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5446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包括功率放大器IC1A、功率放大器IC1B、功率放大器IC1C、功率放大器IC1D、功率放大器IC2A、功率放大器IC2B、功率放大器IC2C、功率放大器IC2D、三极管TR1至TR6、麦克风切换开关SW1、二极管D1至D7、电容C1至C29、电感L1、滑动电阻VR1、滑动电阻VR2、电阻R16、电阻R23、电阻R20、电阻R42、电阻R25、电阻R24、电阻R26、电阻R39、电阻R35、电阻R40、电阻R36、电阻R33、电阻R32、电阻R29、电阻R8、电阻R9、电容R15、电阻R11、电阻R4、电阻R2、电阻R41。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稳定可靠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
本技术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是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述的内通分机电路是用于全双工语音功率放大的对讲设备,全双工语音功率放大技术具有可选择的类别多、安全和保密性能好、稳定性高和声音传送过程中杂音少等众多优势,所以这种技术不但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在广播电视、船舶通讯、学校演播室、演出行业、体育场馆、剧场剧院、政府等大型集控中心,而且还可以作为公司内部通讯的良好工具,在即时完成双工、多方通话的同时大大节省了时间,有效地提升了执行效率。但是,现有技术中暂未可靠的全双工语音功率放大电路。因此,急需要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备投入成本低廉、且运用两路LF347D四运算放大器构成全双工语音功率放大的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包括具有电源输入端、信号输入端和接地端、且为3P的针座CN1,并联后一端与针座CN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的电感L1和电容C26,输入阳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电源输入端、信号输入端和接地端、且为3P的针座CN1,并联后一端与针座CN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的电感L1和电容C26,输入阳极分别与并联后的电感L1和电容C26的另一端连接的二极管D6和二极管D5,第一位置前输出端与针座CN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位置前输入端和第二位置前输出端接地的麦克风切换开关SW1,并联后一端与麦克风切换开关SW1的后输出端连接的电容C13和电容C12,串联后一端与并联后的电容C13和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6、电容C11和滑动电阻VR1,输出端经串联的电阻R22和电容C15与麦克风切换开关SW1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通讯系统内通分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电源输入端、信号输入端和接地端、且为3P的针座CN1,并联后一端与针座CN1的电源输入端连接的电感L1和电容C26,输入阳极分别与并联后的电感L1和电容C26的另一端连接的二极管D6和二极管D5,第一位置前输出端与针座CN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第一位置前输入端和第二位置前输出端接地的麦克风切换开关SW1,并联后一端与麦克风切换开关SW1的后输出端连接的电容C13和电容C12,串联后一端与并联后的电容C13和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6、电容C11和滑动电阻VR1,输出端经串联的电阻R22和电容C15与麦克风切换开关SW1的后输出端连接、输入负极经电容C16和电阻R17与麦克风切换开关SW1的后输入端连接、输入正极经电容C14和电阻R18与针座CN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的功率放大器IC1B,串联后一端与功率放大器IC1B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与针座CN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的电阻R23和电容C17,一端与功率放大器IC1B的输入负极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18与电容C14之间的电阻R20,串联后一端与功率放大器IC1B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18、电阻R42和滑动电阻VR2,输入正极分别与滑动电阻VR2的滑动端连接、且输入负极与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功率放大器IC1C和功率放大器IC1D,串联后连接在功率放大器IC1C和功率放大器IC1D的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25和电阻R24,串联后一端连接在电阻R25与电阻R24之间、且另一端与功率放大器IC1D的输入正极连接的电阻R26和电容C19,基极经电阻R38与针座CN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发射极接地的三极管TR6,连接在三极管TR6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39,连接在三极管TR6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电容C28,输出阴极与针座CN1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的二极管D7,集电极与二极管D7的输入阳极连接、且发射极经电阻R37与二极管D5的输出阴极连接的三极管TR5,并联后连接在二极管D5的输出阴极与三极管TR5的基极之间的电容C27和电阻R35,一端与三极管TR6的集电极连接的电阻R40,一端与三极管TR5的基极连接的电阻R36,分别与二极管D7的输入阳极、二极管D5的输出阴极、电阻R36的另一端和电阻R40的另一端一一对应连接、且为4P的针座CN3,输入负极经串联的电阻R27、电阻R28和电容C21连接在电阻R26和电容C19之间、输入阳极连接在电阻R19和电阻R20之间的功率放大器IC2A,一端连接在电阻R27与电阻R28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22,并联后一端与功率放大器IC2A的电源输入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24、电容C23和电容C25,输入正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循钊曾卫红高蕴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汉耀科技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