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56654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3: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模型动物;步骤2):通过手术暴露出所述模型动物腰骶椎管内硬膜囊末端;步骤3):将硬膜囊末端或粗大神经根袖外膜不规则切开;和步骤4):完成建模。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成功模拟存活率达100%、成模率达60%的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动物模型,且其囊肿形态跟真实病例中的囊肿形态非常相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实验动物模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建立方法。
技术介绍
骶管囊肿属脊膜囊肿的一种类型,大体分为两种:1)NaborsIB型: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NaborsIB型),为先天性硬膜憩室或先天性硬膜缺陷所致蛛网膜疝出,多位于骶管S1-3水平,常见于成年人,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2)NaborsII型: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又称之为Tarlov神经束膜囊肿或脊神经根憩室(NaborsII型),为脊髓神经根袖远端的异常扩张形成囊肿,一般位于S2-3水平脊神经节或其远端,多见于成年人。随着磁共振检查在县市级医院的普及,骶管囊肿的发现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尽管目前对此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等方面认识仍存在诸多争议,不过目前一致认同的是: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手术,以免发生持久性神经根损伤。在此情况下,需要有效的治疗骶管囊肿,了解其发生发展机制、并针对其发病进程进行逆向性纠正措施才是最为可靠的治疗方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骶管囊肿的分型诊断及治疗,但是尚未无实验动物模型来模拟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因此难以通过动物模型来比较全面地了解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的形成过程及既有发病机制。因此,在本领域中仍然需要一种能够准确模拟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的实验动物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准确模拟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的动物模型。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在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模型动物;步骤2):通过手术暴露出所述模型动物腰骶椎管内硬膜囊末端;步骤3):将硬脊膜末端或粗大神经根袖外膜不规则切开;和步骤4):模成完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的动物模型,从而为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的治疗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良好的模型。此方法步骤简单、对模型动物伤害小、建模成功率高。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模型动物选自大鼠或兔中的一种,年龄为4周龄至12周龄。通过采用该周龄的大鼠或兔,能够提高建模的成功率。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的手术为切除局部椎板。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案,能够快速露出硬膜囊末端且不伤及蛛网膜,从而有利于实施后续手术。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步骤3)中,所切开的形状选自洞形、圆形、菱形或三角形,使内含的蛛网膜疝出。通过采用所述技术方案,尤其是呈洞形切开,有利于形成比较规则的蛛网膜疝且疝出速度较快,提高建模成功率。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5):将手术后的模型动物饲养在只允许单向爬行的饲养装置内,其中所述饲养装置呈竖立状态,并且将饲料和水源放置在竖直方向上的高位处。通过使模型动物每天至少处于直立体位一段时间,能够使脑脊液在重力作用下通过“阀门”进入囊肿内,从而模拟真实的囊肿状态。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饲养装置为竹筒,其直径比所述模型动物的腰部直径大至多20%。竹筒容易获得,且结构轻质、结实、耐用,易于使模型动物处于直立状态。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使模型动物在竹筒内保持直立状态,且同时能有适度的活动空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饲养装置为不锈钢筒,其直径比所述模型动物的腰部直径大至多20%。不锈钢筒容易制作,且坚固、耐用,易于使模型动物处于直立状态。通过该技术方案,能够使模型动物在不锈钢筒内保持直立状态,且同时能有适度的活动空间。进一步优选地,保证所述模型动物处于直立体位至少1小时,优选至少2小时。通过使模型动物每天至少处于直立体位合适的时间长度,能够较好地控制重力作用下通过“阀门”进入囊肿内的脑脊液的量,从而更好地控制建模过程。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方法,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如下良好的技术效果:1)成功模拟存活率达100%、成模率达60%的骶管囊肿动物模型,且其囊肿形态跟真实病例中的囊肿形态非常相似;2)操作方法简单、可靠,且建模时间短;3)利用所建立的动物模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更好地了解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形成的过程,有力的诠释既有发病机制,同时以实验的方式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为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找到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奠定基础。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这些附图仅用于举例说明的目的,而无意于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是显示骶管囊肿的形成示意图;图2是在手术中观察到的疝出蛛网膜自分泌的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会理解,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如何能够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案,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图1显示骶管囊肿的形成示意图。如图1可见,骶管包括两层,外膜即外层的硬膜囊和位于其内的蛛网膜层。一种可能的机制包括,囊肿通过一个活瓣(阀门)与蛛网膜下隙相通,活瓣只允许脑脊液进入,但是脑脊液无法流出,这样液体逐渐蓄积成为囊肿。在大量手术实践中,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在一些情况下,如果骶管内硬脊膜末端或神经根袖部分硬膜或鞘膜缺损,硬膜下的蛛网膜呈疝出状态,这些具有自分泌功能的蛛网膜可分泌液体,经年累月逐渐形成了囊肿(例如,参考图2所示)。这种囊肿即为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基于上述机制,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通过手术暴露出所述模型动物腰骶椎管内硬膜囊末端;将硬脊膜末端或粗大神经根袖外膜不规则切开,必要时呈“洞形”切开,目的是使内含蛛网膜疝出,从而完成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建模。手术后,将模型动物饲养在只允许单向爬行的饲养装置内,其中所述饲养装置呈竖立状态,并且将饲养模型动物的饲料和水源放置在竖直方向上的高位处。不拘泥于任何理论,通过直立饲养术后的动物模型,能够使脑脊液更快地通过蛛网膜疝出,同时加快蛛网膜的自身分泌。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建模方法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和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只是用于示例性说明的目的,即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是如何实施的,而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实验方法1)实验动物及分组从北京医学实验动物中心获得4周龄和12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各20只,体重分别为(230±10)和(340±10)克,进行普通喂养。饮食自由,室温20-25℃,空气湿度40-60%,自然昼夜节律。饮水量和摄食量每天记录一次。2)手术方法取4周龄和12周龄大鼠各10只进行实验,另外10只分别留作对照。术前停止饲喂及饮水8小时进行术前准备。用10%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确认麻醉后对大鼠进行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选择模型动物;/n步骤2):通过手术暴露出所述模型动物腰骶椎管内硬膜囊末端;/n步骤3):将硬膜囊末端或粗大神经根袖外膜不规则切开;和/n步骤4):完成建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立硬脊膜漏蛛网膜疝型骶管囊肿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模型动物;
步骤2):通过手术暴露出所述模型动物腰骶椎管内硬膜囊末端;
步骤3):将硬膜囊末端或粗大神经根袖外膜不规则切开;和
步骤4):完成建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型动物选自大鼠或兔中的一种,年龄为4周龄至12周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手术为切除局部椎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中,所切开的形状选自洞形、圆形、菱形或三角形。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建军杨军刘丽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