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正面操作大容量光缆交接箱,包括一箱体,箱体内设有垂直走线槽、直熔模块、进缆固定装置以及上下叠置成列的熔配一体化模块,其特征在于:箱体的上部至少并列设有两列所述的熔配一体化模块,各列熔配一体化模块的左侧或右侧设有一所述垂直走线槽;熔配一体化模块的顶部或/和底部还设有水平走线槽,水平走线槽与垂直走线槽相通,以此构成纵横贯通的跳线通路;所述直熔模块避开垂直走线槽和水平走线槽,设置在熔配一体化模块的列间或四周侧旁;所述熔配一体化模块、直熔模块、垂直走线槽及水平走线槽构成一接配线区域,该接配线区域的下方设置所述进缆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配线进缆容量大,并且结构设计紧凑,还便于操作者走线、配线。(*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光通信网络中的熔接终端一体化的全正面操作大容量光缆交接箱。
技术介绍
在通信网络中,光缆交接箱用于实现主干光纤与分支光纤的连接、分配和调度,是光纤到小区、大楼的中间设备。光缆交接箱可分为正反两面操作型和全正面操作型两类。全正面操作型交接箱可毗邻建筑物、河道、绿化带等障碍物放置,适用面广,现有的全正面操作型交接箱中具代表性的结构,可参见中国专利公告于2002年2月27日公开的公告号为CN2479686Y的技术专利,该专利公开的光缆交接箱将熔接终端一体化,提高了集成度,但是仍具有以下缺陷 1、该交接箱内仅设有单列熔配一体化模块(上述专利中称为集成盘),虽号称容量大,但实际最多只有288芯左右,仍无法适应现今通信运营商接入用户量的不断增长和业务范围(语音、数据、图像等信息)的扩大的需要。 2、该交接箱内左下部设进缆固定装置,右下部设直熔模块(上述专利中称为光纤直通单元),这个设计不合理,导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进缆固定装置大小受限,使进出总光缆数受限,数量少(按上述专利附图上所示进出缆数总共只有6根),这对于需分配分支光纤数量多的场合(如大型小区)就不适用了;二是直熔模块设置在箱体下部,使进出光缆在进缆固定装置上开剥后需转弯绕至直熔模块,施工走线难度加大,增加了光纤光信号的衰减机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容量小、进出光缆数少以及施工走线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式的全正面操作大容量光缆交接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正面操作大容量光缆交接箱,包括一箱体,箱体底部设有进缆口,箱体内设有垂直走线槽、直熔模块、进缆固定装置以及上下叠置成列的熔配一体化模块,所述垂直走线槽中设有跳线板和绕纤筒;所述箱体的上部至少并列设有两列所述的熔配一体化模块,各列熔配一体化模块的左侧或右侧对应设有一所述垂直走线槽;熔配一体化模块的顶部或/和底部还设有水平走线槽,该水平走线槽中设有绕纤筒,水平走线槽与垂直走线槽相通,以此构成纵横贯通的跳线通路;所述直熔模块避开垂直走线槽和水平走线槽,设置在熔配一体化模块的列间或四周侧旁;所述熔配一体化模块、直熔模块、垂直走线槽及水平走线槽构成一接配线区域,该接配线区域的下方设置所述进缆固定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跳纤板”就是指固定、导向跳纤的装置,其结构是现有技术。 2、上述方案中,所述“熔配一体化模块”是指完成光纤熔接的装置,其活动设置结构可以是抽屉打开式,也可以是翻转打开式的,其结构是现有技术。 3、上述方案中,所述“左”、“右”、“上”、“下”各方向是按使用时交接箱面向操作者时的状态来定的。 4、上述方案中,所述“进缆固定装置”是指固定通入箱体内的光缆,并在其上开剥光缆将光缆接地的固定架,其上设有多个光缆固定位。 5、上述方案中,所述各列熔配一体化模块的左侧或右侧还对应设有竖向的光纤入盘槽道,该光纤入盘槽道与各熔配一体化模块的入纤口相通,以此使外部通入的光缆中的光纤经该光纤入盘槽道进入熔配一体化模块,使外部通入的光缆中的光纤(简称外纤)与各熔配一体化模块间的跳纤(或称跳线)分离开,使外纤与跳纤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再进一步,可以光纤入盘槽道的槽道隔板上设有固定孔或槽,以便用穿扎带固定外纤。 6、上述方案中,所述箱体内在进缆固定装置的下侧设有封隔板,该封隔板将箱体的中上部(即进缆固定装置、熔配一体化模块、直熔模块)分隔在一密封腔内,再在封隔板上对应进缆固定装置上各光缆固定位开设有通缆口,各通缆口上设有宝塔型进缆圈,该宝塔型进缆圈是由管径从大至小的多段弹性管沿轴向连接构成,各段弹性管的管径分别对应于一种光缆的外径,各段弹性管的管径比对应的光缆的外径略小。使用时,将宝塔型进缆圈按通入的光缆实际外径尺寸减至相应的一段弹性管处,通入的光缆经该段弹性管通入,弹性管壁与光缆外径紧配合,达到密封作用,以免除现今通入光缆后还要用防火泥封堵进缆口的麻烦。这里的宝塔型进缆圈可采用耐老化橡胶等弹性材料制作。 7、上述方案中,所述进缆固定装置的上侧设有一固定板,该固定板上设有固定孔或槽,以供穿扎带固定光纤束,方便外部通入光缆中光纤的固定。 8、上述方案中,所述进缆固定装置为前后横向贯穿的两长排,以此增加光缆固定位的数量,可达42根左右。 9、上述方案中,所述直熔模块左右叠置分成两组,各组中6个直熔模块。 10、上述方案中,“所述直熔模块避开垂直走线槽和水平走线槽,设置在熔配一体化模块的列间或四周侧旁;”该句指出直熔模块有以下几种设置位置一是直熔模块设置在各列熔配一体化模块之间,即列间;二直熔模块设置在熔配一体化模块整体的左部、右部、上部或下部外侧。 本技术设计原理是本技术内设置了并列的两列熔配一体化模块,并设置垂直走线槽和水平走线槽,使配线容量增大一倍以上,并且熔配一体化模块间也可方便地列间跳纤;本技术还将直熔模块设置在熔配一体化模块旁,将进缆固定装置设置在下方,一方面使进缆固定装置可设计得较大,增加进缆数;另一方面光缆从下部通入开剥后向上走线,走线更方便。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由于本技术特殊结构,箱体内并列设置有至少两列熔配一体化模块,并且结构设计紧凑,使配线容量增加2倍及2倍以上,但箱体体积仅仅是现有箱体的1.7倍左右,且操作空间更有富余; 2、由于本技术设计有至少两列熔配一体化模块,并且还设有垂直走线槽和水平走线槽,使跳线能够在同列间、两列间跳接,方便了通信公司割线、配线; 3、由于本技术的直熔模块和熔配一体化模块一起设置在箱体内上部,避免了光缆开剥后光纤弯曲处理的繁琐,使走线更方便; 4、由于本技术的进缆固定装置设置在直熔模块和熔配一体化模块的下方,进缆固定装置可设计得较大,其上光缆固定位可设计得很多,使进缆数可达40根之多,更适用于光纤到路的配线光缆集中入小区的特点; 5、由于本技术的在进缆固定装置的下侧设有封隔板,封隔板上的通缆口上设有宝塔型进缆圈,宝塔型进缆圈保证箱体内的密封,避免现还需用防火泥封堵通缆口的麻烦。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A-A向剖视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B-B向剖视示意图; 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的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主视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箱体;2、进缆口;3、垂直走线槽;4、直熔模块;5、进缆固定装置;6、熔配一体化模块;7、跳线板;8、绕纤筒;9、水平走线槽;10、光纤入盘槽道;11、固定孔;12、封隔板;13、通缆口;14、宝塔型进缆圈;15、固定板;16、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4所示,一种全正面操作大容量光缆交接箱,包括一箱体1,箱体1底部正面设有两进缆口2,箱体1的底面上还设有两备用进缆口2;箱体1内上部并列设有两列熔配一体化模块6,每列熔配一体化模块6都由24个熔配一体化模块6上下叠置而成;两列熔配一体化模块6的左侧各对应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正面操作大容量光缆交接箱,包括一箱体[1],箱体[1]底部设有进缆口[2],箱体内设有垂直走线槽[3]、直熔模块[4]、进缆固定装置[5]以及上下叠置成列的熔配一体化模块[6],所述垂直走线槽[3]中设有跳线板[7]和绕纤筒[8];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上部至少并列设有两列所述的熔配一体化模块[6],各列熔配一体化模块[6]的左侧或右侧对应设有一所述垂直走线槽[3];熔配一体化模块[6]的顶部或/和底部还设有水平走线槽[9],该水平走线槽[9]中设有绕纤筒[8],水平走线槽[9]与垂直走线槽[3]相通,以此构成纵横贯通的跳线通路;所述直熔模块[4]避开垂直走线槽[3]和水平走线槽[9],设置在熔配一体化模块[6]的列间或四周侧旁;所述熔配一体化模块[6]、直熔模块[4]、垂直走线槽[3]及水平走线槽[9]构成一接配线区域,该接配线区域的下方设置所述进缆固定装置[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照蕊,王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工业园区新海宜电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