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842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换热器组件包括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以及压缩机,压缩机、冷凝器及蒸发器顺次连接并形成制冷循环系统,节流元件设置于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外管及与外管嵌套设置的内管;内管的管腔形成第一换热通道,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设置于冷凝器与节流元件之间,第二换热通道设置于压缩机与蒸发器之间;外管与内管之间还设有多个连接头,外管的两端分别套接于对应的连接头,且第二换热通道连通连接头的内腔;内管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连接头,且内管为一体式管段。换热器组件整体加工方便,而且能够相应降低对换热器安装空间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本技术涉及换热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制冷设备运行过程中,大量的冷凝热将散发到自然环境中,这些热量可以进行回收,并加以利用。传统的制冷设备对冷凝热回收方式是在制冷设备中串接或并接换热器,如壳管式换热器或板式换热器,将部分冷凝热进行回收,但这些换热器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对安装的换热器自身体积及形状有特殊要求。目前制冷设备还可以采用套管式换热器,而传统的套管式换热器大多采用多次焊接形成,不仅加工难度大,且容易造成焊接漏点的问题,进而会有冷媒泄露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换热器组件,换热器组件中换热器的内管形状可以根据安装空间的形状及大小做相应调整,且通过设置一体式的内管,使得换热器不仅连接焊点少、便于生产和加工,而且能够相应降低对换热器安装空间的要求。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冷凝器、节流元件、蒸发器以及压缩机,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及所述蒸发器顺次连接并形成制冷循环系统,所述节流元件设置于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外管及与所述外管嵌套设置的内管;所述内管的管腔形成第一换热通道,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设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节流元件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之间;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通过至少两个具有内腔的连接头固定连接,所述外管的两端分别套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头,且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头的内腔;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头,且所述内管为一体式管段。为了换热器对安装空间的适应性,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经过折弯并形成多个弯折部,且所述外管的形状与所述内管的形状相应设置。如此设置,使得换热器能够适应不同的安装空间,例如狭长或者不规则的安装空间。为了便于与换热器组件的其他部件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外管延伸段,所述连接头为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外管的一端相套接,且位于所述外管中的所述内管伸入所述第一接口并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伸出,所述第三接口用于连接外管延伸段。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换热通道及第二换热通道便于与换热器组件的其他部件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接口固定连接。如此设置,使得内管能够与三通管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口的壁面沿径向收缩并形成收口部,所述收口部与所述内管密封连接。如此设置,使得第二接口能够与内管紧密贴合并密封,且连接强度较好,不容易发生冷媒泄露的问题。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口的壁面外扩并形成扩口部,所述扩口部套接所述外管的一端,并与所述外管密封连接。如此设置,仅需要对长度较小的三通管进行加工,而避免了对长度较长的外管端口进一步加工,便于对加工部件的操作,且能够简化换热器的加工过程。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外周包覆有保温套,所述保温套延伸至所述外管两端与所述连接头之间的连接处。如此设置,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中的热量不易散发至环境中,并使换热器组件中的热量能够充分被利用。进一步地,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同轴设置。如此设置,以便于形成的第二换热通道大小分布均匀,且利于第一换热通道与第二换热通道之间的热量传递。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包括与所述冷凝器相连的输出端,所述蒸发器包括与所述节流元件相连的入口端;所述换热器组件还设置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入口端。如此设置,通过控制连接通道的通断,便可使压缩机输出端的冷媒与蒸发器入口端的冷媒的热量相互传递,使得制冷设备中的冰冻或霜能够快速等到融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该换热器组件中换热器内管形状可以根据安装空间的形状及大小做相应调整,且通过设置一体式的内管,使得换热器不仅连接焊点少、便于生产和加工,而且能够相应降低对换热器安装空间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制冷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组件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换热器中连接头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连接头的剖视示意图。其中,100、换热器组件;10、压缩机;20、冷凝器;30、蒸发器;40、节流元件;50、换热器;51、外管;511、保温套;52、内管;521、第一换热通道;522、第二换热通道;523、弯折部;53、连接头;531、第一接口;5311、扩口部;532、第二接口;5321、收口部;533、第三接口;54、外管延伸段;60、连接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100制冷的原理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组件100,该换热器组件100在制冷设备中用于重新回收及利用环境散发的冷凝热。换热器组件100可以应用于制冰机或冰箱等制冷设备中。换热器组件100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蒸发器30、节流元件40。传统的换热器组件中仅包括压缩机10、冷凝器20、蒸发器30、节流元件40,压缩机10的输出端与冷凝器20的进口相连,冷凝器20的出口与蒸发器30进口相连,蒸发器30的出口再于压缩机10的输入端相连,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冷媒流动的制冷循环回路;节流元件40设置于冷凝器20与蒸发器30之间,并用于节流降压。冷媒是制冷循环回路内用以循环流动并改变环境温度的中间介质。其中,压缩机10用以压缩低压气态冷媒成为高压气态冷媒,冷凝器20用以将高压气态冷媒冷凝形成高压液态冷媒,节流元件40用以节流降压以使高压液态冷媒变成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或者液态冷媒,蒸发器30用以使低压的气液两相冷媒或者液态冷媒蒸发形成气态冷媒。冷媒在蒸发器30内吸热蒸发的过程为制冷设备中的主要制冷过程。制冷设备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冷凝器(20)、节流元件(40)、蒸发器(30)以及压缩机(10),所述压缩机(10)、所述冷凝器(20)及所述蒸发器(30)顺次连接并形成制冷循环系统,所述节流元件(40)设置于蒸发器(30)与冷凝器(20)之间;其特征在于,/n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换热器(50),所述换热器(50)包括外管(51)及与所述外管(51)嵌套设置的内管(52);所述内管(52)的管腔形成第一换热通道(521),所述外管(51)与内管(52)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换热通道(522);所述第一换热通道(521)设置于所述冷凝器(20)与所述节流元件(40)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522)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蒸发器(30)之间;/n所述外管(51)与所述内管(52)之间通过至少两个具有内腔的连接头(53)固定连接,所述外管(51)的两端分别套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头(53),且所述第二换热通道(522)连通所述连接头(53)的内腔,所述内管(52)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头(53),且所述内管(52)为一体式管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冷凝器(20)、节流元件(40)、蒸发器(30)以及压缩机(10),所述压缩机(10)、所述冷凝器(20)及所述蒸发器(30)顺次连接并形成制冷循环系统,所述节流元件(40)设置于蒸发器(30)与冷凝器(20)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换热器(50),所述换热器(50)包括外管(51)及与所述外管(51)嵌套设置的内管(52);所述内管(52)的管腔形成第一换热通道(521),所述外管(51)与内管(52)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换热通道(522);所述第一换热通道(521)设置于所述冷凝器(20)与所述节流元件(40)之间,所述第二换热通道(522)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蒸发器(30)之间;
所述外管(51)与所述内管(52)之间通过至少两个具有内腔的连接头(53)固定连接,所述外管(51)的两端分别套接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头(53),且所述第二换热通道(522)连通所述连接头(53)的内腔,所述内管(52)的两端分别穿设于对应的所述连接头(53),且所述内管(52)为一体式管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52)经过折弯并形成多个弯折部(523),且所述外管(51)的形状与所述内管(52)的形状相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50)还包括外管(51)延伸段,所述连接头(53)为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接口(531)、第二接口(532)及第三接口(533),所述第一接口(531)与所述外管(51)的一端相套接,且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振威杨雪艳程东升钟慧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越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