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3452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线圈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包括多股导线,每股导线表面包覆绝缘层,多股导线以螺旋方式形成交织的圆环状线圈,所述线圈中的导线分为内圈、中间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中间圈和外圈中导线之间的线宽不同。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专利技术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的每股线圈之间宽度是不同的,利用线圈之间宽度的差异,使线圈之间的相对面积产生差异,从而达到降低线圈之间邻近效应的效果,提高线圈充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线圈
,特别是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
技术介绍
无线电能传输又称为无线接触式电能传输,指的是电能从电源到负载的一种没有经过电气直接接触的能量传输方式。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中等距离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由于具有传输距离原、传输效率高等特点,成功开辟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一个新方向,也促进了其在电动汽车、便携式电子、智能家居、植入医疗器械等充电领域的应用和告诉发展。目前主流的绕线方式有双层板,上下层在最内圈通过过孔进行上下层串联的绕线方式。但是均是采用的每股线圈之间同等宽度的线圈设计。中国技术专利CN209895914U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包括:基底、设置在所述基底上的第一UV光胶层和第一导电电路,所述第一UV光胶层设有第一螺旋凹槽,所述第一导电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旋凹槽内。该技术还公开一种无线充电线圈组,包括连接层、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连接层一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上或所述连接层另一层的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为上述无线充电线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线圈邻近效应的无线充电线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包括多股导线,每股导线表面包覆绝缘层,多股导线以螺旋方式形成交织的圆环状线圈,所述线圈中的导线分为内圈、中间圈和外圈,所述内圈、中间圈和外圈中导线之间的线宽不同。优选的,所述内圈经过中间圈到达外圈的线宽逐渐变宽。优选的,所述内圈经过中间圈到达外圈的线宽逐渐变窄。优选的,所述中间圈的线宽大于两边内圈和外圈的线宽。优选的,所述中间圈的线宽小于两边内圈和外圈的线宽。采用上述结构后,本专利技术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的每股线圈之间宽度是不同的,利用线圈之间宽度的差异,使线圈之间的相对面积产生差异,从而达到降低线圈之间邻近效应的效果,提高线圈充电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邻近效应的涡流示意图。图中:101为内圈,102为中间圈,103为外圈。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包括多股导线,导线的股数和线圈的整体大小都是可变的。每股导线表面包覆绝缘层,导线的材料可以是铜线、引线或者其他导体。多股导线以螺旋方式形成交织的圆环状线圈,当然线圈也可以绕制成其他截面形状。所述线圈中的导线分为内圈101、中间圈102和外圈103,所述内圈101、中间圈102和外圈103中导线之间的线宽不同。如图6所示,目前主流的上下层串联的绕线方式,是上层从外侧开始,往内绕制到内侧,再通过过孔导通到下层,下层再从内侧开始,往外侧开始绕制,达到出线点,完成导线绕制,每股导线之间线宽都是相等的,这就导致导线之间的邻近效应增强,导致导体内的电流更加趋于导体表面流动,在导线表面形成涡流,引起线圈的磁场强度分布不均匀,降低了线圈模组的充电效率。本专利技术的非等宽充电线圈,利用导线之间宽度的差异,使导线之间的相对面积产生差异,从而达到降低导线之间邻近效应的效果,提高线圈充电效率。另外,由于此种方式的绕线能够提高线圈的自感系数,能用更少的绕线长度去达到电感值,使得DCR(直流电阻)也会相应减小。实施方式一: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圈101经过中间圈102到达外圈103的线宽逐渐变宽,即导线在线宽设计上,从101所示的内圈开始,经过102的中间圈,到达103所示的外圈,线宽在逐渐变宽。实施方式二: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圈101经过中间圈102到达外圈103的线宽逐渐变窄,即导线在线宽设计上,从101所示的内圈开始,经过102的中间圈,到达103所示的外圈,线宽在逐渐变窄。实施方式三: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导线在线宽设计上,所述中间圈102的线宽大于两边内圈101和外圈103的线宽。实施方式四: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导线在线宽设计上,所述中间圈102的线宽小于两边内圈101和外圈103的线宽。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线圈中导线的宽度变化可以规则的比例递增形式,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跳变形式;即可以是从内圈往外圈越来越宽,也可以是从内圈往外圈越来越窄,也可以是中间宽两边窄或者中间窄两边宽,亦或者是其他宽度分布不规则的形式。虽然以上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本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而不背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实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包括多股导线,每股导线表面包覆绝缘层,其特征在于:多股导线以螺旋方式形成交织的圆环状线圈,所述线圈中的导线分为内圈(101)、中间圈(102)和外圈(103),所述内圈(101)、中间圈(102)和外圈(103)中导线之间的线宽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包括多股导线,每股导线表面包覆绝缘层,其特征在于:多股导线以螺旋方式形成交织的圆环状线圈,所述线圈中的导线分为内圈(101)、中间圈(102)和外圈(103),所述内圈(101)、中间圈(102)和外圈(103)中导线之间的线宽不同。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01)经过中间圈(102)到达外圈(103)的线宽逐渐变宽。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非等宽充电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秀东付怡顾天慈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讯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