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龙风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7939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8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包括底座,底座的顶部前侧连接有座椅,底座的顶部后侧连接有第一自由伸缩杆,第一自由伸缩杆的上端连接有工作台,工作台的底部前侧与底座之间连接有升降组件,工作台的顶部后侧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的顶部连接有眼底检查仪,工作台的顶部前侧连接有托块,工作台的前部开设有传动腔,传动腔的顶部开设有导向槽,传动腔内安装有平移组件,平移组件伸出导向槽的端部连接有脸部夹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提高了检查时患者的舒适度,能够有效固定患者头部,便于眼底检查仪对准进行眼部检查,操作简单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
技术介绍
眼科的全称是“眼病专科”,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的学科。眼科一般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青光眼和视神经病变,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眼底检查是检查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疾病的重要方法。许多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病、肾病、糖尿病、妊娠毒血症、结节病、某些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均会发生眼底病变,甚至会成为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故眼有“机体的橱窗”之称,检查眼底可提供重要诊断资料。在对患者进行眼底检查时,主要依靠患者主动的调整头部姿势来找准眼底检查仪,拍摄的影像照片有可能因为病人头部摆位不适造成影响不清晰,从而影响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判断,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前侧连接有座椅,所述底座的顶部后侧连接有第一自由伸缩杆,所述第一自由伸缩杆的上端连接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的底部前侧与底座之间连接有升降组件,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后侧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连接有眼底检查仪,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前侧连接有托块,所述工作台的前部开设有传动腔,所述传动腔的顶部开设有导向槽,所述传动腔内安装有平移组件,所述平移组件伸出导向槽的端部连接有脸部夹板,所述脸部夹板位于托块的左右两侧。优选地,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L形板,所述L形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底座上表面,所述L形板的横端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下套筒,所述下套筒的外壁固定套接有第一锥齿圈,所述L形板的竖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左端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第一锥齿圈,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一曲柄,所述下套筒的内腔螺接有上螺杆,所述上螺杆的顶部连接工作台下表面。优选地,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中,所述平移组件包括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工作台右侧壁,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右端连接有第二曲柄,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左端连接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第二锥齿圈,所述第二锥齿圈中心处连接有第三传动轴,所述第三传动轴的前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传动腔内壁,所述第三传动轴的后端连接有直齿轮,所述直齿轮的上下侧均啮合连接有直齿条,上侧所述直尺条的顶部连接有L形上支架,下侧所述直齿条的底部连接有L形下支架,所述L形上支架上端与L形下支架上端对称连接脸部夹板,所述L形上支架和L形下支架均通过第二自由伸缩杆连接传动腔内侧壁。优选地,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中,两组所述脸部夹板相靠近的一端均开设有弧形凹槽。优选地,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中,所述第一自由伸缩杆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第一自由伸缩杆左右对称排布。优选地,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中,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的外部均套设有螺纹胶套。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患者检查时坐在座椅上,通过升降组件能够调整工作台高度,便于患者将下巴放置在托块上,提高了检查时患者的舒适度,通过平移组件带动两组脸部夹板相对运动,能够有效固定患者头部,便于眼底检查仪对准进行眼部检查,通过转动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即可完成调整工作,操作简单方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平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第三传动轴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前侧连接有座椅2,底座1的顶部后侧连接有第一自由伸缩杆3,第一自由伸缩杆3的上端连接有工作台4,工作台4的底部前侧与底座1之间连接有升降组件5,工作台4的顶部后侧连接有安装座6,安装座6的顶部连接有眼底检查仪7,工作台4的顶部前侧连接有托块8,工作台4的前部开设有传动腔9,传动腔9的顶部开设有导向槽10,传动腔9内安装有平移组件11,平移组件11伸出导向槽10的端部连接有脸部夹板12,脸部夹板12位于托块8的左右两侧。升降组件5包括L形板501,L形板50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底座1上表面,L形板501的横端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下套筒502,下套筒502的外壁固定套接有第一锥齿圈503,L形板501的竖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504,第一传动轴504的左端连接有第一锥齿轮505,第一锥齿轮505啮合连接第一锥齿圈503,第一传动轴504的右端连接有第一曲柄506,下套筒501的内腔螺接有上螺杆507,上螺杆507的顶部连接工作台4下表面。平移组件11包括第二传动轴111,第二传动轴111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工作台4右侧壁,第二传动轴111的右端连接有第二曲柄112,第二传动轴111的左端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13,第二锥齿轮113啮合连接第二锥齿圈114,第二锥齿圈114中心处连接有第三传动轴115,第三传动轴115的前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传动腔9内壁,第三传动轴113的后端连接有直齿轮116,直齿轮116的上下侧均啮合连接有直齿条117,上侧直尺条117的顶部连接有L形上支架118,下侧直齿条117的底部连接有L形下支架119,L形上支架118上端与L形下支架119上端对称连接脸部夹板12,L形上支架118和L形下支架119均通过第二自由伸缩杆120连接传动腔9内侧壁。两组脸部夹板12相靠近的一端均开设有弧形凹槽,便于贴合患者。第一自由伸缩杆3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第一自由伸缩杆3左右对称排布,便于辅助支撑工作台4。第一曲柄506和第二曲柄112的外部均套设有螺纹胶套,便于进行握持。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本装置在使用时,底座1置于平面,患者坐在座椅2上,根据患者身高调整工作台4高度,通过第一曲柄506带动第一传动轴504转动,使得第一锥齿轮505啮合传动第一锥齿圈503,进而使得下套筒502旋转,上螺杆507随之进行升降,通过第一自由伸缩杆3进行导向作用,使得工作台4能够竖直升降,便于患者下巴舒适放置在托块8上,通过第二曲柄112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前侧连接有座椅(2),所述底座(1)的顶部后侧连接有第一自由伸缩杆(3),所述第一自由伸缩杆(3)的上端连接有工作台(4),所述工作台(4)的底部前侧与底座(1)之间连接有升降组件(5),所述工作台(4)的顶部后侧连接有安装座(6),所述安装座(6)的顶部连接有眼底检查仪(7),所述工作台(4)的顶部前侧连接有托块(8),所述工作台(4)的前部开设有传动腔(9),所述传动腔(9)的顶部开设有导向槽(10),所述传动腔(9)内安装有平移组件(11),所述平移组件(11)伸出导向槽(10)的端部连接有脸部夹板(12),所述脸部夹板(12)位于托块(8)的左右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前侧连接有座椅(2),所述底座(1)的顶部后侧连接有第一自由伸缩杆(3),所述第一自由伸缩杆(3)的上端连接有工作台(4),所述工作台(4)的底部前侧与底座(1)之间连接有升降组件(5),所述工作台(4)的顶部后侧连接有安装座(6),所述安装座(6)的顶部连接有眼底检查仪(7),所述工作台(4)的顶部前侧连接有托块(8),所述工作台(4)的前部开设有传动腔(9),所述传动腔(9)的顶部开设有导向槽(10),所述传动腔(9)内安装有平移组件(11),所述平移组件(11)伸出导向槽(10)的端部连接有脸部夹板(12),所述脸部夹板(12)位于托块(8)的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眼科眼底检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组件(5)包括L形板(501),所述L形板(50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底座(1)上表面,所述L形板(501)的横端顶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下套筒(502),所述下套筒(502)的外壁固定套接有第一锥齿圈(503),所述L形板(501)的竖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传动轴(504),所述第一传动轴(504)的左端连接有第一锥齿轮(505),所述第一锥齿轮(505)啮合连接第一锥齿圈(503),所述第一传动轴(504)的右端连接有第一曲柄(506),所述下套筒(502)的内腔螺接有上螺杆(507),所述上螺杆(507)的顶部连接工作台(4)下表面。


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龙风陈晓金
申请(专利权)人:王龙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