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开口纱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6163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一次性开口纱布。它包括结构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所述第一纱布垫呈矩形,所述第一纱布垫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的宽度为0‑50mm;所述第一纱布垫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的宽度为0‑20mm;所述第二间距位于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竖向中心线上;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与第二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之间的中下部通过缝线相连形成缝合段,所述第一纱布垫与第二纱布垫之间、在所述缝合段的上方形成开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次性开口纱布
本技术涉及一种纱布,特别是公开一种一次性开口纱布。
技术介绍
在气管切开手术、插入气管套管后,需要对创口进行护理,以避免引起皮下气肿。在护理时,通常将纱布用剪刀剪开后,形成Y形开口,将具有Y形开口的纱布垫在伤口与气管套管之间,或用于包扎、吸附伤口组织渗出液,防止伤口感染。但用剪刀直接剪口的纱布,纱布切割出的边缘外露,线头多会与伤口粘连,更换纱布时,会牵拉伤口,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护理难度。同时,由于切口护理使用的纱布,通常需要多层结构,才能达到良好的吸附渗出液的作用,因此,通常采用常规折叠的方式,来实现厚度的增加。但是,普通的折叠方法,是通过单向对折的方式,加上剪口的存在,在使用时,纱布容易散乱,边缘部分与折叠部分的厚度不均匀,导致纱布边缘容易出现翻折、卷边、脱出等情况,从而影响使用。为了防止线头外露和折叠带来的问题,如果对纱布切口后,进行缝纫处理,就会造成缝纫处的纱布会比较硬,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吸附渗出液的效果也会受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申请号为:201821526787.5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气切纱布,其主要包括纱布片和支撑架,所述纱布片右多层纱布组成,并在多层纱布之间设置用于容纳所述支撑架的支撑通道,所述纱布片具有开口,所述支撑架和支撑通道位于所述开口的两侧,由于支撑通道用于防止所述支撑架,因此支撑通道的两侧及一端为封闭结构,这种封闭结构需要通过缝纫或粘结的方式实现,而支撑架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硬度才能实现支撑,因此该技术气切纱布在使用时,会导致整体硬度过强,更换时,虽然方便的医护人员的操作,但是在纱布片与伤口的接触中,对病人的伤口产生较大的刺激,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制作和使用方便,减少病人痛苦,吸附渗出液效果好的一次性开口纱布。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次性开口纱布,包括结构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所述第一纱布垫呈矩形,所述第一纱布垫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的宽度为为0-50mm;所述第一纱布垫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的宽度为0-20mm;所述第二间距位于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竖向中心线上;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与第二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之间的中下部通过缝线相连形成缝合段,所述第一纱布垫与第二纱布垫之间、在所述缝合段的上方形成开口。所述缝合段的高度为所述第二间距高度的1/4~1/2。所述缝合段的缝制针脚为每100mm缝针20-40针。所述第一纱布垫、第二纱布垫分别由1-4片单层纱布折叠而成。所述第一纱布垫、第二纱布垫分别由为每100mm经纱线数70-150、每100mm纬纱线数45-126的脱脂棉漂白纱布折叠而成。一种如上所述的一次性开口纱布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作第一纱布垫:将整理齐的1~4层矩形纱布平铺,将矩形纱布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对折,对叠后在所述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然后,将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对叠,对叠后所述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步骤二,按照步骤一制作第二纱布垫;步骤三,缝合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在第二间距的中下部对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进行缝合;步骤四,缝合后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分别沿着各自的第二间距进行折叠,折叠后所述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各自的上边缘、下边缘、左边缘、右边缘分别位于第一纱布垫、第二纱布垫的内侧。步骤三中,所述缝合的高度为所述第二间距高度的1/4~1/2。步骤一中,所述第一间距位于所述矩形纱布的横向中心线上;所述第二间距位于所述矩形纱布的纵向中心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以及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对叠,使得纱布边缘的切割处被包裹在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内侧,在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的外侧四周形成光滑且厚度均匀的结构层;避免了缝纫会导致的硬度问题和厚薄不均匀的问题;通过所述第二间距的缝合段将第一布垫和第二纱布垫的中下部连接,在缝合段的上侧形成开口,由于仅在第二间距中进行缝合,缝合处为单排针脚,同时第二间距之间的厚度由于没有左边缘和右边缘的参与,不会形成厚度堆叠,进一步保证了第一布垫和第二纱布垫的柔软度,不会出现硬度增加的情况,极大地保证了舒适度,减少病人的痛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纱布垫或第二纱布垫折叠前完全展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纱布垫或第二纱布垫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一纱布垫或第二纱布垫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后,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缝合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缝合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纱布垫;2、第二纱布垫;3、第一间距;4、第二间距;5、缝合段;6、开口。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6,本技术一次性开口纱布,包括结构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纱布垫1和第二纱布垫2。所述第一纱布垫1呈矩形,所述第一纱布垫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间距3,所述第一间距3的宽度为为0-50mm,优选2-20mm;所述第一纱布垫1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4,所述第二间距4的宽度为0-20mm,优选1-8mm;所述第二间距4位于所述第一纱布垫1的竖向中轴线上;所述第一纱布垫1的第二间距与第二纱布垫2的第二间距之间的中下部通过缝线相连形成缝合段5,所述第一纱布垫1与第二纱布垫2之间、在所述缝合段5的上方形成开口6。所述缝合段5的高度为所述第二间距4高度的1/4~1/2。所述缝合段5的缝制针脚为每100mm缝针20-40针。所述第一纱布垫1、第二纱布垫2分别由1-4片单层纱布折叠而成。优选的,所述第一纱布垫1、第二纱布垫2分别由为每100mm经纱线数70-150、每100mm纬纱线数45-126的脱脂棉漂白纱布折叠而成。根据图2结合图1,本技术一种如上所述的一次性开口纱布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作第一纱布垫:将整理齐的1~4层矩形纱布平铺,将矩形纱布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对折,对叠后在所述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位于所述矩形纱布的横向中心线上;然后,将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对叠,对叠后所述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位于所述矩形纱布的纵向中心线上。步骤二,按照步骤一制作第二纱布垫。步骤三,缝合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在第二间距的中下部对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次性开口纱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所述第一纱布垫呈矩形,所述第一纱布垫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的宽度为为0-50mm;所述第一纱布垫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的宽度为0-20mm;所述第二间距位于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竖向中心线上;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与第二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之间的中下部通过缝线相连形成缝合段,所述第一纱布垫与第二纱布垫之间、在所述缝合段的上方形成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开口纱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结构相同、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一纱布垫和第二纱布垫,所述第一纱布垫呈矩形,所述第一纱布垫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上边缘与下边缘之间形成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的宽度为为0-50mm;所述第一纱布垫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向内折叠、且折叠后所述左边缘与右边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的宽度为0-20mm;所述第二间距位于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竖向中心线上;所述第一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与第二纱布垫的第二间距之间的中下部通过缝线相连形成缝合段,所述第一纱布垫与第二纱布垫之间、在所述缝合段的上方形成开口。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宗球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生大医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