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9618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5: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工业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冷凝储液器和换热装置,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冷凝装置的热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和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能够实现自然冷却与机械制冷模式并行,增加了具有自然冷却模式与预冷却的混合制冷模式,增大自然冷却时间,最大程度的减少了传统热力循环制冷的能量消耗,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在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中参与外界换热制冷的为制冷剂组成的冷媒,无二次换热,提高了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降低了输送功耗,更加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本技术涉及工业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在数据中心或工业制冷等领域,电子设备密度大,内部发热量较大,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不仅夏季需要制冷,在冬季同样需要制冷,尤其是在冬季和春秋季,室外干球温度较低,湿球温度也较低的情况下,仍采用压缩机的机械制冷技术是不节能的,容易导致电能的浪费,而仅采用自然冷却技术,虽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传统热力循环制冷的能量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但是在夏季,传统制冷方式采用冷冻水作为制冷介质进行冷却,由于水的热容比较小,故所需水流量大,输送设备的功率高;换热过程中具有温升,使得相应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较低,压缩机功率高,节能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冷凝储液器和换热装置,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所述冷凝装置的热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所述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装置、冷凝储液器和换热装置,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所述冷凝装置的热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所述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装置、冷凝储液器和换热装置,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气口、所述冷凝装置的热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液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出液口、所述换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进气口依次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源装置,所述冷源装置分别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连通,并分别形成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的进口和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进口连通,所述冷源装置的进口主管路沿冷却介质的流向分别通过第三支管和第四支管与所述冷凝储液器的冷流通道的出口和所述冷凝装置的冷流通道的出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交叉连通,且交叉连通的位置为分流管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冷自然冷却的冷媒直冷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管在所述分流管点与所述冷源装置的出口主管路之间的管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旭光杨兴明朱少李
申请(专利权)人:葛洲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