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甄佳欢专利>正文

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5030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包括:依次连接的控制室、储藏室、反应室和流动室;控制室和储藏室之间开设有过线通道;控制室用于放置控制模块、恒电位模块和电源模块;储藏室内安装有电池模块,电池模块与电源模块相连,储藏室上开设有放置参考电极和辅助电极的放置开孔;且参考电极和辅助电极通过放置开孔部分伸入到反应室;反应室两侧壁设有多个开孔;反应室底部安装有工作电极;参考电极、辅助电极和工作电极均与恒电位模块相连;流动室内安装有水泵,水泵与控制模块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化学需氧量测定仪,采用三电极原理测量COD,体积小,更便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
本技术涉及电化学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
技术介绍
目前,重铬酸钾氧化法是我国水质监测的标准方法(GB11914-89),重铬酸钾氧化法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重铬酸钾氧化法的测量原理为在水样中加入已知量的重铬酸钾溶液,并在强酸介质下以银盐作催化剂,经沸腾回流后,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水样中未被还原的重铬酸钾,而后由消耗的硫酸亚铁铵的量换算成消耗氧的质量浓度。现有COD测定仪其结构分为分析部分元器件和控制部分元器件,主要包括:计量杯、电磁阀、蠕动泵、冷却风扇、加热杯、亚铁铵滴定池、磁力搅拌器、冷却水潜水泵、冷凝管、试剂箱等部分,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便携性差。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便携的化学需氧量测定仪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采用三电极原理测量COD,整体结构体积小,便于携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控制室、储藏室、反应室和流动室;所述控制室和所述储藏室之间开设有过线通道;所述控制室的顶部设置有橡胶帽;所述控制室用于放置控制模块、恒电位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电位模块供电;所述储藏室内安装有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相连,所述储藏室上开设有放置参考电极和辅助电极的放置开孔;且所述参考电极和所述辅助电极通过放置开孔部分伸入到所述反应室;所述反应室两侧壁设有多个开孔,用于外部水流流入和流出反应室;所述反应室底部安装有工作电极;所述参考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和所述工作电极均与所述恒电位模块相连;所述流动室内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DAC引脚、ADC1引脚和ADC2引脚均与所述恒电位模块相连。优选的,所述恒电位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运放U1、第二运放U2、第三运放U3和第四运放U4、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电容C;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分别与所述ADC1引脚和所述DAC引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并联所述第二电阻R2,且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二运放U2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运放U1的输出端与所述辅助电极相连;所述第一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二运放U2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参比电极相连,反相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放U2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三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工作电极相连,同相输入端接地;且所述第三运放U3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并联所述第三电阻R3和所述电容C,且所述第三电阻和所述电容C之间并联;所述第三运放U3的输出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四运放U4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四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所述第三运放U4的输出端与所述ADC2引脚相连;所述第四运放U4的反相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并联第六电阻。优选的,还包括: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优选的,还包括:用户端;所述用户端与所述通信模块相连。优选的,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通过螺丝与所述反应室和所述流动室相连。优选的,还包括:背部过线部;所述水泵的接线通过所述背部过线部引入到所述储藏室,并穿过所述过线通道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优选的,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反应室底部;所述工作电极通过灌装胶封装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座底部。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公开提供了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采用三电极作为测量核心测量COD,不需要额外加氧化剂,也不需要消解水样,利用电化学原理直接消解水中的有机物,根据消解电流测量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将控制室、储藏室、反应室和流动室集成在一起,整体装置体积小,十分便携。此外,还可以将测量得到的COD数据通过通信模块发送到用户端,实现在线测定COD。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三电极电路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化学需氧量测定仪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化学需氧量测定仪的前视图;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化学需氧量测定仪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硬件系统总体框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恒电位模块的框图;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恒电位模块电路图;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软件部分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化学需氧量主体部分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提供的化学需氧量测定仪的硬件系统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控制室1、储藏室2、反应室3和流动室4;控制室1和储藏室2之间开设有过线通道5;在具体实现时,储藏室2、反应室3和流动室4集合在同一主体内。控制室1的顶部设置有橡胶帽;控制室1用于放置控制模块、恒电位模块和电源模块;电源模块为控制模块和恒电位模块供电;储藏室2内安装有电池模块,电池模块与电源模块相连,储藏室2上开设有放置参考电极和辅助电极的放置开孔;且参考电极和辅助电极通过放置开孔部分伸入到反应室3;反应室3两侧壁设有多个开孔6,用于外部水流流入和流出反应室3;反应室3底部安装有工作电极;参考电极、辅助电极和工作电极均与恒电位模块相连;流动室4内安装有水泵,水泵与控制模块相连。参见附图6和附图7,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单片机的DAC引脚、ADC1引脚和ADC2引脚均与恒电位模块相连。恒电位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运放U1、第二运放U2、第三运放U3和第四运放U4、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电容C;第一电阻R1一端分别与ADC1引脚和DAC引脚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第一电阻R1与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并联第二电阻R2,且第二电阻R2与第二运放U2的输出端相连;第一运放U1的输出端与辅助电极相连;第一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接地;第二运放U2的同相输入端与参比电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控制室(1)、储藏室(2)、反应室(3)和流动室(4);所述控制室(1)和所述储藏室(2)之间开设有过线通道(5);/n所述控制室(1)的顶部设置有橡胶帽;所述控制室(1)用于放置控制模块、恒电位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电位模块供电;/n所述储藏室(2)内安装有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相连,所述储藏室(2)上开设有放置参考电极和辅助电极的放置开孔;且所述参考电极和所述辅助电极通过放置开孔部分伸入到所述反应室(3);/n所述反应室(3)两侧壁设有多个开孔(6),用于外部水流流入和流出反应室(3);所述反应室(3)底部安装有工作电极;/n所述参考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和所述工作电极均与所述恒电位模块相连;/n所述流动室(4)内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控制室(1)、储藏室(2)、反应室(3)和流动室(4);所述控制室(1)和所述储藏室(2)之间开设有过线通道(5);
所述控制室(1)的顶部设置有橡胶帽;所述控制室(1)用于放置控制模块、恒电位模块和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控制模块和所述恒电位模块供电;
所述储藏室(2)内安装有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与所述电源模块相连,所述储藏室(2)上开设有放置参考电极和辅助电极的放置开孔;且所述参考电极和所述辅助电极通过放置开孔部分伸入到所述反应室(3);
所述反应室(3)两侧壁设有多个开孔(6),用于外部水流流入和流出反应室(3);所述反应室(3)底部安装有工作电极;
所述参考电极、所述辅助电极和所述工作电极均与所述恒电位模块相连;
所述流动室(4)内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DAC引脚、ADC1引脚和ADC2引脚均与所述恒电位模块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学需氧量测定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恒电位模块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运放U1、第二运放U2、第三运放U3和第四运放U4、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电容C;
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分别与所述ADC1引脚和所述DAC引脚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第一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并联所述第二电阻R2,且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第二运放U2的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佳欢陈鹏浩贾建炜惠一恒施琳
申请(专利权)人:甄佳欢陈鹏浩贾建炜惠一恒施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