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4344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3
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包括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绿化混凝土、营养土、种植土壤和植被,预制混凝土方格网浇筑在土质坡体的坡面上,绿化混凝土填筑在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的方格内,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孔洞,孔洞的深度小于绿化混凝土的厚度,营养土埋设在孔洞内,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敷设有三维土工网垫,种植土壤铺设在三维土工网垫上,植被种植在种植土壤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现场浇制的方式建设绿化生态护坡,施工操作简便;保证坡岸在具有防洪安全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应和出色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三面光河道及硬质护岸对景观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具有节约人力物力、绿化护坡整体稳定好、抗洪能力强、美化环境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
本技术涉及生态护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
技术介绍
河流护坡是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其能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主要空间,同时对增加动植物物种种源、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治理水土流失、稳定河岸、调节微气候和美化环境均有重要的现实和潜在意义。传统技术的护坡,如植草砖、连锁块、生态混凝土等产品,其稳定性差,易坍塌,不能有效防止坡岸的水土流失,且植草效果也普遍不理想。当前诸多河流护坡被硬质化和渠道化,从而导致河流护坡作为生态交错带的功能基本完全丧失。因此,对河流硬质护坡进行生态修复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以解决现有硬质护岸被硬质化和渠道化,从而导致河流护坡作为生态交错带的功能基本完全丧失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包括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绿化混凝土、营养土、种植土壤和植被,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浇筑在夯实、整平后的土质坡体的坡面上,所述绿化混凝土填筑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的方格内,所述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孔洞,所述孔洞的深度小于所述绿化混凝土的厚度,所述营养土埋设在所述孔洞内,所述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还敷设有三维土工网垫,所述种植土壤铺设在所述三维土工网垫上,所述植被种植在种植土壤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的方格为菱形方格,所述菱形方格的边框厚度为100~250mm,深度为200~30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绿化混凝土的厚度为150~200mm,所述种植土壤的厚度为50~10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绿化混凝土表面每平方米的孔洞数不少于10个,孔洞直径为15~25mm,深度为50~100mm。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绿化混凝土为只含粗骨料的混凝土,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5mm,含泥量≤3wt%。本技术的水利用的生态护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达到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水利用的生态护坡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现场浇制的方式建设绿化生态护坡,施工操作简便;保证坡岸在具有防洪安全的同时,还使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应和出色的生态服务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三面光河道及硬质护岸对景观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同时还具有节约人力物力、降低工程造价、绿化护坡整体稳定好、抗洪能力强、美化环境等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水利用的生态护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的结构示意图;图3绿化混凝土在预制混凝土方格网中的铺设示意图。图中:1、种植土壤,2、植被,3、预制混凝土方格网,4、孔洞,5、绿化混凝土,6、三维土工网垫,7、土质坡体。本技术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较佳实施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水利用的生态护坡,包括预制混凝土方格网3、绿化混凝土5、营养土、种植土壤1和植被2,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3浇筑在夯实、整平后的土质坡体7的坡面上,所述绿化混凝土5填筑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3的方格内,所述绿化混凝土5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孔洞4,所述孔洞4的深度小于所述绿化混凝土5的厚度,所述营养土埋设在所述孔洞4内,所述绿化混凝土5的上表面还敷设有三维土工网垫6,所述种植土壤1铺设在所述三维土工网垫6上,所述植被2种植在种植土壤1上。绿化混凝土5由于没有细骨料,内部粗骨料的连接不强,整体内部容易出现应力集中区,导致绿化混凝土5易断裂。整个土质坡体7的坡面由预制混凝土方格网3分隔为若干方格,每个方格填筑独立的绿化混凝土5,预制混凝土方格网3作为方格骨架在坡面的主要其支撑防护作用,绿化混凝土5位于方框内覆盖土质坡体7上使坡面硬质化,可放置水土流失,绿化混凝土5的空隙率增加,适合种植植物,植被2的根系可通过,绿化混凝土5中的空隙深入至土质坡体7的原始土壤中,进行护坡的同时,保证了生态的多样化。渗入原始土壤的植物根系可进一步稳固土壤,防止土质坡体7的土壤垮塌和流失。孔洞4中预填埋的营养土,保证了植被2生长所需的营养,减少人工施肥。具体实施中,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3的方格为菱形方格,所述菱形方格的边框厚度为100~250mm,深度为200~300mm,所述绿化混凝土5的厚度为150~200mm,所述种植土壤1的厚度为50~100mm。当然,以上选用的是优选的数值,在具体实施中,可根据设计需要具体选择其它数值的菱形方格、绿化混凝土5和种植土壤1,在此不做一一介绍。优选地,所述绿化混凝土5表面每平方米的孔洞4数不少于100个,孔洞4直径为15~25mm,深度为50~100mm。在一优选实施例中,其孔洞4间距为65mm,孔洞4直径25mm,孔洞4深度为60mm。其分布均匀的孔洞4,洞内能储存一定量的营养土及水分,使得不仅可存在水分,还使得营养土中的营养物质不会被雨水冲刷走,有利于植被2根系的生长,为植被2生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实施中,所述绿化混凝土5为只含粗骨料的混凝土,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15mm,含泥量≤3wt%,该绿化混凝土5的抗压强度为:5-8N/mm2,孔隙率为:25-35%,抗冲刷能力为:4m/s,满足大多数植被2根系向下生长的需求,且强度适中。本本技术的生态护坡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现场浇制的方式建设绿化生态护坡,施工操作简便;保证坡岸在具有防洪安全的同时,还使其具有良好的景观效应和出色的生态服务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三面光河道及硬质护岸对景观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同时还具有节约人力物力、降低工程造价、绿化护坡整体稳定好、抗洪能力强、美化环境等优点。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本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而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绿化混凝土、营养土、种植土壤和植被,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浇筑在夯实、整平后的土质坡体的坡面上,所述绿化混凝土填筑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的方格内,所述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孔洞,所述孔洞的深度小于所述绿化混凝土的厚度,所述营养土埋设在所述孔洞内,所述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还敷设有三维土工网垫,所述种植土壤铺设在所述三维土工网垫上,所述植被种植在种植土壤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用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绿化混凝土、营养土、种植土壤和植被,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浇筑在夯实、整平后的土质坡体的坡面上,所述绿化混凝土填筑在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的方格内,所述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向下延伸的孔洞,所述孔洞的深度小于所述绿化混凝土的厚度,所述营养土埋设在所述孔洞内,所述绿化混凝土的上表面还敷设有三维土工网垫,所述种植土壤铺设在所述三维土工网垫上,所述植被种植在种植土壤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用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方格网的方格为菱形方格,所述菱形方格的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智勇杰周晔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工大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