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包括双数个依次连接的转向结构,相邻两个转向结构之间通过滚轴可转动连接,所有转向结构所在的转动平面平行,位于两端的两个转向结构分别与车辆的方向把和灯座连接,所述灯座与车身可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灯座采用可转动的方式设在车身上,并在方向把与灯座之间设置双数个可转动的转向结构,通过双数个转向结构的相互配合,转动方向把时,可使得灯座发生与方向把转向相同的转动,使得大灯可随着车辆的转向做随向转动,照射视野盲区,利于驾驶员提前看清道路情况,提高行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
本技术车辆大灯涉及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
技术介绍
摩托车的大灯一般固定在车身前面,夜间行车时,大灯不能随着行驶方向的变动而随动,往往导致驾驶员视线不佳,造成交通事故,现有技术中,为了兼顾两侧的视野,在大灯的设计上分散了灯光的聚合度,造成了前方灯光强度的减弱,且两侧的灯光又无法满足驾驶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大灯可随着车辆的转向做随向转动,照射视野盲区,利于驾驶员提前看清道路情况。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包括双数个依次连接的转向结构,相邻两个转向结构之间通过滚轴可转动连接,所有转向结构所在的转动平面平行,位于两端的两个转向结构分别与车辆的方向把和灯座连接,所述灯座与车身可转动连接。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将灯座采用可转动的方式设在车身上,并在方向把与灯座之间设置双数个可转动的转向结构,通过双数个转向结构的相互配合,转动方向把时,可使得灯座发生与方向把转向相同的转动,使得大灯可随着车身的转向做随向转动,照射视野盲区,利于驾驶员提前看清道路情况,而且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维护。此外,通过合理的力矩设计,使得方向把轻微转动时,大灯的转向可以忽略不计。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向结构的数量为2,两个转向结构分别为第一转向结构和第二转向结构,所述第一转向结构的一端与方向把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滚轴与第二转向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结构的另一端与灯座连接。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包括相互啮合并分别与方向把和第一滚轴连接的第一扇形齿轮和第二扇形齿轮(第一滚轴内侧固定在车上,第二扇形齿轮与第一滚轴外侧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和与灯座连接的线性滑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滚轴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滚轴(均与第一滚轴和第二滚轴的外侧连接),所述线性滑轨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滚轴与第一滑块连接(第一滑块与第二滚轴的内侧连接)。转动方向把,使第一扇形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二扇形齿轮转动,第一滚轴的内侧定位在车身上,第二扇形齿轮带动第一滚轴的外侧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连接杆以第一滚轴为中心转动,进而通过带动第一滑块在线性滑轨上的滑动来带动线性滑轨进行转动,线性滑轨与灯座连接,通过线性滑轨的转动,实现了灯座上灯光的随向转动。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包括相互啮合并分别与方向把和第一滚轴连接的第一扇形齿轮和第二扇形齿轮;所述第二转向结构包括相互啮合并分别与灯座和第一滚轴连接的第三扇形齿轮和第四扇形齿轮。第一转向结构和第二转向结构均有一组两个扇形齿轮构成,通过两组扇形齿轮的配合,实现了灯座上灯光的随向转动,其转向原理与上述方案的原理相同。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包括第二连接杆和与第一滚轴连接的弧形滑轨,所述弧形滑轨上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方向把连接,另一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二滑块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和与灯座连接的线性滑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滚轴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滚轴,所述线性滑轨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滚轴与第一滑块连接。第二转向结构采用连接杆与第一滑块和线性滑轨的配合,第一转向结构采用第二连接杆、万向节与第二滑块和弧形滑轨的配合,实现灯座上灯光的随向转动,其转向原理与上述方案的原理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将灯座采用可转动的方式设在车身上,并在方向把与灯座之间设置双数个可转动的转向结构,通过双数个转向结构的相互配合,转动方向把时,可使得灯座发生与方向把转向相同的转动,使得大灯可随着车身的转向做随向转动,照射视野盲区,利于驾驶员提前看清道路情况,提高行驶的安全性。2、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维护。3、通过合理的力矩设计,使得方向把轻微转动时,大灯的转向可以忽略不计,不会对正常行驶造成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的俯视图一;图2是图1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的俯视图二;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的俯视图三。附图标记说明:10、方向把;20、第一转向结构;21、第一扇形齿轮;22、第二扇形齿轮;23、第二连接杆;24、万向节;25、弧形滑轨;26、第二滑块;30、第一滚轴;40、第二转向结构;41、第一连接杆;42、线性滑轨;43、第一滑块;44、第三扇形齿轮;45、第四扇形齿轮;50、第二滚轴;60、灯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包括两个依次连接的转向结构,两个转向结构之间通过滚轴可转动连接,两个转向结构所在的转动平面平行,两个转向结构分别为第一转向结构和第二转向结构,第一转向结构的一端与方向把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滚轴与第二转向结构的一端连接,第二转向结构的另一端与灯座连接,灯座与车身可转动连接。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本技术将灯座采用可转动的方式设在车身上,并在方向把与灯座之间设置两个可转动的转向结构,通过两个转向结构的相互配合,转动方向把时,可使得灯座发生与方向把转向相同的转动,使得大灯可随着车身的转向做随向转动,照射视野盲区,利于驾驶员提前看清道路情况,而且本技术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易于维护。此外,通过合理的力矩设计,使得方向把轻微转动时,大灯的转向可以忽略不计。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转向结构20包括相互啮合并分别与方向把10和第一滚轴30连接的第一扇形齿轮21和第二扇形齿轮22(第一滚轴30内侧固定在车上,第二扇形齿轮22与第一滚轴30外侧连接);第二转向结构40包括第一连接杆41和与灯座60连接的线性滑轨42,第一连接杆41的一端与第一滚轴30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滚轴50(均与第一滚轴30和第二滚轴50的外侧连接),线性滑轨42上设有第一滑块43,第二滚轴50与第一滑块43连接(第一滑块43与第二滚轴50的内侧连接)。转动方向把10,使第一扇形齿轮21转动,进而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二扇形齿轮22转动,第一滚轴30的内侧定位在车身上,第二扇形齿轮22带动第一滚轴30的外侧转动时,会带动第一连接杆41以第一滚轴30为中心转动,进而通过带动第一滑块43在线性滑轨42上的滑动来带动线性滑轨42进行转动,线性滑轨42与灯座60连接,通过线性滑轨42的转动,实现了灯座60上灯光的随向转动。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转向结构20包括相互啮合并分别与方向把10和第一滚轴30连接的第一扇形齿轮21和第二扇形齿轮22;第二转向结构40包括相互啮合并分别与灯座60和第一滚轴30连接的第三扇形齿轮4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向结构和第二转向结构,所述第一转向结构的一端与车辆的方向把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滚轴与第二转向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结构的另一端与车辆的灯座连接,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和第二转向结构所在的转动平面平行,所述灯座与车身可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向结构和第二转向结构,所述第一转向结构的一端与车辆的方向把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滚轴与第二转向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向结构的另一端与车辆的灯座连接,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和第二转向结构所在的转动平面平行,所述灯座与车身可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车身大灯的随向转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结构包括相互啮合并分别与方向把和第一滚轴连接的第一扇形齿轮和第二扇形齿轮;所述第二转向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和与灯座连接的线性滑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滚轴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滚轴,所述线性滑轨上设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滚轴与第一滑块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诚挚,
申请(专利权)人:李诚挚,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