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2696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包括:将热介质用管(6)插入至凹槽(3)的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将盖板(5)插入至盖槽(4)的盖板插入工序;使包括基端侧销(F2)和前端侧销(F3)的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F)沿着盖槽(4)的侧壁与盖板(5)的侧面的对接部(J)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在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F)的前端侧销(F3)插入至对接部(J),并在使基端侧销(F2)的外周面与底座构件(2)及盖板(5)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摩擦搅拌,并且使在摩擦热的作用下流动化的塑性流动材料(Q)流入形成于热介质用管(6)的周围的空隙部(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传热板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热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传热板的制造方法,使流体在形成于底座构件内部的流路中流通来进行热交换等。底座构件形成有:开口于表面的盖槽;以及形成于上述盖槽的底面的凹槽。在制造传热板时,将热介质用管插入凹槽,并且将盖板插入盖槽,对由上述盖板的侧面和盖槽的侧壁形成的对接部进行摩擦搅拌接合。作为上述摩擦搅拌接合中使用的旋转工具,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旋转工具。专利文献2的旋转工具包括轴肩部和从轴肩部下垂的搅拌销。在轴肩部以及搅拌销的外周面分别形成有锥形面。在轴肩部的锥形面形成有俯视观察时呈涡旋状的槽。上述槽的截面形状呈半圆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31411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2101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根据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则由凹槽、盖板的下表面和热介质用管形成空隙部,因此,从热介质用管释放的热量不易传递至盖板,从而存在传热板的热交换效率下降的问题。此外,根据专利文献2的现有技术,塑性流动材料会进入到锥形面的槽的内部,因此,存在槽不能发挥功能的问题。此外,当塑性流动材料进入到上述槽中时,塑性流动材料在附着于槽的状态下被摩擦搅拌,因此,存在被接合金属构件与附着物相互摩擦而使接合品质下降这样的问题。另外,存在被接合金属构件的表面变得粗糙,毛边变多,并且金属构件的表面的层差凹槽也变大这样的问题。从上述观点出发,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效率高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传热板的制造方法,能减小金属构件的表面的层差凹槽,并且能减小接合表面粗糙度。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包括: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在所述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中,将热介质用管插入至形成于盖槽的底面的凹槽,所述盖槽开设于底座构件的正面;盖板插入工序,在所述盖板插入工序中,将盖板插入至所述盖槽;以及接合工序,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包括基端侧销和前端侧销的旋转工具沿着所述盖槽的侧壁与所述盖板的侧面的对接部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基端侧销的锥形角度比所述前端侧销的锥形角度大,在所述基端侧销的外周面形成有台阶状的层差部,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前端侧销插入至所述对接部,并在使所述基端侧销的外周面与所述底座构件及所述盖板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摩擦搅拌,并且使在摩擦热的作用下流动化的塑性流动材料流入形成于所述热介质用管的周围的空隙部。根据上述方法,能通过锥形角度大的基端侧销的外周面对底座构件及盖板进行按压,因此,能减小接合表面的层差凹槽,并且能消除或减小形成于层差凹槽附近的隆起部。台阶状的层差部较浅且出口大,因此,即使通过基端侧销对金属构件进行按压,塑性流动材料也不易附着于基端侧销的外周面。因此,能够减小接合表面粗糙度,并且能够理想地稳定接合品质。此外,由于包括前端侧销,从而能够容易地插入至较深的位置处。此外,通过使塑性流动材料流入空隙部,能将空隙部填埋,因此,能在热介质用管与该热介质用管周围的底座构件及盖板之间高效地传递热量。由此,能制造热交换效率高的传热板,例如,能将从热介质用管释放的热量高效地传递至周围的底座构件及盖板。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将所述前端侧销的前端插入至比所述盖槽的底面更深的位置处。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接合工序中,所述前端侧销的前端与接触所述热介质用管的假想铅垂面之间的最近距离为1~3mm。根据上述方法,能使塑性流动材料更可靠地流入空隙部。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在所述接合工序之后,所述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包括:上盖板插入工序,在所述上盖板插入工序中,将上盖板插入至形成于比所述盖槽更靠正面侧且宽度比所述盖槽的宽度更大的上盖槽;以及上盖接合工序,在所述上盖接合工序中,使包括所述基端侧销和所述前端侧销的所述旋转工具沿着所述上盖槽的侧壁与所述上盖板的侧面的上侧对接部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在所述上盖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前端侧销插入至所述上侧对接部,并在使所述基端侧销的外周面与所述底座构件及所述上盖板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摩擦搅拌。根据上述方法,在传热板的盖板的正面侧使用比盖板的宽度更大的上盖板进一步进行摩擦搅拌,因此,能将热介质用管配置于更深的位置处。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能制造热交换效率高的传热板。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能减小金属构件的表面的层差凹槽,并且能减小接合表面粗糙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接合方法中使用的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的侧视图。图2是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表示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放大剖视图。图8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的准备工序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的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和盖板插入工序的剖视图。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其表示临时接合工序。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其表示正式接合工序。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传热板与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的位置关系的放大剖视图。图11A是表示以往的旋转工具的概念图。图11B是表示以往的旋转工具的概念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的分解剖视图,其表示正式接合工序后。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传热板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其表示上盖接合工序。具体实施方式适当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接合方法中使用的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旋转工具)进行说明。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是用于摩擦搅拌接合的工具。如图1所示,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F例如由工具钢形成,主要由基轴部F1、基端侧销F2和前端侧销F3构成。基轴部F1是呈圆柱状并连接于摩擦搅拌装置的主轴的部位。基端侧销F2与基轴部F1连续,并随着朝向前端而变得尖细。基端侧销F2呈圆锥台形状。只要适当设定基端侧销F2的锥形角度A即可,例如为135~160°。若锥形角度A小于135°或大于160°,则摩擦搅拌后的接合表面粗糙度变大。锥形角度A比后述的前端侧销F3的锥形角度B大。如图2所示,在基端侧销F2的外周面遍及整个高度方向形成有台阶状的层差部F21。层差部F21通过朝右环绕或朝左环绕而形成为螺旋状。也就是说,层差部F21在俯视观察时呈螺旋状,在侧视观察时呈台阶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正式接合用旋转工具F朝右旋转,因此,层差部F21设定成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朝左环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在所述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中,将热介质用管插入至形成于盖槽的底面的凹槽,所述盖槽开设于底座构件的正面;/n盖板插入工序,在所述盖板插入工序中,将盖板插入至所述盖槽;以及/n接合工序,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包括基端侧销和前端侧销的旋转工具沿着所述盖槽的侧壁与所述盖板的侧面的对接部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n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基端侧销的锥形角度比所述前端侧销的锥形角度大,/n在所述基端侧销的外周面形成有台阶状的层差部,/n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前端侧销插入至所述对接部,并在使所述基端侧销的外周面与所述底座构件及所述盖板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摩擦搅拌,并且使在摩擦热的作用下流动化的塑性流动材料流入形成于所述热介质用管的周围的空隙部。/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827 JP 2018-1587411.一种传热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在所述热介质用管插入工序中,将热介质用管插入至形成于盖槽的底面的凹槽,所述盖槽开设于底座构件的正面;
盖板插入工序,在所述盖板插入工序中,将盖板插入至所述盖槽;以及
接合工序,在所述接合工序中,使包括基端侧销和前端侧销的旋转工具沿着所述盖槽的侧壁与所述盖板的侧面的对接部移动,以进行摩擦搅拌,
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基端侧销的锥形角度比所述前端侧销的锥形角度大,
在所述基端侧销的外周面形成有台阶状的层差部,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将旋转的所述旋转工具的所述前端侧销插入至所述对接部,并在使所述基端侧销的外周面与所述底座构件及所述盖板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摩擦搅拌,并且使在摩擦热的作用下流动化的塑性流动材料流入形成于所述热介质用管的周围的空隙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堀久司濑尾伸城山中宏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