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模块及车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7459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09
一种天线模块及车机装置,天线模块包括第一天线及设置于第一天线旁的第二天线。第二天线具有第二馈入端及第二接地部,且第二天线包括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及第三辐射体。第一辐射体从第二馈入端往一方向延伸,且包含第一槽缝。第二辐射体从第二馈入端相反于此方向的另一方向延伸且弯折地连接至第二接地部,第二辐射体包含部分的第二槽缝。第三辐射体从第二接地部向此方向延伸,第二槽缝的另一部分设置于第一辐射体及第三辐射体之间。借此,天线模块较不易受走线及金属环境的影响,而能够设置在金属车壳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天线模块及车机装置
本公开涉及一种天线模块及具有此天线模块的车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提供多天线频段,可设置于金属车壳内的天线模块及具有此天线模块的车机装置。
技术介绍
早期的车用天线以外露式的接收杆天线居多,但接收杆天线容易有折断或损坏的问题。后期随着与车体结构结合,车用天线已进化为设置在车顶上的鲨鱼鳍造型天线,以降低天线被折断或损坏的机率。然而,上述车用天线均设置在车辆之外,若要将车用天线设计在金属车壳之内,要如何避免金属车壳对天线的影响,且能够提供多天线频段,是目前研究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提供一种天线模块,其可提供多天线频段,且可设置于金属车壳内。本公开提供一种车机装置,其具有上述的天线模块。本公开的一种天线模块,包括一第一天线及一第二天线。第一天线用以共振出一第一高频段,且具有一第一馈入端及一第一接地部。第二天线呈一L型,第一天线位于L型所界定出的凹口内,第二天线用以共振出一低频段及一第二高频段,且具有一第二馈入端及一第二接地部,且第二天线包括一第一辐射体、一第二辐射体及一第三辐射体。第一辐射体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第一天线,用以共振出一第一高频段,且具有一第一馈入端及一第一接地部;以及/n一第二天线,呈一L型,该第一天线位于该L型所界定出的凹口内,该第二天线用以共振出一低频段及一第二高频段,且具有一第二馈入端及一第二接地部,该第二天线包括:/n一第一辐射体,从该第二馈入端往一方向延伸,且包含一第一槽缝;/n一第二辐射体,从该第二馈入端往相反于该方向的另一方向延伸且弯折地连接至该第二接地部,该第二辐射体包含部分的一第二槽缝;以及/n一第三辐射体,从该第二接地部向该方向延伸,该第二槽缝的另一部分设置于该第一辐射体及该第三辐射体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03 TW 1081234961.一种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天线,用以共振出一第一高频段,且具有一第一馈入端及一第一接地部;以及
一第二天线,呈一L型,该第一天线位于该L型所界定出的凹口内,该第二天线用以共振出一低频段及一第二高频段,且具有一第二馈入端及一第二接地部,该第二天线包括:
一第一辐射体,从该第二馈入端往一方向延伸,且包含一第一槽缝;
一第二辐射体,从该第二馈入端往相反于该方向的另一方向延伸且弯折地连接至该第二接地部,该第二辐射体包含部分的一第二槽缝;以及
一第三辐射体,从该第二接地部向该方向延伸,该第二槽缝的另一部分设置于该第一辐射体及该第三辐射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辐射体包含依序弯折地连接的一第一段、一第二段及一第三段,该第二段与该第三段平行设置,且该第一槽缝形成于该第三段及部分的该第二段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辐射体具有弯折地连接的一第四段及一第五段,该第四段和该第五段平行设置,且该第二槽缝的一第一区形成于该第四段与该第五段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辐射体具有弯折地连接的一第六段及一第七段,其中该第六段位于该第一段旁,该第七段位于局部的该第二段旁,该第二槽缝的一第二区形成于该第一段与该第六段之间,该第二槽缝的一第三区形成于该第二段与该第七段之间,且该第二槽缝的该第一区、该第二区及该第三区相连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三接地部,配置于部分的该第二槽缝中并与该第二辐射体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天线与该第二天线配置于该第一表面;
一第一同轴传输线,位于该基板的该第二表面,该第一馈入端连接于该第一同轴传输线的正端,该第一接地部连接于该第一同轴传输线的负端,该第一同轴传输线跨越该第二辐射体;以及
一绝缘间隔件,设置于该第二辐射体与该第一同轴传输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二同轴传输线,位于该基板的该第二表面,该第二馈入端连接于该第二同轴传输线的正端,该第二接地部连接于该第二同轴传输线的负端,该第一同轴传输线与该第二同轴传输线之间的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逸黄士耿吴朝旭许胜钦
申请(专利权)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