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砂抽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8721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4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泥砂抽取装置,包括:抽泥组件和旋流井;所述抽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旋流井内的抽泥套筒和设置在该抽泥套筒内的活塞,以通过所述活塞沿所述抽泥套筒内壁的往返移动,抽取所述旋流井中的泥砂。本申请能够有效避免泥砂分离过程中碰撞旋流井的井壁的情形的发生,并能够有效提高泥砂分离过程中旋流井的使用可靠性及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泥砂抽取装置
本申请涉及旋流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泥砂抽取装置。
技术介绍
如传统钢铁企业的浊环水处理系统等污水处理环节,通常需要采用人工天车抓渣系统进行排泥,需单独配备天车及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人员,抓渣过程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及夜间作业的影响,且作业过程中抓斗易对旋流井的井壁产生碰撞而造成设备损坏。目前,现有的排泥方式通常会采用在旋流井的井底设置排泥阀来排出旋流井中的泥砂,该种方式虽然不易对旋流井的井壁产生碰撞,但需要对旋流井进行离地架装设置,而装有污水的旋流井重量很大,因此离地架装的旋流井易出现应用不稳定的情形,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同时,离地架装旋流井也提高了旋流井的安装难度及成本。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既不易对旋流井的井壁产生碰撞又能够保证旋流井的安装稳定性的排泥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泥砂抽取装置,能够有效避免泥砂分离过程中碰撞旋流井的井壁的情形的发生,并能够有效提高泥砂分离过程中旋流井的使用可靠性及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泥砂抽取装置,包括:抽泥组件和旋流井;所述抽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旋流井内的抽泥套筒和设置在该抽泥套筒内的活塞,以通过所述活塞沿所述抽泥套筒内壁的往返移动,抽取所述旋流井中的泥砂。进一步地,所述抽泥组件还包括:起升电机和同轴设置在所述抽泥套筒内的抽泥杆;所述抽泥杆的一端与所述起升电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抽泥组件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起升电机之间通信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抽泥组件还包括:污泥导出管;所述污泥导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抽泥套筒连通,所述污泥导出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旋流井外部连通;所述活塞在所述抽泥套筒的底部与目标端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目标端为所述抽泥套筒和所述污泥导出管之间的连接处。进一步地,所述抽泥套筒由金属支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旋流井内,且所述抽泥套筒的底部设有圆台状的插管,该插管与所述旋流井内部连通;所述插管与所述抽泥套筒的连接端口的半径小于所述插管靠近所述旋流井底部的端口的半径。进一步地,所述活塞包括:与所述抽泥杆固定连接的桶状本体,以及设置在桶状本体的第一端口的盖板;所述盖板在所述桶状本体外部与所述第一端口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桶状本体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抽泥套筒连通;所述盖板在所述桶状本体向所述旋流井的井口的移动过程中闭合,使得所述泥砂进入所述抽泥套筒的底部与所述盖板之间的区域内;所述盖板在所述桶状本体向所述旋流井的底部的移动过程中开启,使得所述抽泥套筒与所述盖板之间的泥砂,自开启的所述盖板进入所述抽泥套筒的顶部与所述盖板之间的区域后排出所述旋流井。进一步地,所述旋流井包括:相互连接的旋流桶和沉淀槽;所述旋流桶内部形成有旋流区,所述沉淀槽内部形成有沉淀区;所述旋流区与沉淀区连通,以使注入所述旋流区的泥水混合物中的泥砂自所述旋流区中分离后进入所述沉淀区;所述抽泥套筒伸入所述沉淀区抽取泥砂。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槽的内壁上设有螺旋状凸台;且所述沉淀槽为圆台形槽;所述圆台形槽的底部半径小于该所述圆台形槽的敞口半径;所述圆台形槽的敞口与所述旋流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旋流桶的筒壁上设有进料口,以使泥水混合物自该进料口注入所述旋流区;所述旋流桶的筒壁上还设有溢出口,且该溢出口设置在所述进料口与所述旋流井的井口之间,以使所述泥水混合物在所述旋流区中分离出的液体自所述溢出口排出。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口的位于所述旋流桶外部的端口的半径大于位于所述旋流桶内部的端口的半径。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泥砂抽取装置,包括:抽泥组件和旋流井;所述抽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旋流井内的抽泥套筒和设置在该抽泥套筒内的活塞,以通过所述活塞沿所述抽泥套筒内壁的往返移动,抽取所述旋流井中的泥砂,能够有效避免泥砂分离过程中碰撞旋流井的井壁的情形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泥砂分离过程中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受恶劣天气及夜间工作的限制,并能够有效降低旋流井的安装难度及成本,有效提高泥砂分离过程中旋流井的使用可靠性及稳定性,以保证排泥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中的抽泥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中的抽泥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中的抽泥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中的抽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中的活塞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泥砂抽取装置中沉淀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1、抽泥组件;11、抽泥套筒;111、插管;112、金属支杆;12、活塞;121、桶状本体;1211、第一端口;1212、第二端口;122、盖板;13、起升电机;14、抽泥杆;15、控制器;16、污泥导出管;2、旋流井;21、井口;22、旋流桶;221、旋流区;222、进料口;223、溢出口;23、沉淀槽;231、沉淀区;232、螺旋状凸台;3、泥砂。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采用人工天车抓渣系统进行排泥,需单独配备天车及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人员,抓渣过程容易受到恶劣天气及夜间作业的影响,且作业过程中抓斗易对井壁产生碰撞形成设备损坏。同时对旋流井内污泥的高度也需要作出准确判断,否则易出现抓空现象。抓渣不及时则会使水质含泥量增大,对后续水处理过程水质造成冲击,为生产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可以采用在旋流井井底设置排泥阀来排出旋流井中的泥砂,该种方式虽然不易对旋流井的井壁产生碰撞,但需要对旋流井进行离地架装设置,而装有污水的旋流井重量很大,因此离地架装的旋流井易出现应用不稳定的情形,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同时,离地架装旋流井也提高了旋流井的安装难度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泥砂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泥组件和旋流井;/n所述抽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旋流井内的抽泥套筒和设置在该抽泥套筒内的活塞,以通过所述活塞沿所述抽泥套筒内壁的往返移动,抽取所述旋流井中的泥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砂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抽泥组件和旋流井;
所述抽泥组件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旋流井内的抽泥套筒和设置在该抽泥套筒内的活塞,以通过所述活塞沿所述抽泥套筒内壁的往返移动,抽取所述旋流井中的泥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砂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泥组件还包括:起升电机和同轴设置在所述抽泥套筒内的抽泥杆;
所述抽泥杆的一端与所述起升电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砂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泥组件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起升电机之间通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砂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泥组件还包括:污泥导出管;
所述污泥导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抽泥套筒连通,所述污泥导出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旋流井外部连通;
所述活塞在所述抽泥套筒的底部与目标端之间往返移动,所述目标端为所述抽泥套筒和所述污泥导出管之间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砂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泥套筒由金属支杆固定设置在所述旋流井内,且所述抽泥套筒的底部设有圆台状的插管,该插管与所述旋流井内部连通;
所述插管与所述抽泥套筒的连接端口的半径小于所述插管靠近所述旋流井底部的端口的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泥砂抽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包括:与所述抽泥杆固定连接的桶状本体,以及设置在桶状本体的第一端口的盖板;
所述盖板在所述桶状本体外部与所述第一端口之间活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康梁思懿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