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874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岸边的排污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用块石砌筑于水体内的半圆筒形的围栏,所述围栏与岸边围合形成与排污管连通的净化空间,所述净化空间内设有粗砂过滤层且在粗砂过滤层下方设有由鹅卵石堆积形成的承托部,所述围栏在与承托部对应处设有排水管;所述净化空间在粗砂过滤层上方设有多个浮块种植槽,所述浮块种植槽内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浮块种植槽底开口使水生植物根系群朝下进入粗砂过滤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水生植物根系群进入于粗砂过滤层,水生植物与粗砂过滤层一起,能够有效过滤吸附掉水中固体颗粒物,使水的固体颗粒、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这些指标得到较大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具体地指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排污口是将污水(雨水)向水体排放的构筑物。其任务是使排放的污水(雨水)与水体中的水尽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混合,使排放污水中的污染物得到尽快得稀释扩散并进一步降解净化。近年来,针对排污口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及装置较多,有的采用化学絮凝处理方法,虽然污水处理有一定效果,但造成了水体及生态系统的二次污染,因此亟待开发出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公开号为CN204588827的中国技术公开了一种排污口处理装置,设置有专门水槽,水槽内再设置挡板且填充填料,经过填料或悬挂的填料进行过滤,最后经过上层水生植物净化,但增设挡板及悬挂填料的系统结构较复杂,安装和实施不方便,填料更换难度大,且增设挡板的角度不易控制,污水处理量有限,推广难度增加。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净化效果好的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净化效果好的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岸边的排污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用块石砌筑于水体内的半圆形的围栏,所述围栏与岸边围合形成与排污管连通的净化空间,所述净化空间内设有粗砂过滤层且在粗砂过滤层下方设有由鹅卵石堆积形成的承托部,所述围栏在与承托部对应处设有排水管;所述净化空间在粗砂过滤层上方设有多个浮块种植槽,所述浮块种植槽内种植水生植物,所述浮块种植槽底开口使水生植物根系群朝下进入粗砂过滤层。优选的,所述承托部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鹅卵石粒径依次减小的大卵石层、中卵石层、小石子层。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沿污水流向朝下倾斜设置,所述大卵石层顶面、中卵石层、小石子层、粗砂过滤层均为朝排污管向下倾斜设置,所述粗砂过滤层顶面形成与排污管管口下缘对接的污水雍高面。更进一步的,所述污水雍高面的外缘与围栏顶部平齐。更进一步的,所述大卵石层顶面、中卵石层、小石子层、粗砂过滤层均为按同一坡度比朝排污管向下倾斜设置,坡度比1:5~1:10。进一步的,多个排水管在围栏上周向间隔设置成排,多排排水管朝上间隔设置且至少设置于围栏上与大卵石层对应处。优选的,多个浮块种植槽之间通过绳索连接,所述绳索与围栏连接固定。优选的,所述围栏顶部与水体内的日常最高水位平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处理过程生态环保。在湖泊和河流排污口设置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水生植物根系群进入于粗砂过滤层,水生植物与粗砂过滤层一起,能够有效过滤吸附掉水中固体颗粒物,使水的固体颗粒、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这些指标得到较大改善。2、水质净化效率高。通过重力自流过滤:围栏内粗砂过滤层顶面朝排污管向下倾斜,形成逆向坡度让污水雍高,促使污水在净化空间内快速向下流动,进入粗砂过滤层进行净化。高效节能,污水处理量大。3、形成花坛式景观。浮块种植槽中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根据观赏需要进行选择,如:挺水型水生植物,荷花、水葱、芦苇等;沉水型水生植物,金鱼藻、苦草、菹草等。4、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解决水中的色度、浊度、固体颗粒含量、氮、磷等指标超标的问题,处理后水质有较大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的平面图其中:1-排污管2-围栏3-大卵石层4-中卵石层5-小石子层6-粗砂过滤层7-排水管8-浮块种植槽9-水生植物10-岸边11-水体12-污水雍高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岸边10的排污管1,还包括采用块石砌筑于水体11内的半圆筒形的围栏2,围栏2与岸边10围合形成与排污管1连通的净化空间,净化空间内设有粗砂过滤层6且在粗砂过滤层6下方设有由鹅卵石堆积形成的承托部,围栏2在与承托部对应处设有排水管7。净化空间在粗砂过滤层6上方设有多个浮块种植槽8,浮块种植槽8内种植水生植物9,浮块种植槽8底开口使水生植物9根系群朝下生长至少进入粗砂过滤层6。本实施例中,排污管1管口位于围栏2半圆筒形的轴心处。承托部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鹅卵石粒径依次减小的大卵石层3、中卵石层4、小石子层5。排污管1沿污水流向朝下倾斜设置,所述大卵石层3顶面、中卵石层4、小石子层5、粗砂过滤层6均为朝排污管1向下倾斜设置,粗砂过滤层6顶面形成与排污管1管口下缘对接的污水雍高面12,污水雍高面12的外缘与围栏2顶部平齐。本实施例中,大卵石层3顶面、中卵石层4、小石子层5、粗砂过滤层6均为按同一坡度比朝排污管1向下倾斜设置,坡度比为1:5~1:10。多个排水管7在围栏2上周向间隔设置成排,多排排水管7从围栏2底部朝上间隔设置且至少位于围栏2上与大卵石层3对应处。排水管7也可继续向上设置于围栏2上与中卵石层4、小石子层5对应处。排水管7用于将处理后的净水排出,因此越靠下越好,但若排水管7设置排数较少又会导致净水无法及时排出,后续污水会直接从污水雍高面7.1漫出围栏2。本实施例中,多个浮块种植槽8之间通过绳索连接,绳索与围栏2连接固定。围栏2顶部与水体11内的日常最高水位平齐。围栏2半径为3-5米,高度为1.5米。大卵石层3厚度约为50cm、中卵石层4、小石子层5、粗砂过滤层6厚度均约为40cm,粗砂过滤层6中所铺沙粒的粒径约为0.1-1mm。水生植物9若根系群生长旺盛会继续朝下进入小石子层5、中卵石层4、大卵石层3的空隙内,使小石子层5、中卵石层4、大卵石层3也具备一定净化功能。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污水从排污管1管口排出后,通过污水雍高面12的雍高作用向下流动,进入粗砂过滤层6进行净化。由于水生植物9根系群生长于粗砂过滤层6中,污水中的颗粒物通过根系群和粗砂过滤层6实现物理过滤、截留、吸附、转化,还被生长于根系群之间的微生物、虫类、鱼类捕捉吞食,作为其食物来源维系净化空间内的生态系统平衡,促使着污水的水质自然处理和净化。处理后的净水经排水管7排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岸边(10)的排污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用块石砌筑于水体(11)内的半圆筒形的围栏(2),所述围栏(2)与岸边(10)围合形成与排污管(1)连通的净化空间,所述净化空间内设有粗砂过滤层(6)且在粗砂过滤层(6)下方设有由鹅卵石堆积形成的承托部,所述围栏(2)在与承托部对应处设有排水管(7);/n所述净化空间在粗砂过滤层(6)上方设有多个浮块种植槽(8),所述浮块种植槽(8)内种植水生植物(9),所述浮块种植槽(8)底开口使水生植物(9)根系群朝下进入粗砂过滤层(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包括设置于岸边(10)的排污管(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采用块石砌筑于水体(11)内的半圆筒形的围栏(2),所述围栏(2)与岸边(10)围合形成与排污管(1)连通的净化空间,所述净化空间内设有粗砂过滤层(6)且在粗砂过滤层(6)下方设有由鹅卵石堆积形成的承托部,所述围栏(2)在与承托部对应处设有排水管(7);
所述净化空间在粗砂过滤层(6)上方设有多个浮块种植槽(8),所述浮块种植槽(8)内种植水生植物(9),所述浮块种植槽(8)底开口使水生植物(9)根系群朝下进入粗砂过滤层(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鹅卵石粒径依次减小的大卵石层(3)、中卵石层(4)、小石子层(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污口的生态景观型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1)沿污水流向朝下倾斜设置,所述大卵石层(3)顶面、中卵石层(4)、小石子层(5)、粗砂过滤层(6)均为朝排污管(1)向下倾斜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香东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