支撑导向部和第四支撑导向部分别位于排屑槽的两侧边缘,所述第二支撑导向部的中心与第一支撑导向部的中心间隔91°,所述第三支撑导向部的中心与第四支撑导向部的中心间隔6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导向部的宽度小于第四支撑导向部的宽度,所述第四支撑导向部的宽度小于第二支撑导向部以及第三支撑导向部的宽度。本技术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合理、设计新颖、实用性强,通过采用小于1°的内刃,其它磨削角度采取避空磨削的方式,工件一次装夹即可加工出平底深孔,优化了平底孔的加工工艺,减少工件装夹次数,节省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枪钻加工的孔精度更高,加工出的孔与相配装工件的配合间隙更精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磨削角度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轴向结构示意图。图中:1、刀头;2、排屑槽;31、第一冷却孔;32、第二冷却孔;41、内刃;42、外刃;43、切削刃面;44、第一后角面;45、第二后角面;46、过油面;47、导角面;51、第一支撑导向部;52、第二支撑导向部;53、第三支撑导向部;54、第四支撑导向部。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包括圆柱形的刀头1,刀头1为钨钢刀头1,刀头1平行设置有第一冷却孔31、第二冷却孔32和排屑槽2,刀头1的磨削部分设置有切削刃面43、第一后角面44、第二后角面45、过油面46、导角面47,外刃42设置在导角面47与排屑槽2之间的边缘,外刃42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45°,内刃41设置在切削刃面43与排屑槽2之间的边缘,切削刃面43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1°,第一后角面44、第二后角面45相对于切削刃面43的角度分别为12°、15°,过油面46相对于径向平面30°,导角面47相对于过油面4620°,第一冷却孔31贯穿至第一后角面44,第二冷却孔32贯穿至第二后角面45与过油面46之间,排屑槽2为116°的V型槽。外刃42在径向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为0.5-1mm。刀头1轴线位于排屑槽2内,排屑槽2的槽底距离刀头1轴线0.2-0.3mm。第一冷却孔31的孔径大于第二冷却孔32的孔径。第一冷却孔31的孔径与第二冷却孔32的孔径之比为37:27。刀头1的圆柱面上沿着顺时针方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支撑导向部51、第二支撑导向部52、第三支撑导向部53和第四支撑导向部54,第一支撑导向部51和第四支撑导向部54分别位于排屑槽2的两侧边缘,第二支撑导向部52的中心与第一支撑导向部51的中心间隔91°,第三支撑导向部53的中心与第四支撑导向部54的中心间隔62°。第一支撑导向部51的宽度小于第四支撑导向部54的宽度,第四支撑导向部54的宽度小于第二支撑导向部52以及第三支撑导向部53的宽度。本技术结构合理、设计新颖、实用性强,通过采用小于1°的内刃41,其它磨削角度采取避空磨削的方式,工件一次装夹即可加工出平底深孔,优化了平底孔的加工工艺,减少工件装夹次数,节省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使得枪钻加工的孔精度更高,加工出的孔与相配装工件的配合间隙更精准。以上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的刀头,所述刀头为钨钢刀头,所述刀头平行设置有第一冷却孔、第二冷却孔和排屑槽,所述刀头的磨削部分设置有切削刃面、第一后角面、第二后角面、过油面、导角面,外刃设置在导角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所述外刃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45°,内刃设置在切削刃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所述切削刃面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1°,所述第一后角面、第二后角面相对于切削刃面的角度分别为12°、15°,所述过油面相对于径向平面30°,所述导角面相对于过油面20°,所述第一冷却孔贯穿至第一后角面,所述第二冷却孔贯穿至第二后角面与过油面之间,所述排屑槽为116°的V型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的刀头,所述刀头为钨钢刀头,所述刀头平行设置有第一冷却孔、第二冷却孔和排屑槽,所述刀头的磨削部分设置有切削刃面、第一后角面、第二后角面、过油面、导角面,外刃设置在导角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所述外刃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45°,内刃设置在切削刃面与排屑槽之间的边缘,所述切削刃面相对于径向平面的角度为1°,所述第一后角面、第二后角面相对于切削刃面的角度分别为12°、15°,所述过油面相对于径向平面30°,所述导角面相对于过油面20°,所述第一冷却孔贯穿至第一后角面,所述第二冷却孔贯穿至第二后角面与过油面之间,所述排屑槽为116°的V型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刃在径向平面上的投影长度为0.5-1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深孔平底枪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轴线位于排屑槽内,所述排屑槽的槽底距离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林张友林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双利刀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