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5598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空压机本体包括安装筒及筒盖,安装筒内设有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转轴上设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腔室分为第一气室及第二气室,第二隔板将第二腔室分为第三气室及第四气室;第一气室连通设有第一进气管、第一出气管,第二气室连通设有第二进气管、第二出气管,第三气室连通设有第三进气管、第三出气管,第四气室连通设有第四进气管、第四出气管,第一进气管及第三进气管通过第一汇流管连通,第二进气管及第四进气管通过第二汇流管连通;其可有效提高供气及泄气的速率,加速差压的形成,从而提高转轴的转动效率,提高空压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压机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摆式空压机(也称为摆扇式/摆动式空压机)的结构是由驱动曲轴组件和空压机本体组件构成,它多用于特种车辆上。摆式空压机的结构原理如“压缩机技术,2004年第4期(总第186期),摆动式空气压缩机原理及性能测试分析”。目前,摆动式空压机的本体的内腔是圆柱形状,曲轴箱连接位置在圆柱的一端面(该端面密封连接有一个端盖,该端盖中间开有轴孔)。圆柱的另一端面上密封连接有另一端盖,该端盖上开有通气孔。内部形成两个压缩室,通过压差而带动摆动活塞的转轴发生转动,从而实现摆动活塞的转动,但是传统的摆动式空压机大多仅有一组进出气口配合,供气及泄气的速率较慢,影响转轴转动的效率,有待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其结构新颖,可有效提高供气及泄气的速率,加速差压的形成,从而提高转轴的转动效率,提高空压机的工作效率。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包括曲轴箱和摆式空压机的空压机本体,空压机本体摆动活塞的转轴与曲轴箱的输入轴连接;所述空压机本体包括一端闭合的安装筒,盖设于所述安装筒另一端的筒盖,所述安装筒内固定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架及第二限位架,所述第一限位架呈扇形轮廓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架的外弧面与所述安装筒的内壁适配、内弧面与所述转轴的外壁适配,所述第二限位架与所述第一限位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架与所述第二限位架相对设置、关于所述转轴的轴线呈对称,且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架及第二限位架与所述转轴之间形成密封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架、所述第二限位架及所述安装筒内壁形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转轴上固定设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关于所述转轴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的远离所述转轴的一端抵持所述安装筒的内壁转动,所述第一隔板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且将所述第一腔室分为第一气室及第二气室,所述第二隔板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内、且将所述第二腔室分为第三气室及第四气室;所述第一限位架内设有第一进气管、第四进气管、第一出气管及第四出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及所述第一出气管均与所述第一气室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上设有第一电磁阀,所述第四进气管及所述第四出气管均与所述第四气室连通,所述第四出气管上设有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二限位架内设有第二进气管、第三进气管、第二出气管及第三出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及所述第二出气管均与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所述第二出气管上设有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进气管及所述第三出气管均与所述第三气室连通,所述第三出气管上设有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一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三进气管、所述第四进气管均突出于所述筒盖,所述第一进气管及所述第三进气管通过第一汇流管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管上连通设有第一供气管,所述第一供气管上设有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二进气管及所述第四进气管通过第二汇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汇流管上连通设有第二供气管,所述第二供气管上设有第六电磁阀。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限位架内部固定设有多个第一散热网板,所述第一散热网板呈弧形板结构、且圆心均处于所述安装筒的轴线上,所述第一散热网板的两端抵持所述第一限位架靠近第一气室及第四气室的两侧,所述第一出气管及所述第四出气管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散热网板的间隔之间;所述第二限位架内部固定设有多个第二散热网板,所述第二散热网板呈弧形板结构、且圆心均处于所述安装筒的轴线上,所述第二散热网板的两端抵持所述第二限位架靠近第二气室及第三气室的两侧,所述第二出气管及所述第三出气管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二散热网板的间隔之间。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热网板由铜金属/铝合金/导热石墨制成的网格板结构;所述第一散热网板及所述第二散热网板数量相同、结构相同、且位置相同。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限位架及所述第二限位架远离所述转轴的壁面上均开设有第一透气网孔,所述安装筒的侧壁对应所述第一透气网孔开设有第二透气网孔。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透气网孔呈长条矩形状结构,所述第二透气网孔与所述第一透气网孔形状适配、且位置对应。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限位架及所述第二限位架均为铜金属或铝合金制的一体结构。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限位架及所述第二限位架与所述转轴配合的壁面上固定粘贴有第一密封垫。在本专利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远离所述转轴的壁面上固定粘贴有第二密封垫。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其结构新颖,第一气室、第二气室、第三气室、第四气室、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第三进气管、第四进气管、第一出气管、第二出气管、第三出气管、第四出气管、第一汇流管、第二汇流管、第一供气管、第二供气管、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第六电磁阀的设计及配合,可在第一气室、第二气室、第三气室、第四气室内部形成压差,对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实现推动,从而带动转轴的转动;并且上述结构可有效提高供气及泄气的速率,加速差压的形成,快速推动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从而提高转轴的转动效率,提高空压机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的端盖位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限位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限位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空压机本体;110、安装筒;120、筒盖;130、转轴;140、第一隔板;150、第二隔板;160、第二透气网孔;170、第二密封垫;210、第一限位架;220、第二限位架;230、第一透气网孔;240、第一密封垫;310、第一腔室;311、第一气室;312、第二气室;320、第二腔室;321、第三气室;322、第四气室;410、第一进气管;420、第二进气管;430、第三进气管;440、第四进气管;510、第一出气管;520、第二出气管;530、第三出气管;540、第四出气管;610、第一电磁阀;620、第二电磁阀;630、第三电磁阀;640、第四电磁阀;650、第五电磁阀;660、第六电磁阀;710、第一汇流管;720、第二汇流管;730、第一供气管;740、第二供气管;810、第一散热网板;820、第二散热网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包括曲轴箱和摆式空压机的空压机本体100,空压机本体100摆动活塞的转轴130与曲轴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包括曲轴箱和摆式空压机的空压机本体(100),空压机本体(100)摆动活塞的转轴(130)与曲轴箱的输入轴连接;其特征在于:/n所述空压机本体(100)包括一端闭合的安装筒(110),盖设于所述安装筒(110)另一端的筒盖(120),所述安装筒(110)内固定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架(210)及第二限位架(220),所述第一限位架(210)呈扇形轮廓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架(210)的外弧面与所述安装筒(110)的内壁适配、内弧面与所述转轴(130)的外壁适配,所述第二限位架(220)与所述第一限位架(210)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架(210)与所述第二限位架(220)相对设置、关于所述转轴(130)的轴线呈对称,且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架(210)及第二限位架(220)与所述转轴(130)之间形成密封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架(210)、所述第二限位架(220)及所述安装筒(110)内壁形成第一腔室(310)及第二腔室(320);/n所述转轴(130)上固定设有第一隔板(140)及第二隔板(150),所述第一隔板(140)及所述第二隔板(150)关于所述转轴(130)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隔板(140)及所述第二隔板(150)的远离所述转轴(130)的一端抵持所述安装筒(110)的内壁转动,所述第一隔板(140)置于所述第一腔室(310)内、且将所述第一腔室(310)分为第一气室(311)及第二气室(312),所述第二隔板(150)置于所述第二腔室(320)内、且将所述第二腔室(320)分为第三气室(321)及第四气室(322);所述第一限位架(210)内设有第一进气管(410)、第四进气管(440)、第一出气管(510)及第四出气管(540),所述第一进气管(410)及所述第一出气管(510)均与所述第一气室(311)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510)上设有第一电磁阀(610),所述第四进气管(440)及所述第四出气管(540)均与所述第四气室(322)连通,所述第四出气管(540)上设有第四电磁阀(640);所述第二限位架(220)内设有第二进气管(420)、第三进气管(430)、第二出气管(520)及第三出气管(530),所述第二进气管(420)及所述第二出气管(520)均与所述第二气室(312)连通,所述第二出气管(520)上设有第二电磁阀(620),所述第三进气管(430)及所述第三出气管(530)均与所述第三气室(321)连通,所述第三出气管(530)上设有第三电磁阀(630);所述第一进气管(410)、所述第二进气管(420)、所述第三进气管(430)、所述第四进气管(440)均突出于所述筒盖(120),所述第一进气管(410)及所述第三进气管(430)通过第一汇流管(710)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管(710)上连通设有第一供气管(730),所述第一供气管(730)上设有第五电磁阀(650),所述第二进气管(420)及所述第四进气管(440)通过第二汇流管(720)连通,所述第二汇流管(720)上连通设有第二供气管(740),所述第二供气管(740)上设有第六电磁阀(66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双进气功能的摆式空压机,包括曲轴箱和摆式空压机的空压机本体(100),空压机本体(100)摆动活塞的转轴(130)与曲轴箱的输入轴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压机本体(100)包括一端闭合的安装筒(110),盖设于所述安装筒(110)另一端的筒盖(120),所述安装筒(110)内固定设有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架(210)及第二限位架(220),所述第一限位架(210)呈扇形轮廓状结构,所述第一限位架(210)的外弧面与所述安装筒(110)的内壁适配、内弧面与所述转轴(130)的外壁适配,所述第二限位架(220)与所述第一限位架(210)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限位架(210)与所述第二限位架(220)相对设置、关于所述转轴(130)的轴线呈对称,且对称设置的第一限位架(210)及第二限位架(220)与所述转轴(130)之间形成密封转动配合;所述第一限位架(210)、所述第二限位架(220)及所述安装筒(110)内壁形成第一腔室(310)及第二腔室(320);
所述转轴(130)上固定设有第一隔板(140)及第二隔板(150),所述第一隔板(140)及所述第二隔板(150)关于所述转轴(130)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隔板(140)及所述第二隔板(150)的远离所述转轴(130)的一端抵持所述安装筒(110)的内壁转动,所述第一隔板(140)置于所述第一腔室(310)内、且将所述第一腔室(310)分为第一气室(311)及第二气室(312),所述第二隔板(150)置于所述第二腔室(320)内、且将所述第二腔室(320)分为第三气室(321)及第四气室(322);所述第一限位架(210)内设有第一进气管(410)、第四进气管(440)、第一出气管(510)及第四出气管(540),所述第一进气管(410)及所述第一出气管(510)均与所述第一气室(311)连通,所述第一出气管(510)上设有第一电磁阀(610),所述第四进气管(440)及所述第四出气管(540)均与所述第四气室(322)连通,所述第四出气管(540)上设有第四电磁阀(640);所述第二限位架(220)内设有第二进气管(420)、第三进气管(430)、第二出气管(520)及第三出气管(530),所述第二进气管(420)及所述第二出气管(520)均与所述第二气室(312)连通,所述第二出气管(520)上设有第二电磁阀(620),所述第三进气管(430)及所述第三出气管(530)均与所述第三气室(321)连通,所述第三出气管(530)上设有第三电磁阀(630);所述第一进气管(410)、所述第二进气管(420)、所述第三进气管(430)、所述第四进气管(440)均突出于所述筒盖(120),所述第一进气管(410)及所述第三进气管(430)通过第一汇流管(710)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管(710)上连通设有第一供气管(730),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文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温博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