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7055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6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在模型堆叠排序系统内部2.5D的场景中,有很多模型,通过空间位置添加模块在每个模型的空间位置上用一个矩阵来进行表示;S2、模型库内部有大量的模型,通过参考模型模块调取模块在模型库内部调取任意一个模型作为参考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三维模型技术领域。该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该方法采用2.5D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同时进行拓扑排序从而确定模型覆盖关系,并以此构建有向无环图,避免了在构建时模型叠加摆放产生的排序问题,使得模型可在2.5D模型场景中任意摆放,缩短了操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构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三维模型
,具体为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
技术介绍
有向无环图指的是一个无回路的有向图,如果有一个非有向无环图,且A点出发向B经C可回到A,形成一个环,将从C到A的边方向改为从A到C,则变成有向无环图,有向无环图的生成树个数等于入度非零的节点的入度积,在图论中,如果一个有向图无法从某个顶点出发经过若干条边回到该点,则这个图是一个有向无环图(DAG图),因为有向图中一个点经过两种路线到达另一个点未必形成环,因此有向无环图未必能转化成树,但任何有向树均为有向无环图,有向无环图是描述一项工程或系统的进行过程的有效工具。除最简单的情况之外,几乎所有的工程(project)都可分为若干个称作活动(activity)的子工程,而这些子工程之间,通常受着-定条件的约束,如其中某些子工程的开始必须在另一些子工程完成之后,对整个工程和系统,人们关心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二是估算整个工程完成所必须的最短时间,这样两个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对有向图进行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操作来解决的。现有使用2.5D模型在构建有向无环图时,由于模型的摆放位置在2.5D模型场景中容易出现混乱的问题,导致后续模型排序中出错,同时用户摆放模型时容易将模型位置叠加,摆放位置很难放置准确,因此在构建有向无环图时操作效率低,且较为复杂,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解决了模型的摆放位置在2.5D模型场景中容易出现混乱,导致后续模型排序中出错,同时用户摆放模型时容易将模型位置叠加,摆放位置很难放置准确,因此在构建有向无环图时操作效率低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在模型堆叠排序系统内部2.5D的场景中,有很多模型,通过空间位置添加模块在每个模型的空间位置上用一个矩阵来进行表示;S2、模型库内部有大量的模型,通过参考模型模块调取模块在模型库内部调取任意一个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并通过第一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参考模型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1来表示;S3、然后通过移动模型调取模块从模型库中选择一个要被添加到2.5D模型场景中的移动模型,通过位置调整模块在2.5D模型场景的参考模型中将移动模块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并通过第二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移动模型在参考模型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2来表示;S3、在第三空间位置模块中得到移动模型在2.5D场景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3表示,通过叠加关系判断模块对2.5D场景中任意两个模型之间的距离进行判断,并得出两个模型之间的叠加关系,最终通过模型排序模块对模型进行排序;S4、通过获取单元获取模型排序后的图形,并通过确定单元确定排序图形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由更新单元对确定出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进行处理,利用处理后的属种关系对目标概念体系进行更新,通过生成单元最终生成有向无环图。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模型库通过无线与中央护理系统实现双向连接,所述参考模型调取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一空间位置获取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移动模型调取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位置调整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位置调整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第二空间位置获取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第三空间位置获取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叠加关系判断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叠加关系判断模块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模型排序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获取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确定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确定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更新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更新单元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生成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通过S1、在模型堆叠排序系统内部2.5D的场景中,有很多模型,通过空间位置添加模块在每个模型的空间位置上用一个矩阵来进行表示;S2、模型库内部有大量的模型,通过参考模型模块调取模块在模型库内部调取任意一个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并通过第一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参考模型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1来表示;S3、然后通过移动模型调取模块从模型库中选择一个要被添加到2.5D模型场景中的移动模型,通过位置调整模块在2.5D模型场景的参考模型中将移动模块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并通过第二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移动模型在参考模型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2来表示;S3、在第三空间位置模块中得到移动模型在2.5D场景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3表示,通过叠加关系判断模块对2.5D场景中任意两个模型之间的距离进行判断,并得出两个模型之间的叠加关系,最终通过模型排序模块对模型进行排序;S4、通过获取单元获取模型排序后的图形,并通过确定单元确定排序图形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由更新单元对确定出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进行处理,利用处理后的属种关系对目标概念体系进行更新,通过生成单元最终生成有向无环图,该方法采用2.5D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同时进行拓扑排序从而确定模型覆盖关系,并以此构建有向无环图,避免了在构建时模型叠加摆放产生的排序问题,使得模型可在2.5D模型场景中任意摆放,缩短了操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构建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的结构原理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模型堆叠排序系统的结构原理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有向无环图构建系统的结构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该方法采用2.5D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同时进行拓扑排序从而确定模型覆盖关系,并以此构建有向无环图,避免了在构建时模型叠加摆放产生的排序问题,使得模型可在2.5D模型场景中任意摆放,缩短了操作时间同时也提高了构建效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在模型堆叠排序系统内部2.5D的场景中,有很多模型,通过空间位置添加模块在每个模型的空间位置上用一个矩阵来进行表示;S2、模型库内部有大量的模型,通过参考模型模块调取模块在模型库内部调取任意一个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并通过第一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参考模型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1来表示,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nS1、在模型堆叠排序系统内部2.5D的场景中,有很多模型,通过空间位置添加模块在每个模型的空间位置上用一个矩阵来进行表示;/nS2、模型库内部有大量的模型,通过参考模型模块调取模块在模型库内部调取任意一个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并通过第一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参考模型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1来表示;/nS3、然后通过移动模型调取模块从模型库中选择一个要被添加到2.5D模型场景中的移动模型,通过位置调整模块在2.5D模型场景的参考模型中将移动模块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并通过第二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移动模型在参考模型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2来表示;/nS3、在第三空间位置模块中得到移动模型在2.5D场景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3表示,通过叠加关系判断模块对2.5D场景中任意两个模型之间的距离进行判断,并得出两个模型之间的叠加关系,最终通过模型排序模块对模型进行排序;/nS4、通过获取单元获取模型排序后的图形,并通过确定单元确定排序图形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由更新单元对确定出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进行处理,利用处理后的属种关系对目标概念体系进行更新,通过生成单元最终生成有向无环图。/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构建有向无环图的空间多边形模型多层堆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模型堆叠排序系统内部2.5D的场景中,有很多模型,通过空间位置添加模块在每个模型的空间位置上用一个矩阵来进行表示;
S2、模型库内部有大量的模型,通过参考模型模块调取模块在模型库内部调取任意一个模型作为参考模型,并通过第一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参考模型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1来表示;
S3、然后通过移动模型调取模块从模型库中选择一个要被添加到2.5D模型场景中的移动模型,通过位置调整模块在2.5D模型场景的参考模型中将移动模块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并通过第二空间位置获取模块获取该移动模型在参考模型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2来表示;
S3、在第三空间位置模块中得到移动模型在2.5D场景中的空间位置,用矩阵L3表示,通过叠加关系判断模块对2.5D场景中任意两个模型之间的距离进行判断,并得出两个模型之间的叠加关系,最终通过模型排序模块对模型进行排序;
S4、通过获取单元获取模型排序后的图形,并通过确定单元确定排序图形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由更新单元对确定出概念之间的属种关系进行处理,利用处理后的属种关系对目标概念体系进行更新,通过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滴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