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合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94197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涉及净水技术领域。它包括微渗区和纳渗区;微渗区包括第一储罐、第一泵及第一膜组件,第一储罐的出液口通过第一泵与第一膜组件相连通,第一膜组件又与第一储罐相连通;纳渗区包括第二储罐、第二泵及第三膜组件,第二储罐通过第二泵与第三膜组件相连通,第三膜组件又与第二储罐相连通;第一膜组件还与第二储罐相连通。本申请通过采用膜过滤处理和吸附法处理,实现对工业废水中抗生素的浓缩提纯,使得其成为可回用于生产线的工艺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
本技术涉及净水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国内抗生素使用量越来越大,很多医药工厂开始着手进行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这也带来了工厂废水中抗生素含量较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抗生素废水主要来源于抗生素生产过程中原料提炼后的废发酵液或者合成废液。这类废水,尤其是发酵类抗生素废水,残存有大量培养基成分或有机物原料,具有水量大、高COD和高TSS的特点。目前,抗生素废水很难处理,常规方式为,通过吸附法对抗生素废水直接处理或者通过膜过滤法直接进行过滤,但上述两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抗生素废水中颗粒状杂质大量贴附在吸附材料上或堵塞膜上滤孔。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通过采用膜过滤处理和吸附法处理,实现对工业废水中抗生素的浓缩提纯,使得其成为可回用于生产线的工艺用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包括微渗区和纳渗区;所述微渗区包括第一储罐、第一泵及第一膜组件,所述第一储罐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泵与所述第一膜组件相连通,所述第一膜组件又与所述第一储罐相连通;所述纳渗区包括第二储罐、第二泵及第三膜组件,所述第二储罐通过所述第二泵与所述第三膜组件相连通,所述第三膜组件又与所述第二储罐相连通;所述第一膜组件还与所述第二储罐相连通。上述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中,还包括废水净化区,所述废水净化区包括第二膜组件和抗生素吸附区,所述第二膜组件与所述第一泵相连通,所述第二膜组件与所述抗生素吸附区相连通,所述抗生素吸附区还与所述第二储罐相连通。上述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中,所述抗生素吸附区上设置有第三出水口,所述抗生素吸附区与所述第三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九阀门;所述第二膜组件与所述第一泵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所述抗生素吸附区与所述第二储罐之间设置有第七阀门。上述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中,所述第一储罐与所述第一泵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储罐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储罐与所述第一泵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泵与所述第一膜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第一膜组件与所述第一储罐之间设置有第五阀门;所述第一膜组件与所述第二储罐之间设置有第六阀门。上述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中,所述第一泵与所述第一膜组件设置有第一温度计;所述第一膜组件与所述第一储罐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计。上述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中,所述第二储罐与所述第二泵之间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储罐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十二阀门;所述第二储罐与所述第二泵之间设置有第八阀门;所述第三膜组件与所述第二储罐之间设置有第十阀门;所述第三膜组件还设置有第四出水口,所述第三膜组件与所述第四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十一阀门。上述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中,所述第二泵与所述第三膜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计;所述第三膜组件与所述第二储罐之间设置有第二压力计。上述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中,所述第一膜组件为微滤管式膜,其膜孔径为1.0um;所述第二膜组件为微滤管式膜,其膜孔径为1.4um;所述第三膜组件为纳渗管式膜,其膜孔径为1.0nm。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综上所述,本申请将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分成三个区,即微渗区、纳渗区及废水净化区,三个区之间均通过可拆卸的管道进行连通,即可单独拆卸某个区单独使用,也可在后期进行新工艺区的增加,应对不同场景使用;其中微渗区主要是实现去除颗粒状杂质的功能,其中纳渗透区主要是针对溶液中的抗生素进行浓缩提纯,其中废水净化区主要是针对前两个区运行结束后清洗产生的残余液进行抗生素的回收;经过上述工艺,即可以在纳渗区内获得含高浓度抗生素的溶液,又可以获取符合抗生素生产线的工艺用水,加之废水净化区的作用,避免了含抗生素的溶液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污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附图标注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1、微渗区;101、第一储罐;102、第一泵;103、第一膜组件;104、第一阀门;105、第二阀门;106、第三阀门;107、第四阀门;108、第五阀门;109、第六阀门;110、第一温度计;111、第一压力计;112、第一出水口;2、纳渗区;201、第二储罐;202、第二泵;203、第三膜组件;204、第七阀门;205、第八阀门;206、第九阀门;207、第十阀门;208、第十一阀门;209、第十二阀门;210、第二出水口;211、第四出水口;212、第二温度计;213、第二压力计;3、废水净化区;301、第二膜组件;302、抗生素吸附区;303、第三出水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技术对本技术进一步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包括微渗区1和纳渗区2。微渗区1的设置目的是对接收的废水进行初步的过膜筛选,纳渗区2的设置目的是对初步过膜筛选的废水进行抗生素的浓缩回收。所述微渗区1包括第一储罐101、第一泵102及第一膜组件103,所述第一储罐101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泵102与所述第一膜组件103相连通,所述第一膜组件103又与所述第一储罐101相连通。上述微渗区1的结构具体如下: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上设置有第三出水口303,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与所述第三出水口303之间设置有第九阀门206;所述第二膜组件301与所述第一泵102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107;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与所述第二储罐201之间设置有第七阀门204;所述第一储罐101与所述第一泵102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12,所述第一储罐101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12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104;所述第一储罐101与所述第一泵102之间设置有第二阀门105;所述第一泵102与所述第一膜组件103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106;所述第一膜组件103与所述第一储罐101之间设置有第五阀门108;所述第一膜组件103与所述第二储罐201之间设置有第六阀门109。此外,所述第一泵102与所述第一膜组件103设置有第一温度计110;所述第一膜组件103与所述第一储罐101之间设置有第一压力计111。需要提醒的是,上述阀门均采用化工领域常规阀门,上述温度计和压力计均采用化工领域常规的温度计和压力计。需要提醒的是,所述第一膜组件103为微滤管式膜,其膜孔径为1.0um,由合肥创新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所述纳渗区2包括第二储罐201、第二泵202及第三膜组件203,所述第二储罐201通过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n包括微渗区(1)和纳渗区(2);/n所述微渗区(1)包括第一储罐(101)、第一泵(102)及第一膜组件(103),所述第一储罐(101)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泵(102)与所述第一膜组件(103)相连通,所述第一膜组件(103)又与所述第一储罐(101)相连通;/n所述纳渗区(2)包括第二储罐(201)、第二泵(202)及第三膜组件(203),所述第二储罐(201)通过所述第二泵(202)与所述第三膜组件(203)相连通,所述第三膜组件(203)又与所述第二储罐(201)相连通;/n所述第一膜组件(103)还与所述第二储罐(201)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微渗区(1)和纳渗区(2);
所述微渗区(1)包括第一储罐(101)、第一泵(102)及第一膜组件(103),所述第一储罐(101)的出液口通过所述第一泵(102)与所述第一膜组件(103)相连通,所述第一膜组件(103)又与所述第一储罐(101)相连通;
所述纳渗区(2)包括第二储罐(201)、第二泵(202)及第三膜组件(203),所述第二储罐(201)通过所述第二泵(202)与所述第三膜组件(203)相连通,所述第三膜组件(203)又与所述第二储罐(201)相连通;
所述第一膜组件(103)还与所述第二储罐(20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废水净化区(3),
所述废水净化区(3)包括第二膜组件(301)和抗生素吸附区(302),所述第二膜组件(301)与所述第一泵(102)相连通,所述第二膜组件(301)与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相连通,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还与所述第二储罐(201)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上设置有第三出水口(303),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与所述第三出水口(303)之间设置有第九阀门(206);
所述第二膜组件(301)与所述第一泵(102)之间设置有第四阀门(107);
所述抗生素吸附区(302)与所述第二储罐(201)之间设置有第七阀门(2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抗生素废水处理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罐(101)与所述第一泵(102)之间设置有第一出水口(112),所述第一储罐(101)与所述第一出水口(112)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104);
所述第一储罐(101)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剑波宋伟舟喻红霞俞志敏林一桐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