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01239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2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及其构建方法,设置于养殖池塘内,包括至少一个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回流泵、增氧区及隔离带,所述隔离带包括一个纵向隔离带与至少一个横向隔离带,所述纵向隔离带用于阻断增氧区与植物浅水区之间的水体,所述横向隔离带的一端与纵向隔离带相接并贯穿设置于植物浅水区内;相邻植物浅水区之间、植物浅水区与养殖池塘的塘埂之间均为动物浅水区,所述回流泵用于驱动水体在增氧区、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循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增氧区添加增氧设备增加水中的氧气,回流泵把增氧区的水打入植物浅水区和动物浅水区,可以为养殖动物提供氧含量高的水体,为养殖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
,尤其涉及了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稻鱼共生是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维持自身正常的生态平衡,既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解决了病虫害防治的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制约稻鱼共生系统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水体没有流动起来,溶氧分布极不均匀,鱼类只能溶氧高的区域活动,极大限制单位养殖产量的提供,不利于鱼类的生长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益,再者,水体不流动,鱼粪也不能够充分的排到稻田内,因此不能够充分的给水稻提供养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及其构建方法,通过在增氧区添加增氧设备增加水中的氧气,回流泵把增氧区的水打入植物浅水区和动物浅水区,可以为养殖动物提供氧含量高的水体,为养殖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同时由于水体的循环把养殖动物的排泄会更好的流入植物浅水区,给养殖植物提供养分,这样就可以起到养殖植物和养植动物在功能上的互补,更好的创造经济价值。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设置于养殖池塘内,包括至少一个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回流泵、增氧区及隔离带,所述隔离带包括一个纵向隔离带与至少一个横向隔离带,所述纵向隔离带用于阻断增氧区与植物浅水区之间的水体,所述横向隔离带的一端与纵向隔离带相接并贯穿设置于植物浅水区内;相邻植物浅水区之间、植物浅水区与养殖池塘的塘埂之间均为动物浅水区,所述回流泵用于驱动水体在增氧区、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循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回流泵贯穿设置于纵向隔离带,且回流泵的进水口设置于增氧区内、回流泵的出水口设置于相邻横向隔离带之间,回流泵驱动水体通过增氧区至动物浅水区、植物浅水区并形成具有定向流动的循环水体。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横向隔离带的长度与植物浅水区的长度相同并位于植物浅水区的中间,植物浅水区的养殖植物种植于横向隔离带的两侧。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的水深范围为0~40cm,增氧区的水深比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平均低40cm以上;所述植物浅水区占养殖池塘的面积的75%以上,隔离带的高度比养殖池塘内最大水位高5cm以上。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构建所述的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多边形的全封闭式结构养殖池塘,养殖池塘设置至少一个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增氧区;(2)通过纵向隔离带阻断增氧区与植物浅水区之间的水体,横向隔离带的一端与纵向隔离带相接并贯穿设置于植物浅水区内;(3)在纵向隔离带上设置有回流泵,且回流泵的进水口设置于增氧区内、回流泵的出水口设置于相邻横向隔离带之间;(4)加入水体至养殖池塘内,打开回流泵,回流泵驱动水体通过增氧区至动物浅水区、植物浅水区并形成具有定向流动的循环水体;(5)在增氧区内放入增氧设备,植物浅水区的养殖植物种植于横向隔离带的两侧,动物浅水区放入养殖动物;(6)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需要对增氧区、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的溶解氧通过监测设备进行监测,并保证水体溶解氧在3.5m/L以上;(7)当监测设备监测的结果低于3.5m/L时,增氧区的增氧设备和回流泵同时启动,当监测设备监测的结果高于5m/L时,增氧区的增氧设备和回流泵同时关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形成流水养殖,可以让养殖动物的排泄更均匀的扩散到植物浅水区,加速营养物质的转化,净化水质;(2)微流水接近于自然条件下的水文特点,更适合养殖水生动物的生长,提供水生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3)局部增氧在通过流水扩散到整个养殖区域,解决养殖池塘的增氧难题,增氧效率高,成本低;(4)采用回流泵的微扬程更加符合水生动植物共生的养殖池塘循环流水所需要的条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的含义:1-回流泵;2-植物浅水区;3-动物浅水区;4-增氧区;5-隔离带;51-纵向隔离带;52-横向隔离带;521-短横向隔离带;522-长横向隔离带;6-塘埂;7-第一水流流道;8-第二水流流道;9-第三水流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如图1所示:图中的箭头表述水体流动的方向,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设置于养殖池塘内,包括至少一个植物浅水区2、动物浅水区3、回流泵1、增氧区4及隔离带5,所述隔离带5包括一个纵向隔离带51与至少一个横向隔离带52,所述纵向隔离带51用于阻断增氧区4与植物浅水区2之间的水体,所述横向隔离带52的一端与纵向隔离带51相接并贯穿设置于植物浅水区2内;相邻植物浅水区2之间、植物浅水区2与养殖池塘的塘埂6之间均为动物浅水区3,所述回流泵1用于驱动水体在增氧区4、植物浅水区2、动物浅水区3循环。优选的,所述回流泵1贯穿设置于纵向隔离带51,且回流泵1的进水口设置于增氧区4内、回流泵1的出水口设置于相邻横向隔离带52之间,回流泵1驱动水体通过增氧区4至动物浅水区3、植物浅水区2并形成具有定向流动的循环水体。优选的,所述横向隔离带52分为一个长横向隔离带522与若干短横向隔离带521,长横向隔离带522贯穿设置于纵向隔离带51与养殖池塘的塘埂6之间;所述短横向隔离带521设置于长横向隔离带522的侧边,且短横向隔离带521远离纵向隔离带51的一端端部与养殖池塘的塘埂6之间设置有第一水流流道7。优选的,相邻横向隔离带52的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二水流流道8,靠近养殖池塘的横向隔离带52的侧面与养殖池塘的塘埂6之间形成有第三水流流道9;所述增氧区4的增氧过后的水体通过回流泵1沿着第二水流流道8、第一水流流道7、第三水流流道9进行定向流动,水体经过循环再回到增氧区4。优选的,所述横向隔离带52的长度与植物浅水区2的长度相同并位于植物浅水区2的中间,植物浅水区2的养殖植物种植于横向隔离带52的两侧。优选的,所述增氧区4通过叶轮增氧、微孔增氧、水槽增氧的增氧设备给水体增氧。优选的,所述植物浅水区2、动物浅水区3的水深范围为0~40cm,增氧区4的水深比植物浅水区2、动物浅水区3平均低40cm以上;所述植物浅水区2占养殖池塘的面积的75%以上,隔离带5的高度比养殖池塘内最大水位高5cm以上。优选的,所述植物浅水区2用于养殖水稻,所述动物浅水区3用于养殖需要浅水养殖的虾、蟹、或鱼类,所述增氧区4用于养殖需要深水养殖的虾、蟹、或鱼类。所述隔离带5为土埂或者土工膜,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带5包括前述土埂或者土工膜,还可以为其他可阻断水流的设施。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构建所述的水生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设置于养殖池塘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回流泵、增氧区及隔离带,所述隔离带包括一个纵向隔离带与至少一个横向隔离带,所述纵向隔离带用于阻断增氧区与植物浅水区之间的水体,所述横向隔离带的一端与纵向隔离带相接并贯穿设置于植物浅水区内;相邻植物浅水区之间、植物浅水区与养殖池塘的塘埂之间均为动物浅水区,所述回流泵用于驱动水体在增氧区、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循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设置于养殖池塘内,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回流泵、增氧区及隔离带,所述隔离带包括一个纵向隔离带与至少一个横向隔离带,所述纵向隔离带用于阻断增氧区与植物浅水区之间的水体,所述横向隔离带的一端与纵向隔离带相接并贯穿设置于植物浅水区内;相邻植物浅水区之间、植物浅水区与养殖池塘的塘埂之间均为动物浅水区,所述回流泵用于驱动水体在增氧区、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泵贯穿设置于纵向隔离带,且回流泵的进水口设置于增氧区内、回流泵的出水口设置于相邻横向隔离带之间,回流泵驱动水体通过增氧区至动物浅水区、植物浅水区并形成具有定向流动的循环水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隔离带的长度与植物浅水区的长度相同并位于植物浅水区的中间,植物浅水区的养殖植物种植于横向隔离带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生动植物共生增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的水深范围为0~40cm,增氧区的水深比植物浅水区、动物浅水区平均低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忠安树伟顾玲玲陆炳中章宇思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鼎兴斯沃水产养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