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世成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549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底板,底板顶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壳体,壳体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下侧设置有储料机构,储料机构输出端通过设置固定板上侧的导料机构与设置在壳体右侧的灌浆头连接,灌浆头外侧设置有与底板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复位机构,活动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无论灌浆头如何移动都会复位,从而使导料管在壳体内能始终保持有序排列,避免导料管在移动时发生缠绕,保证灌浆的稳定性,通过设置连接框,利用第三电机带动放置框在连接框内移动,使装置可以对墙面上的直线型缝隙进行灌浆,将灌浆头取下,手动控制灌浆头可以完成对曲线型缝隙的灌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
技术介绍
灌浆是指把浆液压送到水工建筑物地基的裂隙、断层破碎带或建筑物本身的接缝、裂缝中的过程。通过灌浆可以提高被灌地层或建筑物的抗渗性和整体性,改善地基条件,保证水工建筑物安全运行。按组成灌浆浆液材料划分为:水泥灌浆、水泥砂浆灌浆、粘土灌浆、水泥粘土灌浆、硅酸钠或高分子溶液化学灌浆;按灌浆所起的作用划分为:防渗帷幕灌浆,岩石固结灌浆,填充隧洞混凝土衬砌层与岩石之间空隙的回填灌浆,混凝土坝体接缝灌浆,填充钢板衬砌与混凝土之间缝隙、混凝土坝体与基岩之间缝隙的接触灌浆,填充混凝土建筑物或土堤、土坝裂缝或空洞的补强灌浆;按被灌地层的构成划分为:岩石灌浆、岩溶灌浆(见岩溶处理)、砂砾石层灌浆和粉细砂层灌浆;按灌浆压力划分为:小于40×105Pa的常规压力灌浆,大于40×105Pa的高压灌浆;按灌浆机理划分为:采用一般压力的压入式灌浆,采用较高压力将岩石中原有裂隙撑大或形成新的裂隙的劈裂式灌浆。目前普遍使用的灌浆机主要用于作业面大,灌浆量高的灌浆工程中,这种灌浆机存在体积大、结构复杂、操作繁琐和维护困难等缺陷,作为建筑施工作业中水泥浇筑环节的重要设备,水泥灌浆装置使用较为频繁,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现有技术的水泥灌浆装置普遍较庞大,虽然其吞吐能力较强,作业速度较快,但是对于一些建筑缝隙的灌浆适用性较差,这些缝隙的长度往往较短但是数量较多,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br>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侧设置有储料机构,所述储料机构输出端通过设置固定板上侧的导料机构与设置在壳体右侧的灌浆头连接,所述灌浆头外侧设置有与底板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储料机构包括螺栓连接设置在壳体内侧的储料箱,所述储料箱左侧设置有与壳体螺栓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与设置在储料箱内侧的搅拌杆连接,所述储料箱右端定部螺栓连接设置有灌浆泵,所述灌浆泵输入端与储料箱连接,所述灌浆泵输出端与导料机构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料机构包括导料管,所述导料管输入端与灌浆泵连接,所述导料管位于固定板上侧部分外侧设置有复位机构,所述导料管输出端穿过支撑机构与灌浆头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导料管上下两侧的固定杆,上侧所述固定杆与壳体固定连接,下侧所述固定杆与固定板固定连接,两侧所述固定杆靠近导料管一端内侧均滑动连接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与固定杆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活动杆另一端转动连接设置有导向轮。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设置在底板顶端前后两侧的支撑板,两侧所述支撑板之间滑动连接设置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底端与底板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伸缩杆,所述活动块内侧转动连接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下侧设置有与活动块螺栓连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与主动齿轮连接,所述主动齿轮与固定连接设置在连接块外侧的从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连接块右侧固定连接设置有用于固定灌浆头的连接框。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框内侧滑动连接设置有放置框,所述放置框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设置有与连接框滑动连接的支撑块,两侧所述支撑块内侧均螺纹连接设置有与连接框转动连接的螺纹杆,两侧所述螺纹杆外侧均固定连接设置有带轮,所述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所述连接框顶部螺栓连接设置有用于驱动后侧螺纹杆的第三电机,所述放置框内侧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设置有用于夹紧灌浆头的第二伸缩杆。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块内侧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设置有支撑杆,两侧所述支撑杆相对一端内侧均转动连接设置有限位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储料机构,利用第一电机带动搅拌杆转动可以对原料进行搅拌,使浆料与水混合均匀,保证灌浆的有效性;2.通过设置复位机构,活动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无论灌浆头如何移动都会复位,从而使导料管在壳体内能始终保持有序排列,避免导料管在移动时发生缠绕,保证灌浆的稳定性;3.通过设置连接框,利用第三电机带动放置框在连接框内移动,使装置可以对墙面上的直线型缝隙进行灌浆,通过设置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可以带动连接框进行旋转,从而使装置可以对倾斜的缝隙进行灌浆,利于增强装置的实用性,将灌浆头取下,手动控制灌浆头可以完成对曲线型缝隙的灌浆,大大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建筑缝隙灌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建筑缝隙灌浆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建筑缝隙灌浆装置中连接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板,2-储料箱,3-壳体,4-第一电机,5-搅拌杆,6-灌浆泵,7-固定板,8-导料管,9-固定杆,10-活动杆,11-第一弹簧,12-导向轮,13-支撑板,14-第一伸缩杆,15-活动块,16-限位槽,17-连接块,18-第二电机,19-主动齿轮,20-从动齿轮,21-支撑杆,22-限位轮,23-连接框,24-第三电机,25-螺纹杆,26-带轮,27-限位块,28-灌浆头,29-放置框,30-第二伸缩杆,31-支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实施例1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壳体3,所述壳体3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下侧设置有储料机构,所述储料机构输出端通过设置固定板7上侧的导料机构与设置在壳体3右侧的灌浆头28连接,所述灌浆头28外侧设置有与底板1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实施例2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料机构包括螺栓连接设置在壳体3内侧的储料箱2,所述储料箱2左侧设置有与壳体3螺栓连接的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输出端与设置在储料箱2内侧的搅拌杆5连接,所述储料箱2右端定部螺栓连接设置有灌浆泵6,所述灌浆泵6输入端与储料箱2连接,所述灌浆泵6输出端与导料机构连接,通过设置储料机构,利用第一电机4带动搅拌杆5转动可以对原料进行搅拌,使浆料与水混合均匀,保证灌浆的有效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料机构包括导料管8,所述导料管8输入端与灌浆泵6连接,所述导料管8位于固定板7上侧部分外侧设置有复位机构,所述导料管8输出端穿过支撑机构与灌浆头28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导料管8上下两侧的固定杆9,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壳体(3),所述壳体(3)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下侧设置有储料机构,所述储料机构输出端通过设置固定板(7)上侧的导料机构与设置在壳体(3)右侧的灌浆头(28)连接,所述灌浆头(28)外侧设置有与底板(1)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顶部固定连接设置有壳体(3),所述壳体(3)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下侧设置有储料机构,所述储料机构输出端通过设置固定板(7)上侧的导料机构与设置在壳体(3)右侧的灌浆头(28)连接,所述灌浆头(28)外侧设置有与底板(1)固定连接的支撑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机构包括螺栓连接设置在壳体(3)内侧的储料箱(2),所述储料箱(2)左侧设置有与壳体(3)螺栓连接的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输出端与设置在储料箱(2)内侧的搅拌杆(5)连接,所述储料箱(2)右端定部螺栓连接设置有灌浆泵(6),所述灌浆泵(6)输入端与储料箱(2)连接,所述灌浆泵(6)输出端与导料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机构包括导料管(8),所述导料管(8)输入端与灌浆泵(6)连接,所述导料管(8)位于固定板(7)上侧部分外侧设置有复位机构,所述导料管(8)输出端穿过支撑机构与灌浆头(28)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缝隙灌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导料管(8)上下两侧的固定杆(9),上侧所述固定杆(9)与壳体(3)固定连接,下侧所述固定杆(9)与固定板(7)固定连接,两侧所述固定杆(9)靠近导料管(8)一端内侧均滑动连接设置有活动杆(10),所述活动杆(10)与固定杆(9)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一弹簧(11),所述活动杆(10)另一端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世成
申请(专利权)人:郑世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