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支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2618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锅支架结构,锅支架结构包括支撑平面,支撑平面用于将锅支撑在燃烧器的火盖上方,锅支架结构还包括挡液环,挡液环为圆环状,挡液环在火盖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外径大于火盖的外径,挡液环可相对于支撑平面上下运动;当锅放置于支撑平面上时,挡液环贴合锅的底部,并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当锅从支撑平面上移开时,挡液环回复到初始位置。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公开的锅支架结构,挡液环可以向下移动调整其与支撑平面的距离,使得不同类型的锅具的锅底都能够同时接触挡液环和支撑平面。当锅具发生溢液时,由于锅底为球形曲面,液体沿着锅底流动至挡液环上,而挡液环的轮廓大于火盖,液体滴落在燃烧器上时无法滴在火盖上,防止了溢液进入火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锅支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支架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锅具的底部大多为圆形,锅具在溢液时,液体会沿着锅具侧壁,依照圆形的圆周流动并汇聚在锅具底部。这种特点导致溢液往往从锅具底部地下直接滴落在火盖上,造成火焰熄灭、火势减小、或者自火孔滴入燃气腔内造成其他损害,影响燃烧器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溢液往往从锅具底部地下直接滴落在火盖上,造成火焰熄灭、火势减小、或者自火孔滴入燃气腔内造成其他损害,影响燃烧器正常使用的缺陷,提供一种锅支架结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锅支架结构,所述锅支架结构包括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用于将锅支撑在燃烧器的火盖上方,所述锅支架结构还包括:挡液环,所述挡液环为圆环状,所述挡液环在所述火盖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外径大于所述火盖的外径,所述挡液环可相对于所述支撑平面上下运动;当所述锅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上时,所述挡液环贴合所述锅的底部,并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当所述锅从所述支撑平面上移开时,所述挡液环回复到所述初始位置。在本方案中,锅支架用于在燃烧器上承载锅具,挡液环和支撑平面都用来支撑锅具的底部,挡液环和锅底接触时,贴合在锅底底部,当锅具发生溢液时,液体沿着锅底流动直至被挡液环阻挡而聚集在挡液环上,最后则从挡液环上滴下,而挡液环的轮廓大于火盖,液体滴落在灶具燃烧器上时无法滴在火盖上,防止了溢液进入火盖,更为安全。同时,挡液环可以向下移动调整其与支撑平面的距离,使得不同类型的锅具的锅底都能够同时接触挡液环和支撑平面。较佳的,所述初始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或平齐所述支撑平面。在本方案中,初始位置至少齐平与支撑平面,以便当使用平底锅等较为浅的锅具时,溢液环,支撑平面仍可以接触锅底,保证防溢液效果。较佳的,所述锅支架结构还包括至少三个支撑部,多个所述支撑部均匀设置在所述火盖周围,多个支撑部顶端相互平齐,共同组成所述支撑平面。在本方案中,三点可构成面,通过至少三个支撑部即可构成支撑平面,支撑部均匀分布且顶端位于同一高度,可使锅具放置在其上时更为平稳。较佳的,所述挡液环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部内侧。在本方案中,锅底内侧较深,外侧较浅,挡液环使用时高度低于支撑平面,因此设置在支撑部内侧可于锅底形状匹配。较佳的,所述支撑部还包括接合面,所述接合面设于支撑部的顶端靠近所述挡液环的一侧,所述接合面向所述火盖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在本方案中,接合面为斜面,向火盖倾斜,相较于平面与弧形的锅具底部更为契合,使其与锅具底部为面接触而非点接触,更为平稳。较佳的,所述挡液环的上沿贴合所述锅的底部,所述挡液环的上沿半径小于所述挡液环的下沿半径。在本方案中,挡液环的侧边为斜边,起到导流作用,用以将原本顺着锅底留下的液体导引至该斜边上并沿斜边低下,阻止其滴入火盖内。较佳的,所述挡液环的下沿上具有导流端,所述导流端沿所述挡液环的下沿向下伸出,所述导流端的最外端呈锐角。在本方案中,导流端具有一个尖端,可以使的液体更快滴落。较佳的,所述锅支架结构还包括与所述支撑部数量相同的活动连杆,所述活动连杆与所述支撑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挡液环连接所述活动连杆的一端,所述活动连杆连接对应的所述支撑部,所述活动连杆可绕所述支撑部在垂直平面内旋转并带动所述挡液环运动。在本方案中,挡液机构通过活动连杆来实现其上下运动。多个活动连杆分别与对应的支撑部活动连接,其一端都与挡液环连接,通过在垂直平面内绕支撑部旋转来带动挡液环在垂直方向上上下。较佳的,所述锅支架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活动连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挡液环,所述活动连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复位机构,所述活动连杆的中部连接对应的支撑部,所述复位机构可驱动所述活动连杆绕所述支撑部在垂直平面内旋转并带动所述挡液环回到初始位置。在本方案中,复位机构用于在锅具从燃烧器上移开时驱动挡液环回复至初始位置,复位机构同样作用于活动连杆,其与挡液环分别连接活动连杆的两端,而支撑部则连接在挡板中端,当挡液环受力下压时,复位机构则也会被带动位移。而当挡液环不再受力,复位机构则会回复该位移并带动挡液环至初始状态。较佳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弹簧,当所述挡液环从初始位置向下运动时,所述弹簧受力压缩或拉伸。在本方案中,复位机构包括弹簧,当挡液环从初始位置向下运动时,弹簧会相应的受力压缩或拉伸,当挡液环不再受力时,弹簧会恢复其变形,并带动活动连杆运动,挡液环会被带动回复为初始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锅支架用于在燃烧器上承载锅具,挡液环和支撑平面都用来支撑锅具的底部,挡液环和锅底接触时,贴合在锅底底部,当锅具发生溢液时,液体沿着锅底流动直至被挡液环阻挡而聚集在挡液环上,最后则从挡液环上滴下,而挡液环的轮廓大于火盖,液体滴落在灶具燃烧器上时无法滴在火盖上,防止了溢液进入火盖,更为安全。同时,挡液环可以向下移动调整其与支撑平面的距离,使得不同类型的锅具的锅底都能够同时接触挡液环和支撑平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锅支架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锅支架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挡液环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支撑部1结合面11挡液环2,导流端21活动连杆3滑槽31复位机构4弹簧41固定轴42滑块4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锅支架结构设置在燃烧器的火盖(图中未示出)上,该锅支架结构包括支撑平面(图中未示出)和挡液环2,支撑平面由支撑部1组成,用于将锅支撑在燃烧器的火盖上方。挡液环2用于贴合于锅底以阻挡顺着锅底流下的溢液,挡液环2为圆环状,挡液环2在火盖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外径大于火盖的外径,挡液环2同时也可相对于支撑平面上下运动。在使用时,支撑平面与挡液环2共同支撑锅具底部。当锅放置于支撑平面上时,挡液环2贴合锅的底部,并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当锅从支撑平面上移开时,挡液环2回复到初始位置。挡液环2可以向下移动调整其与支撑平面的距离,使得不同类型的锅具的锅底都能够同时接触挡液环2和支撑平面。挡液环2和锅底接触时,贴合在锅底底部,当锅具发生溢液时,由于锅底为球形曲面,液体沿着锅底的曲面会向下流动直至被挡液环2阻挡而聚集在挡液环2上,最后则从挡液环2上滴下,而挡液环2的轮廓大于火盖,液体滴落在灶具燃烧器上时无法滴在火盖上,防止了溢液进入火盖,更为安全。如图1、图2所示,挡液环2的初始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或平齐支撑平面。以便当使用平底锅等较为浅的锅具时,溢液环,支撑平面仍可以接触锅底,保证防溢液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支架结构,所述锅支架结构包括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用于将锅支撑在燃烧器的火盖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结构还包括:/n挡液环,所述挡液环为圆环状,所述挡液环在所述火盖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外径大于所述火盖的外径,所述挡液环可相对于所述支撑平面上下运动;/n当所述锅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上时,所述挡液环贴合所述锅的底部,并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n当所述锅从所述支撑平面上移开时,所述挡液环回复到所述初始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支架结构,所述锅支架结构包括支撑平面,所述支撑平面用于将锅支撑在燃烧器的火盖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结构还包括:
挡液环,所述挡液环为圆环状,所述挡液环在所述火盖所在平面内的投影的外径大于所述火盖的外径,所述挡液环可相对于所述支撑平面上下运动;
当所述锅放置于所述支撑平面上时,所述挡液环贴合所述锅的底部,并从初始位置向下移动;
当所述锅从所述支撑平面上移开时,所述挡液环回复到所述初始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位置在垂直方向上高于或平齐所述支撑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结构还包括至少三个支撑部,多个所述支撑部均匀设置在所述火盖周围,多个支撑部顶端相互平齐,共同组成所述支撑平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环设置在多个所述支撑部内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接合面,所述接合面设于支撑部的顶端靠近所述挡液环的一侧,所述接合面向所述火盖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峻涛陈迪龙杨杰俞瑜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