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92483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22:51
一种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属于能源互联网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基于客户的效益函数和弹性需求,建立了紧急需求响应计划与分时电价相结合的动态经济模型,并利用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的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步骤是:建立响应负荷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模型;建立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利用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本发明专利技术开发了不同的需求响应项目方案,并将多属性决策作为一种有效的决策方法,为决策者提供了依据其观点选择优先级最高的方案的机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能源互联网

技术介绍
需求响应项目是一系列基于系统运行管理者用于使用户减少用电负荷响应电力供应的项目,允许用户将可中断负荷作为一种商品供给电力市场,用以改善任何时候供需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主要分为价格型和激励型项目,价格型项目激励参与客户根据时变电价改变消费模式,激励性项目则考虑在电力系统负载较重时,通过提供固定或时变激励来降低客户的用电量。价格型需求响应项目和激励性需求响应项目每一类都由几种项目组成。例如,价格型需求响应项目分为分时定价、实时定价和临界峰值定价。这些计划包括紧急需求响应计划、直接负载控制、容量市场计划、可中断/可削减服务、辅助服务和需求招标计划。近年来,很多文献研究了响应性负荷的需求响应项目动态经济模型,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研究把需求弹性假设为不同惩罚和激励金额的恒定值,并没有准确地模拟客户的行为;由于用户在低电价或负荷需求期的弹性与高电价或负荷需求期的弹性不一样,考虑固定弹性值会导致需求响应模型的结果不准确(需求量减少)。因此,建立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包括弹性随负载需求的变化,“需求弹性”和“顾客利益函数”的概念等,如何在考虑电价、惩罚和激励价值的情况下,对每一种已开发需求响应项目的需求弹性进行评估,以及如何建立动态需求响应项目模用于评估需求响应项目对负荷分布特性的影响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基于客户的效益函数和弹性需求,建立了紧急需求响应计划与分时电价相结合的动态经济模型,并利用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的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本专利技术步骤是:步骤1:建立响应负荷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模型;步骤2:建立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步骤3:利用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本专利技术步骤1建立响应负荷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模型方法如下:(1)需求曲线需求曲线(D(t)=-at×∏(t)+bt-z(t)×f(A))的线性函数,其中f(A)表示需求曲线的位移函数,z(t)为:(2)需求弹性,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的敏感度:式中,E(t,t)为自弹性,∏(t)为实施价格型需求响应项目每小时的二级/虚拟电价,D(t)为实施需求响应项目后第t小时的电力需求;利用上述需求曲线函数,需求的自弹性表示为:式中,at,bt为需求曲线系数;根据公式(2),第t个时段的需求弹性与第j个时段的需求弹性公式为:假设向电力市场提供∏(t)、∏(j)和∏(k)三种不同价格的电力,当电价等于∏(t)$/MWh、∏(j)$/MWh和∏(k)$/MWh时,用户分别消耗D(t)、D(j)和D(k)兆瓦时的电量,假设每个客户都有能力花费I($)来消耗电力,用如下公式表示:П(t)D(t)+П(j)D(j)+П(k)D(k)=I(5)考虑到需求曲线的线性结构,∏(t)、D(j)和D(k)定义为:D(j)=-atП(t)+bt-z(j)f(A)(7)D(k)=-atП(k)+bt-z(k)f(A)(8)将式(5)带入式(6)-(8),并将D(t)与∏(j)区分,得到式(9),根据式(4),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为式(10):本专利技术步骤2建立了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的方法如下:假设通过实施需求响应项目,客户的需求从初始值D0(t)改为D(t),需求变化将等于:ΔD(t)=D(t)-D0(t)(11)式中,D0(t)为第t小时的电力需求;考虑到A(t)$/MW作为激励,在第t小时向终端用户支付减负荷费用,则参与激励性项目的总激励如下:式中,p(ΔD(t))为第t小时客户参与激励型的需求响应项目的总激励,A(t)为每降低1MWh第t小时需求响应项目的激励;违约金总额按式(13)计算,第t小时合同额按IC(t)计算,同期违约金按pen(t)计算PEN(ΔD(t))=pen(t)[IC(t)-|ΔD(t)|](13)式中,pen(t)为第t小时的罚款,IC(t)为基于奖励的项目合同级别;假设使用D(t)MWh电力在第t小时的客户收入等于B(D(t)),那么客户的收益S(D(t))将等于:S(D(t))=B(D(t))-D(t)П(t)+p(ΔD(t))-PEN(ΔD(t))(14)二次型效益函数如下:式中,B0(t)为以需求为名义价值时的客户收入,∏0(t)为实施需求响应项目前一个小时的初始电价;基于经典的优化规则,应该等于零,以找到最大的客户利益量通过将等式(15)中D(t)进行微分并代入等式(16)中得到的等式,客户的消耗将等于:将式(3)带入(17)中得到式(18):与获得公式(17)的过程类似,多周期负荷经济模型表示如下:式(19)基于式(10)中的交叉弹性定义扩展为式(20),将(18)和(20)相结合,并考虑系数“η”作为实施需求响应项目的潜力,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将为等式(21)本专利技术步骤3利用加权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排序考虑到决策矩阵,De,如式(22):式中,NAL为备选方案数量,NAT为属性数量,χl,k是第l个备选方案的第k属性值;每个元素De,被规范化为:要对每个属性Wk进行加权,方法如下:为了对属性重要性因子(λk)优先考虑,权重应为:本专利技术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法的优化步骤如下:第一步:建立决策矩阵,考虑NAL方案和NAT属性;第二步:计算归一化加权De矩阵中的元素如下:第三步:得到反理想解和理想解:在每列中,反理想解,即V-k,是负的最大值和正的最小值;同样地,理想解V+k分别是每个列中正、负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四步:得到备选方案与反理想解和正理想解的距离SSl-和SSl+,然后,计算反理想解与各备选解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后,根据Cl值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本专利技术基于客户的效益函数和弹性需求,建立了紧急需求响应计划与分时电价相结合的动态经济模型,开发了不同的需求响应项目方案,并将多属性决策作为一种有效的决策方法。此外,考虑了弹性随负载需求的变化,并提出了需求量弹性,得到了更为精确的结果,还利用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排序,为决策者提供了依据其观点选择优先级最高的方案的机会。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需求曲线的变化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需求响应项目的优先级排序流程图。具体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是:/n步骤1:建立响应负荷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模型;/n步骤2:建立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n步骤3:利用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是:
步骤1:建立响应负荷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模型;
步骤2:建立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
步骤3:利用加权法和理想解相似性的排序技术对已开发的需求响应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建立响应负荷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模型方法如下:
(1)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D(t)=-at×∏(t)+bt-z(t)×f(A))的线性函数,其中f(A)表示需求曲线的位移函数,z(t)为:

(1)
(2)需求弹性,弹性是指需求对价格的敏感度:

(2)
式中,E(t,t)为自弹性,∏(t)为实施价格型需求响应项目每小时的二级/虚拟电价,D(t)为实施需求响应项目后第t小时的电力需求;
利用上述需求曲线函数,需求的自弹性表示为:

(3)
式中,at,bt为需求曲线系数;
根据公式(2),第t个时段的需求弹性与第j个时段的需求弹性公式为:

(4)
假设向电力市场提供∏(t)、∏(j)和∏(k)三种不同价格的电力,当电价等于∏(t)$/MWh、∏(j)$/MWh和∏(k)$/MWh时,用户分别消耗D(t)、D(j)和D(k)兆瓦时的电量,假设每个客户都有能力花费I($)来消耗电力,用如下公式表示:

(5)
考虑到需求曲线的线性结构,∏(t)、D(j)和D(k)定义为:

(6)

(7)

(8)
将式(5)带入式(6)–(8),并将D(t)与∏(j)区分,得到式(9),根据式(4),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为式(10):

(9)

(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市场中动态需求响应项目的建模与优先排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建立了响应负荷动态经济模型的方法如下:
假设通过实施需求响应项目,客户的需求从初始值D0(t)改为D(t),需求变化将等于:

(11)
式中,D0(t)为第t小时的电力需求;
考虑到A(t)$/MW作为激励,在第t小时向终端用户支付减负荷费用,则参与激励性项目的总激励如下:

(12)
式中,p(ΔD(t))为第t小时客户参与激励型的需求响应项目的总激励,A(t)为每降低1MWh第t小时需求响应项目的激励;
违约金总额按式(13)计算,第t小时合同额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王嘉巍韩文琪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