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399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5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料瓶盖,该塑料瓶盖用于封盖包装瓶,包括盖体,盖体上设置有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内密封圈用于与包装瓶的瓶口内壁抵接,外密封圈用于与包装瓶的瓶口外壁抵接,外密封圈的高度为0.65mm~0.72mm。上述的塑料瓶盖能够在包装瓶内气体压力升高后自动泄压,且在泄压后仍能保证密封性能,具有密封性好且使用安全可靠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料瓶盖
本技术涉及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瓶盖。
技术介绍
近年来,乳饮品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塑料瓶盖包装。乳饮品不同于其他饮料,在储存过程中可能会发酵产生气体,发酵产生的气体会使得瓶内压力升高,在开启过程中存在脱盖伤人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塑料瓶盖,该塑料瓶盖能够在瓶内压力增加时自动泄压,提高使用安全性。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塑料瓶盖,用于封盖包装瓶,包括盖体,盖体上设置有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内密封圈用于与包装瓶的瓶口内壁抵接,外密封圈用于与包装瓶的瓶口外壁抵接,外密封圈的高度为0.65mm~0.72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密封圈的高度为0.65mm~0.7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塑料瓶盖还包括:中密封圈,中密封圈设置在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之间,中密封圈用于与包装瓶的瓶口上表面抵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塑料瓶盖还包括防盗环,防盗环与盖体连接,防盗环上设置有锁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防盗环与盖体通过多个架桥点连接。上述的塑料瓶盖包括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分别抵接于包装瓶的瓶口内壁和瓶口外壁以形成密封,能够保证包装瓶的密封性,避免发生漏液。同时,外密封圈的高度为0.65mm~0.72mm,外密封圈高度较小,仅与包装瓶的瓶口外壁靠近瓶口上表面的边缘抵接,外密封圈与瓶口外壁的接触面积小,当包装瓶内产生气体使瓶内压力升高后,盖体会被气体顶起顶部向上凸起,内密封圈随盖体向上运动,内密封圈与瓶口外壁分离,在内密封圈和瓶口外壁之间形成通气间隙,同时,盖体顶部向上凸起会带动外密封圈向上运动,由于外密封圈高度较小,外密封圈随盖体向上运动会断开与瓶口外壁的接触,在外密封圈和瓶口外壁之间会形成通气间隙,从而可以使瓶内的气体及时排出进行自动泄压,能够有效避免瓶盖开启过程中发生脱盖伤人,保证使用安全。进一步地,当气体排出后,包装瓶内压力恢复正常,此时盖体恢复原状,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均随盖体向下运动,并分别与对应的瓶口内壁和瓶口外壁抵接以对瓶口进行密封,避免发生漏液,确保包装密封性。综上所述,上述的塑料瓶盖能够在包装瓶内气体压力升高后自动泄压,且在泄压后仍能保证密封性能,具有密封性好且使用安全可靠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在内压未增加状态下的塑料瓶盖的密封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个实施例中在内压增加状态下的塑料瓶盖的密封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中:11-盖体,12-内密封圈,13-外密封圈,14-中密封圈,15-防盗环,16-锁片,21-瓶口内壁,22-瓶口外壁,23-瓶口上表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一实施例的塑料瓶盖用于封盖包装瓶,包括盖体11,盖体11上设置有内密封圈12和外密封圈13,内密封圈12用于与包装瓶10的瓶口内壁21抵接,外密封圈13用于与包装瓶的瓶口外壁22抵接,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0.72mm。具体地,图1至图3仅示意性地部分示出包装瓶的瓶口部分以对塑料瓶盖进行安装说明,并未示出包装瓶的全部结构。上述的塑料瓶盖包括内密封圈12和外密封圈13,内密封圈12和外密封圈13分别抵接于包装瓶的瓶口内壁21和瓶口外壁22以形成密封,能够保证包装瓶的密封性,避免发生漏液。同时,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0.72mm,外密封圈13高度较小,仅与包装瓶的瓶口外壁22靠近瓶口上表面23的边缘抵接,外密封圈13与瓶口外壁22的接触面积小,当包装瓶内产生气体使瓶内压力升高后,盖体11会被气体顶起顶部向上凸起,内密封圈12随盖体11向上运动,内密封圈12与瓶口外壁22分离,在内密封圈12和瓶口外壁22之间形成通气间隙,同时,盖体11顶部向上凸起会带动外密封圈13向上运动,由于外密封圈13高度较小,外密封圈13随盖体11向上运动会断开与瓶口外壁22的接触,在外密封圈13和瓶口外壁22之间也会形成通气间隙(如图3所示),从而可以使瓶内的气体及时排出进行自动泄压,能够有效避免瓶盖开启过程中发生脱盖伤人,保证使用安全。进一步地,当气体排出后,包装瓶内压力恢复正常,此时盖体11恢复原状,内密封圈12和外密封圈13均随盖体11向下运动,并分别与对应的瓶口内壁21和瓶口外壁22抵接以对瓶口进行密封,避免发生漏液,确保包装密封性。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0.7mm。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选择五种具有不同高度的外密封圈13的塑料瓶盖样品进行密封性能测试,五种塑料瓶盖样品包括传统塑料瓶盖,其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1.15mm,其它四种塑料瓶盖样品的外密封圈13的高度分别为0.6mm、0.65mm、0.7mm、0.75mm,通过安全密封测试仪进行密封性能测试,分别在内压为50psi、60psi、70psi、75psi,及80psi的压力条件下保压一分钟,观察塑料瓶盖样品的泄压情况。实验表明,当内压达到75psi时,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及0.7mm的塑料瓶盖样品即表现出自动泄压功能,当瓶内压力达到80psi时,所有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及0.7mm的塑料瓶盖样品均可达到100%的泄压率,能够避免在开启时因瓶内压力过大而引起瓶盖弹出伤人;而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mm的塑料瓶盖样品在内压为50psi时即已泄气,存在漏液风险,不能保证密封性能;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75mm的塑料瓶盖样品在内压为85psi时泄压率只有87%,仍然存在开启过程中瓶盖弹出伤人的风险;传统塑料瓶盖样品则在各个压力条件下均无泄压表现。经上述实验验证,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0.7mm时,自动泄压效果最好。优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密封圈的高度为0.7mm。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的塑料瓶盖还包括:中密封圈14,中密封圈14设置在内密封圈12和外密封圈13之间,中密封圈14用于与包装瓶的瓶口上表面23抵接。本实施例中,在盖体11上还设置中密封圈14,中密封圈14能够与包装瓶的瓶口上表面23抵接提供辅助密封,有助于提高密封性能。具体地,中密封圈14的高度小于外密封圈13的高度,当包装瓶内产生气体使瓶内压力升高盖体11被气体顶起顶部向上凸起时,中密封圈14也随盖体11向上运动,中密封圈14会断开与瓶口上表面23的接触,在中密封圈14和瓶口上表面23之间也会形成通气间隙,从而不会影响排气泄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料瓶盖,用于封盖包装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11),所述盖体(11)上设置有内密封圈(12)和外密封圈(13),所述内密封圈(12)用于与所述包装瓶的瓶口内壁(21)抵接,所述外密封圈(13)用于与所述包装瓶的瓶口外壁(22)抵接,所述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0.72mm。/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1 CN 20192094130311.一种塑料瓶盖,用于封盖包装瓶,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11),所述盖体(11)上设置有内密封圈(12)和外密封圈(13),所述内密封圈(12)用于与所述包装瓶的瓶口内壁(21)抵接,所述外密封圈(13)用于与所述包装瓶的瓶口外壁(22)抵接,所述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0.72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密封圈(13)的高度为0.65mm~0.7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紫日包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