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00111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包括浮体、集水器、投料机构、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所述集水器设于所述浮体的下方,所述投料机构穿设在所述浮体的顶部,所述集水器位于浮体下方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所述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安装于所述集水器的内部,且位于进水孔下方,所述混合机构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投料机构穿过所述浮体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混合机构穿过所述集水器的内壁与外部连通,本装置能够改善水体底泥性质,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体的水动力,实现泥、水协同治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属于生态治理
,特别涉及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同类产品主要有三种:(1)通过风机等设备将空气通入水体中,空气与水接触的过程中,用进入水体,使水体溶解氧的含量增加;(2)通过水泵等设备将水提升,喷入空气中,氧气在水珠与空气的交界面通过气水传质作用进入水珠,富含溶解氧的水珠重新进水水体后增加水体的溶解氧;(3)依靠外力将水与空气输入设备中,在设备中充分混合,同时发生上述(1)、(2)的气水传质作用,使氧气进入水中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上述同类产品存在的缺点在于:对于第(1)种方法,需要将含氧气体切割成细小的气泡,提高气水传质界面的面积,才能提高气水传质效率,这需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对于第(2)种设备,需要将水切割成细小的水珠,提高气水传质界面的面积,才能提高气水传质效率,这也需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对于第(3)种方法,需要同时切割水珠与气泡,同样需要克服很大的阻力才能实现高效的气水传质作用。上述三种方法的共性在于设备能耗高、增氧效率低、噪音大、容易产生气溶胶,存在传播病毒的风险,不具备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以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改善水体底泥性质,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体的水动力,实现泥、水协同治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包括浮体、集水器、投料机构、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所述集水器设于所述浮体的下方,所述投料机构穿设在所述浮体的顶部,所述集水器位于浮体下方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所述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安装于所述集水器的内部,且位于进水孔下方,所述混合机构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投料机构穿过所述浮体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混合机构穿过所述集水器的内壁与外部连通。优选的,所述投料机构包括投料斗和进料管,所述投料斗设在所述浮体的顶部,所述进料管穿过所述浮体延伸至所述集水器的内部,所述进料管的末端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进料管的顶端与所述投料斗连接。优选的,所述输水机构包括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固定支架与所述集水器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与所述潜水泵的出水流道末端连通。优选的,所述混合机构包括混合腔和出水管,所述混合腔与所述潜水泵的出水流道末端连通,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集水器的侧壁与外部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设有出水口。优选的,所述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安装于所述集水器的内底部。优选的,所述进水孔呈环形分布于所述集水器的侧壁。优选的,所述出水管呈辐射状均匀分布在混合腔的外壁。优选的,所述出水口的朝向向上,所述出水口的中心横向偏移角a小于90°,所述出水口的中心竖向偏移角b小于9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将整个装置置于地表水体中,通过浮体提供浮力,使得整个装置悬浮于水体表层,集水器通过进水口对表层的富氧水进行收集,在输水机构的作用下将富氧水输送至混合机构中,通过投料机构向输水机构的出水流道末端投放复合微生物制剂或底改制剂,富氧水和复合微生物制剂或底改制剂在混合机构进行混合,并向集水器外部排出,进入到水体底部,改善水体底泥性质,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体的水动力,实现泥、水协同治理。在整个过程中,仅需要克服输送表层水时水体在设备内的摩擦力,整体能耗较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图中,1浮体,2集水器,3进水孔,4投料斗,5进料管,6潜水泵,7混合腔,8出水管,9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理解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提供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包括浮体1、集水器2、投料机构、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所述集水器2设于所述浮体1的下方,所述投料机构穿设在所述浮体1的顶部,所述集水器2位于浮体1下方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3,所述进水孔3位于水体中,所述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安装于所述集水器2的内部,且位于进水孔3下方,所述混合机构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投料机构穿过所述浮体1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混合机构穿过所述集水器2的内壁与外部连通。本实施例的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用于地表水水体治理时,地表水体根据水深的不同,可以将水体分成表层水、中层水以及底层水,溶解氧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递减,浮体1可将集水器2的顶部悬浮于水体表层,表层的富氧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到集水器2内部,在输水机构的作用下将富氧水输送至混合机构中,通过投料机构向输水机构的出水流道末端投放粉状、乳状或溶液状物料,物料优选为复合微生物制剂或底改制剂,输水机构运行时形成的负压抽吸效应,将复合微生物制剂或底改制剂吸入混合机构进行混合,并向集水器2外部排出,进入到水体底部,改善水体底泥性质,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体的水动力,实现泥、水协同治理。在整个过程中,仅需要克服输送表层水时水体在设备内的摩擦力,整体能耗较小。所述投料机构包括投料斗4和进料管5,所述投料斗4设在所述浮体1的顶部,所述进料管5穿过所述浮体1延伸至所述集水器2的内部,所述进料管5的末端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进料管5的顶端与所述投料斗4连接,从投料斗4投加底改制剂,输水设备运行时在进料管5形成负压抽吸效应将投料斗4中的物料吸入,并与富氧水在混合机构中进行混合,并向集水器2外部排出,进入到水体底部,改善水体底泥性质,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体的水动力,实现泥、水协同治理。所述输水机构包括潜水泵6,所述潜水泵6通过固定支架与所述集水器2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5与所述潜水泵6的出水流道末端连通,通过采用市售的低功率、大流量的潜水泵6来实现输水功能。所述混合机构包括混合腔7和出水管8,所述混合腔7与所述潜水泵6的出水流道末端连通,所述出水管8的进水端与所述混合腔7连通,所述出水管8的出水端穿过所述集水器2的侧壁与外部连通,所述出水管8的出水端设有出水口9。潜水泵6运行时在进料管5形成负压抽吸效应将投料斗4中的物料吸入,富氧水和物料在混合腔7中进行混合,再通过出水管8和出水口9排放到水体底部,改善水体底泥性质,同时增加水体溶解氧,提高水体的水动力。所述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安装于所述集水器2的内底部。实施例二参见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进水孔3呈环形分布于所述集水器2的侧壁,通过多个进水孔3提高集水器2的进水速率,提高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体、集水器、投料机构、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所述集水器设于所述浮体的下方,所述投料机构穿设在所述浮体的顶部,所述集水器位于浮体下方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所述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安装于所述集水器的内部,且位于进水孔下方,所述混合机构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投料机构穿过所述浮体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混合机构穿过所述集水器的内壁与外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体、集水器、投料机构、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所述集水器设于所述浮体的下方,所述投料机构穿设在所述浮体的顶部,所述集水器位于浮体下方的侧壁上设有进水孔,所述输水机构和混合机构安装于所述集水器的内部,且位于进水孔下方,所述混合机构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投料机构穿过所述浮体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混合机构穿过所述集水器的内壁与外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机构包括投料斗和进料管,所述投料斗设在所述浮体的顶部,所述进料管穿过所述浮体延伸至所述集水器的内部,所述进料管的末端与所述输水机构连接,所述进料管的顶端与所述投料斗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和底泥协同治理的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机构包括潜水泵,所述潜水泵通过固定支架与所述集水器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与所述潜水泵的出水流道末端连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意成王以知黄健蒋倍科马欢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生源海南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