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380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永磁电机,包括:电枢铁芯、绕组和永磁体,绕组包括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电枢铁芯包括电枢齿和电枢槽,永磁体设置为至少一组,每组包括4个永磁体,且每个永磁体的磁场自N极通过电枢齿到达S极,相邻永磁体的N极和S极相邻分布,每组永磁体与位于3个电枢槽内的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相对应,且每个永磁体与电枢齿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1‑1.6。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磁极对数提高了永磁电机输出频率,进而提高了输出功率,缩小了电机体积,提高了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永磁电机
本技术涉及永磁电机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永磁电机。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永磁电机磁场与电枢铁芯齿槽和电枢绕组的比例为一对N、S极的两个磁极对应三个电枢铁芯齿槽,如图4所示,其输出频率较低,致使输出功率较低;由于频率较低,要产生相应的电压需要电枢绕组缠绕更多匝数,造成电枢绕组电阻较大,转换效率不高;由于电枢齿内需要加装绝缘材料,并缠绕电枢绕组,电枢齿的数量并不能无限多,而是限制在一定数值内,致使电机频率不能继续提高,影响电机使用范围。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输出频率的永磁电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永磁电机,提高了永磁电机输出频率,进而提高了输出功率,缩小了电机体积,提高了转换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永磁电机,包括:电枢铁芯、绕组和永磁体,所述绕组包括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电枢铁芯包括电枢齿和电枢槽,所述永磁体设置为至少一组,每组包括4个所述永磁体,且每个所述永磁体的磁场自N极通过所述电枢齿到达S极,相邻所述永磁体的N极和S极相邻分布,每组所述永磁体与位于3个所述电枢槽内的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相对应,且每个所述永磁体与所述电枢齿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1-1.6。进一步,所述电枢槽包括外齿槽或内齿槽。进一步,AU相、AV相和AW相绕组设置在所述内齿槽内,所述永磁体设置在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的内侧。进一步,AU相、AV相和AW相绕组设置在所述外齿槽内,所述永磁体设置在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的外围。进一步,所述永磁体设置为定子,所述电枢齿、所述电枢槽、AU相、AV相和AW相绕组设置为转子。进一步,所述永磁体设置为转子,所述电枢齿、所述电枢槽、AU相、AV相和AW相绕组设置为定子。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永磁电机,在电枢齿数量相同情况下,提高了电机输出频率,进而提高了输出功率,降低了电枢损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显而易见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3附图为本技术提供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图4附图为现有永磁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永磁电机,电枢槽12为外齿槽,AU相、AV相和AW相绕组设置在所述外齿槽内,永磁体3设置为一组,由N1极、S2极、N3极、S4构成,N极和S极相邻分布,且位于电枢铁芯1、绕组2外围,作为外定子,一个磁极组对应位于3个电枢槽12内的AU相、AV相、AW相三个绕组,绕组作为内转子,N1极、S2极、N3极、S4极等距离分布,且3个电枢齿11等距离分布,每个永磁体3与电枢齿11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1。实施例2:如图2所示,一种永磁电机,电枢槽12为内齿槽,AU相、AV相和AW相绕组设置在所述内齿槽内,永磁体3设置为一组,由N1极、S2极、N3极、S4极构成一个磁极组,N极和S极相邻分布,位于电枢铁芯1、绕组2内圆作为电机内转子,一个磁极组对应3个电枢槽内的AU相、AV相、AW相三个绕组,绕组构成电机外定子,N1极、S2极、N3极、S4极非等距离分布,且3个电枢齿11等距离分布,一种永磁体3与电枢齿11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6,另一种永磁体3与电枢齿11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2。实施例3:如图3所示,一种永磁电机,电枢槽12为外齿槽,AU相、AV相和AW相绕组设置在所述外齿槽内,永磁体3设置为8组,由N1极、S2极、N3极、S4极、N5极、S6极、N7极、S8极、N9极、S10极、N11极、S12极、N13极、S14极、N15极、S16极、N17极、S18极、N19极、S20极、N21极、S22极、N23极、S24极、N25极、S26极、N27极、S28极、N29极、S30极、N31极、S32极构成,N极和S极相邻分布,且位于电枢铁芯1、绕组2外圆构成多磁极组外转子,一个磁极组对应3个电枢槽12内的AU相、AV相、AW相三个绕组,绕组为内定子,所有磁极等距离分布,且所有电枢齿11等距离分布,每个永磁体3与电枢齿11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3。磁极作为定子或者转子时,均采用两对N、S极的四个磁极对应三个电枢齿,且U、V、W三组电枢绕组设置在电枢槽内。电机输出电压峰值为Um=2πfNΦm;电压Um,频率f,绕组匝数N,磁通量Φm。在其他数值不变时,提高频率f可提高输出电压。在电机转速不变时,增加磁场磁极对数可提高频率(磁极对数增加,电机旋转一周通过电枢铁芯的磁通量变化频率会随磁极对数正比例增加,磁通量幅值不变,磁通量变化频率增加后在电枢绕组感应电压正比例增加);电机输出功率是电压乘以电流,电压提高可以有效提高电机功率。因此,作为发电机时输出功率增加一倍。在作为电动机时,如果通过电枢铁芯的磁通量不变,由于磁场磁极数量增加,相对应的磁极面积减小,就需要磁极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增大一倍,在电枢电流保持不变时,根据公式F=BLI可知,电机输出力矩是原先的2倍;根据公式输出机械功率W=2π×扭矩×转速,在电动机转速不变时力矩是原来的2倍则输出机械功率是原先的2倍。由于电枢绕组没有变化,损耗不变,无论作为发电机还是电动机,其输出功率是原先的2倍,电枢损耗在总耗能的占比减小,效率得到提高。若在输出功率不变时,由于频率提高,对应电枢绕组导线匝数可以减少,进而占用空间减小,电机体积减小;由于电枢绕组匝数减少,电枢电阻变小,电机效率也会提高。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永磁电机,包括:电枢铁芯(1)、绕组(2)和永磁体(3),所述绕组(2)包括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电枢铁芯(1)包括电枢齿(11)和电枢槽(12),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3)设置为至少一组,每组包括4个所述永磁体(3),且每个所述永磁体(3)的磁场自N极通过所述电枢齿(11)到达S极,相邻所述永磁体(3)的N极和S极相邻分布,每组所述永磁体(3)与位于3个所述电枢槽(12)内的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相对应,且每个所述永磁体(3)与所述电枢齿(11)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1-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永磁电机,包括:电枢铁芯(1)、绕组(2)和永磁体(3),所述绕组(2)包括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电枢铁芯(1)包括电枢齿(11)和电枢槽(12),其特征在于,所述永磁体(3)设置为至少一组,每组包括4个所述永磁体(3),且每个所述永磁体(3)的磁场自N极通过所述电枢齿(11)到达S极,相邻所述永磁体(3)的N极和S极相邻分布,每组所述永磁体(3)与位于3个所述电枢槽(12)内的AU相、AV相和AW相绕组相对应,且每个所述永磁体(3)与所述电枢齿(11)的横截面对应比例为1:1.1-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枢槽(12)包括外齿槽或内齿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运卿田振荣
申请(专利权)人:清河县驭能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