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1242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上盖面板与曳纲板之间、下盖面板与曳纲板之间分别排列支撑有主面板、后导流板和前导流板,曳纲板上下两侧的主面板相互对称呈V型,主面板内侧弧形曲面的曲度为9%‑15%、外测弧形曲面的曲度为8%‑12%,上下主面板之间的V型角度为165°~175°,曳纲板的前端固定有曳纲固定支架,曳纲固定支架上间隔设有拉板安装孔,曳纲拉板通过拉板安装孔安装在曳纲固定支架上且安装位置可调节,曳纲拉板上沿竖向间隔设有曳纲连接孔,上盖面板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上叉纲连接孔,下盖面板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下叉纲连接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网板扩张力大、阻力系数低、稳定性好,能够在拖底以及近底层对拖网进行网位调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
本专利技术属于拖网网板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
技术介绍
拖网是一种移动的过滤性渔具,网板是单船拖网中的主要属具,其主要作用是实现网具的水平扩张。并在底拖网作业时,网板起到网具沉降器的作用;在中层拖网作业时,网板也用于实现网具垂直扩张。目前我国单船拖网使用的网板形式主要为两种作业方式。底层拖网作业方式:捕捞栖息于海洋底层的贴底性鱼类,使用网板的类型有椭圆形平面网板、椭圆形曲面网板、椭圆形曲面开缝网板、“V”形网板、矩形平面网板和矩形曲面网板等。网板贴海底被单船拖曳前进,在拖网作业中需对网板进行调节,使其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单船底拖网网板调节主要改变曳纲固结点与叉纲固结点位置,以及上下叉链长度,从而实现对网板工作冲角、网板内外倾和前后倾的调节。中层拖网作业方式:捕捞栖息于海洋不同水层的中上层鱼类,使用的网板类型有立式曲面、立式曲面V形网板、立式双曲面V形网板和大展弦比矩形曲面网板等。网板展弦比1.6-2.8之间,展弦比均较大。网板的升阻比2.0-6.0之间,属于高性能网板,大幅度提高了网板的综合效率。中层拖网作业中,目标鱼种栖息洄游于不同的水层中,因此,准确地调节和控制网位,把网口对准鱼群的密集中心是捕捞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调节和控制中层拖网网位的常用方法是调节曳纲长度、调节拖网速度或者两者兼用。目前我国过养性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为单船底拖网,使用的网板主要为椭圆形和矩形平面网板,主要捕捞贴底性鱼类。为了拓展外海深水渔场,亟需提供一种适用于中小型渔船的能够中、底两用的网板,拖网中通过调节网板,在捕捞贴底性鱼类同时捕捞近底层鱼类资源,改变原一般渔船配备多种网板的现状,实现一种网板能够多用途的目的,是我国过养性渔业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网板扩张力大、阻力系数低、稳定性好,能够对曳纲和上下叉纲的连接位置进行调节达到拖底作业或者近底层作业两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包括上盖面板、主面板、曳纲板、下盖面板、前导流板、后导流板、曳纲固定支架和曳纲拉板,所述上盖面板与曳纲板之间、下盖面板与曳纲板之间分别排列支撑有主面板、后导流板和前导流板,所述曳纲板上下两侧的主面板相互对称呈V型,所述主面板内侧弧形曲面的曲度为9%-15%、外测弧形曲面的曲度为8%-12%,上下主面板之间的V型角度为165°~175°,所述曳纲板的前端固定有曳纲固定支架,所述曳纲固定支架上间隔设有若干拉板安装孔,所述曳纲拉板通过拉板安装孔安装在曳纲固定支架上且安装位置可调节,所述曳纲拉板上沿竖向间隔设有若干曳纲连接孔,所述上盖面板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若干上叉纲连接孔,所述下盖面板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若干下叉纲连接孔。所述曳纲拉板通过可拆卸的转轴连接在曳纲固定支架上,所述转轴可切换孔位地插入到拉板安装孔中且上下两端与曳纲拉板连接。所述下盖面板的底部安装有拖铁板,所述拖铁板上间隔安装有若干可拆卸的拖铁。该网板使用过程中拖网曳纲通过曳纲连接孔与曳纲拉板连接且连接孔位可切换。该网板使用过程中拖网上叉纲通过上叉纲连接孔与上盖面板连接且连接孔位可切换。该网板使用过程中拖网下叉纲通过下叉纲连接孔与下盖面板连接且连接孔位可切换。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对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的主面板的内、外侧弧形曲面的曲度以及V型折角角度进行设计,使得网板整体具有扩张力大、阻力系数低、稳定性好的特点。而且,本专利技术能够根据需要对拖网曳纲以及拖网上、下叉纲连接到网板的位置进行调节,能够在拖底以及近底层进行10m以上水层范围的网位调布,达到拖底捕捞作业或者近底层捕捞作业两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前侧视角)。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后侧视角)。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包括上盖面板1、主面板2、曳纲板3、下盖面板4、前导流板7、后导流板12、曳纲固定支架9和曳纲拉板11。上盖板1、曳纲板3和下盖板4的钢板厚度为10mm,棱角边缘经倒圆角处理。上盖面板1与曳纲板3之间、下盖面板4与曳纲板3之间分别排列支撑有主面板2、后导流板12和前导流板7。下盖面板4的底部安装有拖铁板5,拖铁板5上间隔安装有可拆卸的拖铁6,拖铁采用20mm厚铸铁制成,用于对网板进行配重。主面板3使用厚度10mm的船用钢板制成,曳纲板3上下两侧的主面板2相互对称呈V型,V型折角的角度为170°。主面板2内侧的弧形曲面的曲率大于外侧弧形曲率,主面板2内侧弧形曲面的曲度为15%、外测弧形曲面的曲度为8%。通过对主面板2的内、外侧弧形曲面的曲度以及V型折角角度进行设计,使得网板整体的展弦比为1.2,具有扩张力大、阻力系数低、稳定性好的特点。曳纲板3的前端固定有曳纲固定支架9,曳纲固定支架9上间隔设有三个拉板安装孔13。曳纲拉板11通过拉板安装孔13安装在曳纲固定支架9上且安装位置可调节,曳纲拉板11通过可拆卸的转轴10连接在曳纲固定支架9上,转轴10可切换孔位地插入到拉板安装孔13中且上下两端与曳纲拉板11连接。曳纲拉板11上沿竖向均匀间隔设有四个曳纲连接孔14,使用时拖网曳纲通过曳纲连接孔14与曳纲拉板11连接且连接孔位可切换。上盖面板1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三个上叉纲连接孔15,使用时拖网上叉纲通过上叉纲连接孔15与上盖面板1连接且连接孔位可切换。下盖面板4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三个下叉纲连接孔16,使用时拖网下叉纲通过下叉纲连接孔16与下盖面板4连接且连接孔位可切换。该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在使用时,能够根据需要并结合捕捞现场的情况对拖网曳纲以及拖网上、下叉纲连接到网板的位置进行调节,能够在拖底以及近底层进行捕捞作业,网位调布水层范围在10m以上的,达到拖底捕捞作业或者近底层捕捞作业两用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包括上盖面板(1)、主面板(2)、曳纲板(3)、下盖面板(4)、前导流板(7)、后导流板(12)、曳纲固定支架(9)和曳纲拉板(11),所述上盖面板(1)与曳纲板(3)之间、下盖面板(4)与曳纲板(3)之间分别排列支撑有主面板(2)、后导流板(12)和前导流板(7),所述曳纲板(3)上下两侧的主面板(2)相互对称呈V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面板(2)内侧弧形曲面的曲度为9%-15%、外测弧形曲面的曲度为8%-12%,上下主面板(2)之间的V型角度为165°~175°,所述曳纲板(3)的前端固定有曳纲固定支架(9),所述曳纲固定支架(9)上间隔设有若干拉板安装孔(13),所述曳纲拉板(11)通过拉板安装孔(13)安装在曳纲固定支架(9)上且安装位置可调节,所述曳纲拉板(11)上沿竖向间隔设有若干曳纲连接孔(14),所述上盖面板(1)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若干上叉纲连接孔(15),所述下盖面板(4)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若干下叉纲连接孔(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矩形V型双弧面中底两用网板,包括上盖面板(1)、主面板(2)、曳纲板(3)、下盖面板(4)、前导流板(7)、后导流板(12)、曳纲固定支架(9)和曳纲拉板(11),所述上盖面板(1)与曳纲板(3)之间、下盖面板(4)与曳纲板(3)之间分别排列支撑有主面板(2)、后导流板(12)和前导流板(7),所述曳纲板(3)上下两侧的主面板(2)相互对称呈V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面板(2)内侧弧形曲面的曲度为9%-15%、外测弧形曲面的曲度为8%-12%,上下主面板(2)之间的V型角度为165°~175°,所述曳纲板(3)的前端固定有曳纲固定支架(9),所述曳纲固定支架(9)上间隔设有若干拉板安装孔(13),所述曳纲拉板(11)通过拉板安装孔(13)安装在曳纲固定支架(9)上且安装位置可调节,所述曳纲拉板(11)上沿竖向间隔设有若干曳纲连接孔(14),所述上盖面板(1)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若干上叉纲连接孔(15),所述下盖面板(4)的后端部位间隔设有若干下叉纲连接孔(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春雷郁岳峰屈泰春王鲁军马硕王磊宋春德冯卫东吕昊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