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板组件及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4595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背板组件及显示器,所述背板组件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后壳,所述后壳与所述背板之间设置有挡壁,所述挡壁与所述后壳和所述背板之间围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喇叭单元,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后壳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喇叭单元连接于后壳上,并将所述挡壁、所述后壳和所述背板围成的容纳空间作为喇叭单元的音腔,既在背板组件内形成了音箱系统,又减少了所述后壳与所述背板之间的间距,因而减少了背板组件的厚度,实现了背板组件的轻薄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背板组件及显示器
本技术涉及显示器
,尤其涉及一种背板组件及显示器。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器行业的快速发展,显示器普遍设置有音箱组件,通过音箱组件获取低音效果,目前显示器中的音箱组件普遍设置于背板组件内,以通过背板组件容纳音箱组件,这样为了使得背板组件可以容纳音箱组件,需要增加背板组件的厚度,进而影响了背板组件的轻薄化的效果。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背板组件及显示器,旨在解决现有显示器在背板组件中增加音箱,音箱容积小,影响音效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板组件,其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后壳,所述后壳与所述背板之间设置有挡壁,所述挡壁与所述后壳和所述背板之间围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喇叭单元,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后壳连接。所述背板组件,其中,所述后壳上设置有安装孔、以及装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弹性缓冲圈,所述喇叭单元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装配于所述弹性缓冲圈内,并经所述弹性缓冲圈外露于所述后壳外。所述背板组件,所述背板组件还包括支撑圈,所述弹性缓冲圈套设于所述支撑圈外侧并与所述支撑圈相连接,所述支撑圈套设于所述喇叭单元外侧并与所述喇叭单元相连接。所述背板组件,其中,所述支撑圈的劲度系数大于所述弹性缓冲圈的劲度系数。所述背板组件,其中,所述背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挡壁相对应的凹槽,所述挡壁嵌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背板组件,其中,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弹性垫,所述挡壁抵接在所述弹性垫上。所述背板组件,其中,所述背板靠近所述后壳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挡壁嵌在所述容纳槽内。一种显示器,其包括如上任一所述背板组件。有益效果:本技术将所述喇叭单元直接装配在所述后壳上,并通过所述挡壁在所述喇叭单元的外围围成所述容纳空间,来保证所述喇叭单元驱动时的正常发音;这样既在背板组件内形成了音箱系统,又减少了所述后壳与所述背板之间的间距,因而减少了背板组件的厚度,实现了背板组件的轻薄化。附图说明图1是背板组件一个示例的第一视图;图2是背板组件一个示例的的第二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组件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组件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组件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与所述挡壁装配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所述挡壁以及所述弹性垫装配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所述挡壁以及所述缓冲垫装配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中所述背板与所述后壳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显示器为了实现低音效果,普遍会在显示器的背板组件中布置低音音箱,通过背板组件容纳低音音箱。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现示例中,将低音音箱400布置于背板组件中的背板100与后壳200之间的容纳区域300内,并且音箱400与后壳200之间、以及音箱400与背板100之间都保留一定的间距。然而,目前普遍使用的低音400内部有效容积的厚度会比容纳区域300的有效高度多,这就需要增加后壳与背板之间的距离,进而增加了背板组件厚度。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背板组件,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背板组件包括:背板1和后壳2;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后壳2位于所述背板1的一侧,并与所述背板1连接;所述背板1与所述后壳2之间设置有挡壁7,所述挡臂7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背板1和所述后壳2连接,从而与所述背板1和所述后壳2之间围成一容纳空间13;所述容纳空间13内设置有喇叭单元4,所述喇叭单元4与所述后壳2连接并部分置于所述后壳外。本技术将所述喇叭单元4直接装配在所述后壳2上,如图4和图5所示,并通过所述挡壁7在所述喇叭单元4的外围围成所述容纳空间13,来保证所述喇叭单元4驱动时的正常发音;本技术通过所述后壳2、所述背板1、所述喇叭单元4和所述挡壁7装配形成的音箱系统,去除了现有音箱系统中的音箱箱体,从而节省现有背板组件中预留的音箱箱体与所述后壳以及所述背板之间的间距,因而减少了背板组件的厚度,实现了背板组件的轻薄化。同时,采用后壳2、所述背板1和所述挡壁7围成的容纳空间13作为喇叭单元的音腔,保证了喇叭单元的有效容积比现有技术中音箱的有效容积扩大了至少一倍,提高了喇叭单元的音效。本技术中所述喇叭单元4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中音箱的喇叭单元4的结构,此处对所述喇叭单元4的具体构造和工作原理不再进行赘述。如图6所示,所述挡壁7可以为方形,并环绕布置成闭环结构;所述挡壁7环绕而成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等其他形状,本技术对此并不限制。如图9所示,所述后壳2上设置有安装孔3,所述安装孔3沿所述后壳2与所述背板1的排列方向贯穿所述后壳2;所述安装孔3内设置有弹性缓冲圈5;所述弹性缓冲圈5装配于所述安装孔3内,并且弹性缓冲圈5的外表面与所述安装孔3的内表面相连接。所述喇叭单元4嵌入所述弹性缓冲圈5内,并通过所述弹性缓冲圈5露设于所述后壳2外。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喇叭单元4的装配于所述弹性缓冲圈5,并且所述喇叭单元4的出音面通过弹性缓冲圈5置于所述外壳外。此外,通过在后壳2与所述喇叭单元4之间设置有所述弹性缓冲圈5,将所述喇叭单元4与所述后壳2隔离,有效的避免所述喇叭单元4的振动直接传导到所述后壳2及其他器件上,避免所述后壳2及其他器件震动引起振音。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安装孔3的形状与所述弹性缓冲圈5的形状相配合,例如,所述安装孔3和所述弹性缓冲圈5均为圆形。此外,所述弹性缓冲圈5的外径与所述安装孔3的内径相配合,使得所述弹性缓冲圈5可以装配于所述安装孔3内,并与所述安装孔3紧密连接,保证了弹性缓冲圈5与所述安装孔3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所述安装孔3与所述弹性缓冲圈5可以通过粘贴层粘贴在一起,也可以通过卡合机构卡合在一起,还可以是通过过盈配合连接在一起等,这要可以将安装孔3与所述弹性缓冲圈5相连接的方式均可以,这里就不一一说明。进一步,所述弹性缓冲圈5的劲度系数大于所述喇叭单元4的振膜的劲度系数,以对所述喇叭单元4支撑,将所述喇叭单元4定位在所述安装孔3内;同时所述弹性缓冲圈5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起到隔离振动的效果。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弹性缓冲圈5的劲度系数为所述喇叭单元4的振膜的劲度系数的8倍~20倍,既能保证所述弹性缓冲圈5对所述喇叭单元4的支撑强度,又能对所述喇叭单元4的振动进行有效的隔离。进一步,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现方式中,所述背板1组件还包括支撑圈6,所述弹性缓冲圈5套设于所述支撑圈6外侧并与所述支撑圈6相连接,所述支撑圈6套设于所述喇叭单元4外侧并与所述喇叭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板组件,其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后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与所述背板之间设置有挡壁,所述挡壁与所述后壳和所述背板之间围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喇叭单元,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后壳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板组件,其包括背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后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与所述背板之间设置有挡壁,所述挡壁与所述后壳和所述背板之间围成一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设置有喇叭单元,所述喇叭单元与所述后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上设置有安装孔、以及装配于所述安装孔内的弹性缓冲圈,所述喇叭单元远离所述背板的一侧装配于所述弹性缓冲圈内,并经所述弹性缓冲圈外露于所述后壳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支撑圈,所述弹性缓冲圈套设于所述支撑圈外侧并与所述支撑圈相连接,所述支撑圈套设于所述喇叭单元外侧并与所述喇叭单元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伟标黄凯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