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626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包括缸体、活塞总成,所述缸体内设置腔体,所述活塞总成包括设置于缸体内的第一活塞总成以及第二活塞总成,所述第一活塞总成包括第一活塞杆以及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活塞总成包括第二活塞杆以及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第二活塞杆,另一端与第一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腔体内壁,另一端与第二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圆周上设置过若干第一过油孔以及补偿孔,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缸体的腔体之间设置第一皮圈以及第二皮圈,当刹车泵处于常态时,所述第二皮圈位于第一过油孔的外侧,且所述补偿孔位于第一皮圈与第二皮圈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
本技术涉及的
,特别是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
技术介绍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柱塞泵活塞通常具有以下缺点:第一,活塞杆上的过油孔既要保证能够顺利进油,同时担当着补偿孔的功能作用(因为一般刹车泵在制动前会有一个空行程,因此需要过油孔起到补偿孔的作用,在制动前密封圈与过油孔之间需要有一段距离以保证空行程);然而一般过油孔为了保证产品可以正常过油、回油,一般孔径不会小于1mm(常见为16xφ2),刹车总泵在制动前,均需使皮圈过补偿孔才能密封,过油孔过大,在多次制动密封时候很容易由于进油孔过大导致皮圈被刮破进而影响产品密封;第二,双制动的刹车泵,两个活塞之间需要连接组件实现双制动与复位的作用,然而目前的连接组件具有安装复杂、连接效果不好等缺点。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设计了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到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包括缸体、活塞总成,所述缸体内设置腔体,所述活塞总成包括设置于缸体内的第一活塞总成以及第二活塞总成,所述第一活塞总成包括第一活塞杆以及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活塞总成包括第二活塞杆以及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第二活塞杆,另一端与第一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腔体内壁,另一端与第二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圆周上设置过若干第一过油孔以及补偿孔,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缸体的腔体之间设置第一皮圈以及第二皮圈,当刹车泵处于常态时,所述第二皮圈位于第一过油孔的外侧,且所述补偿孔位于第一皮圈与第二皮圈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结构一致,均包括第一弹簧座、限位杆、第二弹簧座、垫片以及弹簧,所述限位杆依次穿过第二弹簧座、弹簧以及第一弹簧座与垫片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座套设于第一活塞杆,且与活塞杆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弹簧座抵靠于第二活塞杆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杆上设置与第一弹簧座过盈配合的凸台。进一步的,所述凸台外侧壁上设置环形卡槽,所述第一弹簧座内部设置若干与环形卡槽配合的卡位台阶。进一步的,所述卡位台阶设置2-8个。进一步的,所述卡位台阶设置4个,且呈圆周阵列排布。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活塞杆上设置用于限制第二弹簧座的限位台阶。进一步的,所述补偿孔的内径小于1.0mm,优选的,所述补偿孔的内径为0.6mm。本技术刹车泵的第一活塞杆设置过油孔与补偿孔,通过补偿孔实现制动过程中的空行程作用,过油孔只需起到进油与回油作用,因此在制动前,第二皮圈的位置只需保证过油孔能正常过油即可,制动时,前段的空行程运行时,通过补偿孔回油,空行程运行完成,第二皮圈可起到密封作用,由于补偿孔的孔径一般不大,即使密封圈反复经过补偿孔,也可有效防止第二皮圈被刮破的风险,因此通过此结构,可防止第二皮圈的密封面与过油孔进行反复的磨损,大大提高第二皮圈的使用寿命,使得刹车泵更加稳定且更加可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刹车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连接组件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图3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活塞总成的制动状态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弹簧座的剖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一连接组件的安装示意图。标号说明:10-缸体,11-腔体,12-第一进油孔,13-第二进油孔,14-第一出油孔,15-第二出油孔,20-第一活塞总成,21-第一活塞杆,211-第一过油孔,212-补偿孔,213-凸台,2131-环形卡槽,22-第一连接组件,221-第一弹簧座,2211-卡位台阶,222-限位杆,2221-限位套筒,223-第二弹簧座,224-垫片,225-弹簧,30-第二活塞总成,31-第二活塞杆,32-第二连接组件,40-第一皮圈,50-第二皮圈,60-第三皮圈,70-第四皮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并给出其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其包括缸体10、活塞总成,缸体10内设置腔体11,活塞总成包括设置于缸体10内的第一活塞总成20以及第二活塞总成30,第一活塞总成20包括第一活塞杆21以及第一连接组件22,第二活塞总成30包括第二活塞杆31以及第二连接组件32,第一连接组件22一端抵靠于第二活塞杆31,另一端与第一活塞杆21连接,第二连接组件32一端抵靠于腔体11内壁,另一端与第二活塞杆31连接,第一活塞杆21外圆周上设置过若干第一过油孔211以及补偿孔212,第一活塞杆21与缸体10的腔体11之间设置第一皮圈40以及第二皮圈50,当刹车泵处于常态时,第二皮圈50位于第一过油孔211的外侧,且补偿孔212位于第一皮圈40与第二皮圈50之间。再者,正常情况下,补偿孔212的孔径较小,具体的,补偿孔212的内径小于1.0mm,优选的,补偿孔212的内径为0.6mm;因此通过设置补偿孔212,在保证了刹车泵空行程的性能的基础上又避免了由于第一过油孔211经常与第二皮圈50接触,导致刮第二皮圈50,造成产品使用寿命缩短问题。本技术的第一连接组件22与第二连接组件32结构一致,均包括第一弹簧座221、限位杆222、第二弹簧座223、垫片224以及弹簧225,限位杆222依次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活塞总成,所述缸体内设置腔体,所述活塞总成包括设置于缸体内的第一活塞总成以及第二活塞总成,所述第一活塞总成包括第一活塞杆以及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活塞总成包括第二活塞杆以及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第二活塞杆,另一端与第一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腔体内壁,另一端与第二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圆周上设置过若干第一过油孔以及补偿孔,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缸体的腔体之间设置第一皮圈以及第二皮圈,当刹车泵处于常态时,所述第二皮圈位于第一过油孔的外侧,且所述补偿孔位于第一皮圈与第二皮圈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活塞总成,所述缸体内设置腔体,所述活塞总成包括设置于缸体内的第一活塞总成以及第二活塞总成,所述第一活塞总成包括第一活塞杆以及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二活塞总成包括第二活塞杆以及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第二活塞杆,另一端与第一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一端抵靠于腔体内壁,另一端与第二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外圆周上设置过若干第一过油孔以及补偿孔,所述第一活塞杆与缸体的腔体之间设置第一皮圈以及第二皮圈,当刹车泵处于常态时,所述第二皮圈位于第一过油孔的外侧,且所述补偿孔位于第一皮圈与第二皮圈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刹车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结构一致,均包括第一弹簧座、限位杆、第二弹簧座、垫片以及弹簧,所述限位杆依次穿过第二弹簧座、弹簧以及第一弹簧座与垫片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座套设于第一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灿生罗永达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永裕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