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4389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包括筒体以及设置在筒体上的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在筒体上设置的位置高于进水管和出水管,在所述筒体内底部设置有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将筒体底部分隔为水封区和沉泥区,由进水管流入的雨水进入至沉泥区,所述水封区设置有弃流管,所述弃流管的出口端伸出筒体与污水系统连通,在所述弃流管的出口端设置有橡胶鸭嘴阀,所述橡胶鸭嘴阀在一定压力下开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实现了集无动力雨水弃流、溢流、隔油、排泥、粗过滤于一体,且预制成品安装便捷及后期运维简便等多个功能,并将上述功能有机的融入到本改进型装置内,对于更好的服务于绿色生态设施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雨水弃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雨水回收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改进型的雨水弃流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因大部分地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和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到了冬春季时有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因此,对雨水进行控制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初期雨水因混合了大气尘埃和屋面地面的污染物,成分较为复杂,污染程度甚至某些指标超过了城市生活污水。根据雨水流经区域成分主要有树枝树叶、废弃物、泥沙以及大量悬浮物,如果是车行道或商业区还会有油污等其他污染物。现通常做法为在进入雨水回用系统之前弃流降雨前5-10min或2-3mm降雨厚度的初期雨水。现有的雨水弃流装置多采用小管弃流或容积弃流法。小管弃流因无法解决与污水系统的臭气或污水倒灌问题往往排入下游雨水管,使得初期雨水并未进入污水系统;而弃流启动方式多采用电动或机械组件,因初期雨水成分复杂,极易造成机械组件因泥沙或杂质堵塞而失灵。容积法多采用存储池,待降雨结束后将储存池内的全部雨水通过提升泵排入到污水管网,耗时费电。<br>目前,雨水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以及设置在筒体(1)上的进水管(6)、出水管(14)以及溢流管(3),所述溢流管(3)在筒体(1)上设置的位置高于进水管(6)和出水管(14),在所述筒体(1)内底部设置有溢流堰(24),所述溢流堰(24)将筒体(1)底部分隔为水封区(10)和沉泥区(18),由进水管(6)流入的雨水进入至沉泥区(18),所述水封区(10)设置有弃流管(8),所述弃流管(8)的出口端伸出筒体(1)与污水系统连通,在所述弃流管(8)的出口端设置有橡胶鸭嘴阀(9),所述橡胶鸭嘴阀(9)在一定压力下开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体(1)以及设置在筒体(1)上的进水管(6)、出水管(14)以及溢流管(3),所述溢流管(3)在筒体(1)上设置的位置高于进水管(6)和出水管(14),在所述筒体(1)内底部设置有溢流堰(24),所述溢流堰(24)将筒体(1)底部分隔为水封区(10)和沉泥区(18),由进水管(6)流入的雨水进入至沉泥区(18),所述水封区(10)设置有弃流管(8),所述弃流管(8)的出口端伸出筒体(1)与污水系统连通,在所述弃流管(8)的出口端设置有橡胶鸭嘴阀(9),所述橡胶鸭嘴阀(9)在一定压力下开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弃流管(8)为倒L形结构,所述弃流管(8)的进口端与水封区(10)连通且竖直朝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泥区(18)设置有排泥泵(19),所述排泥泵(19)的排污口通过软管(16)与出泥管(11)连接,在所述出泥管(11)上设置有闸阀(13)和止回阀(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泵(19)通过泵钢链(17)与筒体(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弃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水管(6)处设置有用于对雨水进行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春李波丁亮唐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