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9957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型、轻量,可射出均匀、没有亮度不均的照明光,且能够大型化的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与光源对置配置的至少一个导光板,导光板具备:与光源对置的光入射面、和包括光入射面的一边的光射出面,是与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的厚度随着远离光入射面而变厚的形状,含有将从入射面入射且在内部传播的光进行散射的散射粒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等中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可使用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照射光、对液晶 显示面板进行照明的背光灯单元。背光灯单元由使照明用的光源发出的光扩散而照射液晶显示面板的导光板;和使从导光板射出的光均匀化的棱镜 板或扩散板等部件构成。目前,大型液晶电视的背光灯单元的主流是在照明用光源的正上方配 置导光板的、被称作正下型的方式。该方式中,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 置有多个作为光源的冷阴极管,并将内部作为白色的反射面,确保了需要 均一光量分布的亮度。然而,在正下型的背光灯单元中,为了使光量分布均匀,相对于液晶 显示面板需要使垂直方向的厚度约为30mm左右。今后的背光灯被期待着 进一步的薄型化,但在正下型中,从光量不均的观点出发,认为难以实现 具有10mm以下厚度的背光灯单元。鉴于此,提出了一种下述方式的背光灯单元,该方式利用了在透明树 脂中混入用于使光散射的散射粒子的导光板(例如参照特开平07—36037 号公报(专利文献l)、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 平08—271739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平11 一 153963号公报(专利 文献4))。例如,在特开平08—271773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由下述部件构成 的面光源装置,所述部件包括在PMMA中同样地分散折射率不同的微 小粒径的硅系树脂粉体的、具有楔形形状的光散射导光体;配置在光散射 导光体的附近的光源(荧光灯) ,与光散射导光体的光取出面对置配置的、 具有棱镜列状起伏面的光出射方向修正元件;和与光散射导光体的背面对置配置的反射体。在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从光源放射、从光入射面进入到光散射导 光体内的光在其内部传播的过程中,以一定的比例接受一次或多重的散射 作用。而且,到达光散射导光体的两面或反射体的表面的光的相当部分接 受反射作用,返回到光散射导光体内。通过这样的复合的过程,可生成从光源的方向观察具有朝向斜前方向 的指向性、从光取出面以高效率出射的光束。即,可以从光散射导光体的 光取出面射出由光源放射的光。这样,通过利用混入了散射粒子的导光板,能够以高的出射效率射出 均匀的光。另外,作为混入了散射粒子的导光板除了楔形的导光板之外,还公开 了平板形状的导光板、与楔形的导光板匹配的形状的导光板。专利文献1:特开平07—36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11 — 153963号公报但是,在特开平07 — 36037号公报、特开平08_248233号公报、特 开平08—271739号公报、特开平11 — 153963号公报记载的利用导光板的 面状照明装置中,为了实现大型化而使光从光源到达更远的位置,需要增 加导光板自身的厚度。即,存在着无法使面状照明装置薄型化、轻量化的 问题。而且,由于特开平07_36037号公报、特开平08—248233号公报、 特开平08—271739号公报、特开平11一153963号公报记载的、随着远离 光源的入射位置而具有减小厚度的倾向的形状,或在平板形状下光的到达 距离存在界限,所以,还存在着大型化受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提供一种薄型、轻量, 能够均匀射出没有亮度不均的照明光,且可大型化的面状照明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与所述光源对置配置的至少一个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备与所述光源对置的 光入射面和包括所述光入射面的一边而外形为矩形形状的光射出面;是在 与所述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具有厚度,且所述厚度随着远离所述光入射面 而变厚的形状,含有对从所述入射面入射、在内部传播的光进行散射的散 射粒子。换言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面状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与所述光源对置配 置的至少一个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备与所述光源对置的光入射面和包 括所述光入射面的一边的光射出面,是与所述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的厚度 随着远离所述光入射面而变厚的形状,含有对从所述入射面入射、在内部 传播的光进行散射的散射粒子。这里,所述光射出面与从所述光源射出、入射到所述光入射面的光的 光轴方向平行,所述光入射面的相反侧的面相对所述光轴方向具有倾斜。或者,所述光入射面相对从所述光源射出且入射到所述光入射面的光 的光轴方向具有倾斜,所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的面与所述光轴方向平行。或者,所述光射出面及所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的面,相对从光源射出 且入射到所述光入射面的光的光轴方向具有倾斜。或者,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射出面和与所述光射出面相反侧的面,在 与所述第一光射出面垂直且垂直于所述一边的截面中,相对从所述光源射 出、入射到所述光入射面的光的光轴方向以对称方式倾斜。而且,所述光射出面及所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方,具有 相对从所述光源射出、入射到所述光入射面的光的光轴方向为凸及凹至少 一方的形状。并且,优选具有两个以上所述导光板,所述导光板的包括所述光射出 面的一边和所述光入射面的一边的面、与其他的所述导光板的包括所述光 射出面的一边和所述入射面的一边的面邻接配置。另外,优选仅从所述光射出面侧射出光。此外,优选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出射面的相反侧的面对置配置 的反射膜。而且,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射出面是第一光射出面,所述第一光射出 面的相反侧的面是第二光射出面。并且,优选所述导光板中含有的所述散射粒子满足下述公式(1)。<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8</formula>…(1)(其中,设散射粒子的散射截面积为①,所述导光板的光的入射方向 的长度为U散射粒子的密度为Np,修正系数为K。 0.005《K0. 1)另外,优选所述导光板通过在透明树脂中至少混入增塑剂而形成。 这里,所述光源由LED阵列和多个透镜构成,该LED阵列将具备红 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及蓝色发光二极管的RGB—LED配置多 个成一列排列;该多个透镜分别与所述红色发光二极管、所述绿色发光二 极管及所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光射出侧对应配置。此外,优选所述多个透镜的每一个是球状的透明球透镜。 或者,所述光源是具有多个LED芯片和对排列成一列的所述LED芯 片进行支承的支承部的LED阵列,在设所述LED芯片的与所述导光板的 所述光出设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为a,所述LED阵列的排列方向的长度为 b,所述LED阵列的配置间隔为p时,满足p〉b〉a的关系。并且,所述光源具有两个以上所述LED阵列,具有利用机械接合方 法及化学接合方法的至少一方,使所述LED阵列的所述LED芯片与其他 的所述LED阵列的所述LED芯片的间隔离开规定距离而层叠的构成。优选所述导光板在除了所述光入射面之外的面的至少一个面配置有 多个漫反射体。而且,所述漫反射体随着远离所述光入射面而被稠密配置。 并且,优选所述漫反射体被配置在所述光射出面的相反侧的面。 另外,对于所述导光板而言,所述光入射面侧的一部分由与其他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在设所述光入射面侧的一部分的材料的折射率为Nm,其他部分的折射率为Ni时,优选满足Nm〉Ni的关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具有光源、和与所述光源对置配置的至少一个导光板, 所述导光板,具备与所述光源对置的光入射面和包括所述光入射面的一边的光射出面,是与所述光射出面正交的方向的厚度随着从所述光入射面离开而变厚的形状,含有将从所述入射面入射而在内部传播的光进行散射的散射粒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崎修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