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侧换热结构、换热系统及空调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05666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水侧换热结构、换热系统及空调,该水侧换热结构包括n(n≥2)级依次串联连接的水侧换热器,水侧换热器包括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道和供与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换热的水流通的水流通道,且第n级水侧换热器用于通过降低第n‑1级水侧换热器中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水侧换热器中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冷媒进入冷媒通道内与水流通道内的水进行换热,由于第n级水侧换热器用于通过降低第n‑1级水侧换热器中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水侧换热器中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所以使得初始进水温度和最终出水温度之间差值变大,进而可以在保证输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的流量,从而降低水泵尺寸和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侧换热结构、换热系统及空调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水侧换热结构、换热系统及空调。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央空调技术也不断的在进步;目前,大众用户在选择中央空调时,往往会关注中央空调自身的产品成本和工程安装成本。然而,传统的中央空调在使用时,需要选用较大尺寸和型号的水泵,水泵能耗成本较大,进而间接提升了中央空调的成本,制约中央空调的普及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中央空调在使用时,需要选用较大尺寸和型号的水泵,水泵成本较大,进而间接提升了中央空调的成本,制约中央空调的普及推广应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水侧换热结构、换热系统及空调,该水侧换热结构、换热系统及空调在使用时可以在保证输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流量,从而降低水泵尺寸和功率,进而减低水泵的能耗,节约成本。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水侧换热结构,包括n(n≥2)级依次串联连接的水侧换热器,所述水侧换热器包括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道和供与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换热的水流通的水流通道,且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用于通过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上述水侧换热结构在使用时,冷媒进入冷媒通道内与水流通道内的水进行换热,由于所述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通过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所以使得在水侧换热结构中初始进水温度和最终出水温度之间差值变大,进而可以在保证输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的流量,从而降低水泵尺寸和功率,进而减低水泵的能耗,节约成本。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通道与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冷媒通道连通,位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水流通道的出水端与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进水端连通,且位于第1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进水端用于与水源连通,第n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出水端用于与末端连通。如此,位于前一级中水侧换热器中的冷媒在蒸发吸热后形成的气液混合态的冷媒还可以进入下一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冷媒通道内进行再一次蒸发吸热,以实现再次降温。同时,水源向第1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进水端供应水,然后通过第1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出水端向下一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继续输送直至通过第n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出水端向末端供应,后一级水侧换热器中水流通道内的水的温度比前一级水流通道内的水的温度较低,如此,第1级水侧换热器中初始进来的水的温度与第n级水侧换热器向末端供应的水的水温温差较大,进而可以在保证输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的流量,从而降低水泵尺寸和功率,进而减低水泵的能耗,节约成本。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媒通道包括冷媒流入通道,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流入通道与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流入通道连通,其中,第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流入通道的冷媒进口端用于与冷凝器的出口端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媒通道还包括冷媒排出通道,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排出通道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排出通道连通,第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冷媒排出通道的出口端与压缩机的冷媒进口端连通,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流入通道的出口端与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排出通道的冷媒进口端连通。如此,冷凝器向第1级水侧换热器输送冷媒,具体地,沿冷凝器输出的冷媒需要经过节流元件的节流作用后再向第1级水侧换热器输送冷媒。从第1级水侧换热器至所述第n级水侧换热器的方向,冷媒流入通道内的冷媒逐次进行蒸发吸热。此外,所述第n级水侧换热器至第1级水侧换热器方向,冷媒排出通道内的冷媒逐次进行蒸发吸热,最后通过第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冷媒排出通道的出口端向压缩机的冷媒进口端输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水侧换热器为壳管换热器。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的水侧换热结构。上述换热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水侧换热结构,因此在使用时,冷媒进入冷媒通道内与水流通道内的水进行换热,由于所述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用于通过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所以使得在水侧换热结构中初始进水温度和最终出水温度之间差值变大,进而可以在保证输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的流量,从而降低水泵尺寸和功率,进而减低水泵的能耗,节约成本。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冷媒进口端与所述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冷媒通道的出口端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冷媒出口端与第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冷媒通道的进口端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水源,所述水源包括水泵,所述水泵与第1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进水端连通。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水侧换热器或包括上述的换热系统。上述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水侧换热器或包括上述的换热系统,因此该空调在使用时,冷媒进入冷媒通道内与水流通道内的水进行换热,由于所述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用于通过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所以使得在水侧换热结构中初始进水温度和最终出水温度之间差值变大,进而可以在保证输出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的流量,从而降低水泵尺寸和功率,进而减低水泵的能耗,节约成本。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图1为一实施例中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中水侧换热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换热系统;100、水侧换热器;110、水流通道;120、冷媒通道;122、冷媒流入通道;124、冷媒排出通道;200、冷凝器;300、节流元件;400、压缩机;500、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侧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n≥2)级依次串联连接的水侧换热器,所述水侧换热器包括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道和供与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换热的水流通的水流通道,且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用于通过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侧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n≥2)级依次串联连接的水侧换热器,所述水侧换热器包括供冷媒流通的冷媒通道和供与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换热的水流通的水流通道,且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用于通过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冷媒通道内的冷媒温度以再次降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中所述水流通道内水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侧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通道与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冷媒通道连通,位于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水流通道的出水端与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进水端连通,且位于第1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进水端用于与水源连通,第n级水侧换热器的水流通道的出水端用于与末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侧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包括冷媒流入通道,第n-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流入通道与第n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流入通道连通,其中,第1级所述水侧换热器的所述冷媒流入通道的冷媒进口端用于与冷凝器的出口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侧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还包括冷媒排出通道,第n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思屈清杲温祖恒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