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6538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质生态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及方法,包括地块上的预设建筑物,所述预设建筑物的标高逐排递减,每个所述预设建筑物的周围设置有排水沟,雨水或者地表水经过排水沟汇集至前置处理塘,前置处理塘与净化调蓄池连接,所述净化调蓄池中的水经过循环水泵抽送至前置处理塘的入口处。目的在于合理的收集施工时的地表水和雨水,并且利用建设的人造景观环境进行净化后再利用,在美化了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同时还有效的二次利用了地表水和雨水,节约了自然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质生态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新开发的地块主要用于建设建筑物,对于新开发的地块来说,在施工时常常会有地表水在地面流淌,且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经常会遭遇雨天,雨水和地表水汇集在施工区域不利于收集。传统的施工方法是,通过排水管将汇集的水经过砂石的初次过滤后即排向水厂进行污水处理,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对地表水和雨水进行有效收集且利用率极低,浪费了自然资源,尤其对于一些依山而建的建筑物来说,不能有效收集和利用雨水和地表水,水流沿山体向下流动,也容易造成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及方法,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地块上的预设建筑物,所述预设建筑物的标高逐排递减,每个所述预设建筑物的周围设置有排水沟,雨水或者地表水经过排水沟汇集至前置处理塘,前置处理塘与净化调蓄池连接,所述净化调蓄池中的水经过循环水泵抽送至前置处理塘的入口处。优选的,所述前置处理塘自岸边到塘中依次设置有置石消能区、石笼过滤区、网膜沉降区和挺水植物拦截区,所述置石消能区由大小石头混合堆砌而成,所述石头的粒径为4-10cm,所述置石消能区中石头的粒径大于石笼过滤区中石头的粒径;所述前置处理塘的塘底铺设有鹅卵石,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2-8cm。优选的,所述地块设置多个区块,每个区块的标高逐层降低,每个区对应一个前置处理塘。优选的,每相邻的两个区所对应的前置处理塘通过排水沟连接在一起。优选的,所述净化调蓄池中设置有挺水植物。优选的,所述预设建筑物的屋面上设置有青苔,屋面上收集的雨水经过管道流至预设建筑物周围的排水沟中。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新开发地块的预设建筑物的标高逐排降低设置,预设建筑物的周围设置排水沟;2)新开发地块的地表水以及雨水经过排水沟缓流至前置处理塘,并在前置处理塘中停留至少2小时;所述前置处理塘自岸边到塘中依次设置有置石消能区、石笼过滤区、网膜沉降区和挺水植物拦截区;3)经过前置处理塘处理后的水经排水沟流至净化调蓄池中净化,并在净化调蓄池中停留至少2小时;所述净化调蓄池中设置有挺水植物;4)经过净化调蓄池净化后的水,作为中水回用,不使用时通过循环水泵抽送至前置处理塘的入口处;5)预设建筑物的屋面设置青苔,收集到的雨水一部分作为中水回用,一部分经过管道流至预设建筑物周围的排水沟中。优选的,所述前置处理塘的塘底铺设鹅卵石,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2-8cm。优选的,所述置石消能区中石头的粒径大于石笼过滤区中石头的粒径。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合理的收集施工时的地表水和雨水,并且利用建设的人造景观环境进行净化后再利用,在美化了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同时还有效的二次利用了地表水和雨水,节约了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的热岛效应,有利于增加城市大气中的含氧量,改善居住环境;2、通过建设的人造景观对地表水和雨水进行净化,不需要单独设置净化系统,节约了成本,整个地块的雨水净化系统独立存在、独立运行;3、采用生物以及物理的方式对水体进行净化,没有二次污染,对环境友好,且地块的观赏性高,适用范围广;4、在屋面增设青苔,不但能够起到对雨水收集、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能够消除保温层内因暴晒所造成的巨大温差,也兼具隔热防冻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预设建筑物-1、前置处理塘-2、净化调蓄池-3、循环水泵-4。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及方法,主要适用于依山而建的建筑物,对于平地建设的建筑物,也可以通过增加建筑物标高的方式,设置成自上而下的地势差,以便于地表水或雨水依地势缓流,最终流至净化调蓄池中。如图1所示,为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可以从地块开发起就开始建设,贯彻至建筑物建设完成,从而保证在地块开挖时能够将地表水一起进行收集。具体包括地块上的预设建筑物1,所述预设建筑物1的标高逐排递减,每个所述预设建筑物1的周围设置有排水沟,预设建筑物1标高递减的幅度不宜过大,从而保证排水沟的水流能够缓速流动;雨水或者地表水经过排水沟汇集至前置处理塘2,雨水或者地表水在前置处理塘2中经过初次的净化处理,前置处理塘2可以作为景观带设置,在净化处理雨水或者地表水的同时能够增加建筑物周围的景观环境;前置处理塘2与净化调蓄池3连接,净化调蓄池3中设置有挺水植物,净化调蓄池3同样可以作为景观带设置,所述净化调蓄池3中的水可以中水回用,例如浇洒绿地、洒扫卫生、冲洗路面、消防补给水、水冷却循环补充水、冲车用水等,不使用时也可以经过循环水泵4抽送至前置处理塘2的入口处,再次经过层层净化处理,从而保证水质干净。所述前置处理塘2自岸边到塘中依次设置有置石消能区、石笼过滤区、网膜沉降区和挺水植物拦截区,所述置石消能区由大小石头混合堆砌而成,所述石头的粒径为4-10cm,所述置石消能区中石头的粒径大于石笼过滤区中石头的粒径;所述前置处理塘2的塘底铺设有鹅卵石,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2-8cm。经过置石消能区和石笼过滤区,水中的较大杂质即会被过滤,可以理解的是,置石消能区中石头的粒径大于石笼过滤区中石头的粒径,不但可以层层过滤水质,也可以进一步的减缓水流速度,速度越慢过滤的效果越好;网膜沉降区中可设置多层膜网,或采用生物质膜,通过微生物的调节,从而保证水质。所述地块设置多个区块,每个区块的标高逐层降低,每个区对应一个前置处理塘2,每相邻的两个区所对应的前置处理塘2通过排水沟连接在一起。标高较高的区所对应的前置处理塘2中的水流至标高较低的区所对应的前置处理塘2中,从而形成层层递进净化的形式,保证水质净化的效果。所述预设建筑物1的屋面上设置有青苔,屋面上收集的雨水经过管道流至预设建筑物1周围的排水沟中。通过设置绿色屋顶,不但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物的观赏性,还能够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管道将雨水排至排水沟中进行净化收集,增加整个地块的雨水收集能力。屋顶光照充足,可选择一些耐强光的苔藓种类,如真藓属、泽藓属、小羽藓属、青藓属,按照不同的苔藓色块,设计成各种图案,成片种植能取得与花草相媲美的效果;亦可在屋顶用遮光网适当遮阴,种植一些喜阴的苔藓,如白发藓属、凤尾藓属、牛毛藓属、曲柄藓属等,或成片单植,或与其他植物搭配种植,辅以人工喷雾,不仅能美化屋顶,而且能大幅度降低屋顶的温度,营造一个节能环保的阴凉世界。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新开发地块的预设建筑物1的标高逐排降低设置,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包括地块上的预设建筑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建筑物(1)的标高逐排递减,每个所述预设建筑物(1)的周围设置有排水沟,雨水或者地表水经过排水沟汇集至前置处理塘(2),前置处理塘(2)与净化调蓄池(3)连接,所述净化调蓄池(3)中的水经过循环水泵(4)抽送至前置处理塘(2)的入口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包括地块上的预设建筑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建筑物(1)的标高逐排递减,每个所述预设建筑物(1)的周围设置有排水沟,雨水或者地表水经过排水沟汇集至前置处理塘(2),前置处理塘(2)与净化调蓄池(3)连接,所述净化调蓄池(3)中的水经过循环水泵(4)抽送至前置处理塘(2)的入口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处理塘(2)自岸边到塘中依次设置有置石消能区、石笼过滤区、网膜沉降区和挺水植物拦截区,所述置石消能区由大小石头混合堆砌而成,所述石头的粒径为4-10cm,所述置石消能区中石头的粒径大于石笼过滤区中石头的粒径;所述前置处理塘(2)的塘底铺设有鹅卵石,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2-8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块设置多个区块,每个区块的标高逐层降低,每个区对应一个前置处理塘(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个区所对应的前置处理塘(2)通过排水沟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块开发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调蓄池(3)中设置有挺水植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块开发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海洪邹海星罗鹏朱长城邱军宋军凯鲍泽辰龙真陈自彦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川生态城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