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512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包括:地桩、底座、立柱、支撑杆、轨道、轨道压块、背部压块及太阳能电池板,底座设置在地桩上,立柱设置在底座上,支撑杆设置在立柱顶端,多根轨道间隔设置在支撑杆上,且轨道与支撑杆交错设置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轨道与支撑杆的连接处通过轨道压块固定,太阳能电池板间隔交错设置在相邻的两轨道上,太阳能电池板通过背部压块固定在轨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太阳能电池板沿轨道平行间隔设置,形成网状间隔,太阳光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的网格状间隔照射在支架底部的地面或农作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能够较为均匀地照射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支架下的农作物或地面上,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光伏支架的
,特别是指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太阳能光伏的应用已非常广泛,光伏农业是一种新形式的土地综合利用方式,是现代化农业与清洁能源紧密结合的产物,充分利用土地,在不改变土地属性的基础上,又可以将空间立体利用,产生清洁电力,扩大供电可再生能源比例,带来双向效益,可以推动绿色农业的生产,实现技术高效的循环生态农业。传统的太阳能光伏架台,太阳能电池板排布紧密,大面积遮挡阳光,阳光照射在地面或农作物上的光线过于局部或不够充足,阻碍农作物吸收阳光而影响光合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控制光纤照射强度,利于农作物采光需求的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其包括多根地桩、多个底座、多根立柱、多根支撑杆、多根轨道、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轨道压块、多个背部压块及多个太阳能电池板,多根地桩沿水平横向及水平纵向间隔设置,各地桩上分别配合有一底座,各立柱的底端设置在底座上,各支撑杆设置在呈水平纵向设置的至少两根立柱顶端,支撑杆与立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多根轨道间隔设置在支撑杆上,且轨道与支撑杆交错设置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轨道与支撑杆的连接处通过所述轨道压块固定,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间隔交错设置在相邻的两轨道上,各太阳能电池板分别通过背部压块固定在轨道上。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将太阳能电池板沿轨道平行间隔设置,形成网状间隔,太阳光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的网格状间隔照射在支架底部的地面或农作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能够较为均匀地照射在本技术支架下的农作物或地面上,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太阳能电池板通过背部压块装夹在轨道上,可容易调整各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的距离,背部压块的结构可采用申请号为201720331090.1的技术公开的结构,进而控制网格间距或大小,从而方便控制阳光照射位于支架下方地面植物的光线的多少,利于农作物采光需求。本技术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教育基地,把农业活动、科技示范等融为一体,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繁荣地区经济,建成省市特色农业的样板和窗口。进一步,底座与地桩锁固在一起,底座上设有与地桩配合的椭圆形锁孔及与立柱连接的椭圆形槽。进一步,本技术还包括第一加强管、第二加强管及拉杆,第一加强管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水平纵向的相邻两根立柱,第二加强管通过第二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连接立柱及支撑杆,第三连接件固定在支撑杆的近中部位置;第二加强管与第三连接件固定;第二连接件固定在立柱上;第一加强管与第二加强管分别与第二连接件固定,拉杆与立柱配合,拉杆一端面贴紧立柱,拉杆另一端面贴紧水平横向的另一立柱上。进一步,所述轨道压块包括底板、加强板、腹板,所述底板的一侧设有垂直往上延伸的腹板,腹板的顶部设有往斜侧延伸的加强板,加强板与底板的另一侧连接,底板、加强板、腹板的内部构成一直角三角形腔体,加强板及底板上设置有对应的通孔,所述底板底面的一侧设置有一限位槽。进一步,所述限位槽为倒“V”形限位槽。进一步,每一太阳能电池板至少使用4个背部压块固定在轨道上,每个背部压块与太阳能电池板都是独立分开的,太阳能电池板固定之间可自由拉开间距,间隔排布成网格状间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未安装滑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侧视图。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4中B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4中C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4中D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4中E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0为图4中F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1为图4中G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2为图4中H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立柱与拉杆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立柱与拉杆的连接结构侧面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立柱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加强管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侧连接件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本技术中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技术顶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本技术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本技术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技术轨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技术轨道压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1至图24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网格式光伏农业支架,其包括多根地桩1、多个底座2、多根立柱3、多根支撑杆10、多根轨道11、多个第一连接件9、多个轨道压块12、多个背部压块13及多个太阳能电池板14,多根地桩1沿水平横向及水平纵向间隔设置,各地桩1上分别配合有一底座2,各立柱3的底端设置在底座2上,各支撑杆10设置在呈水平纵向设置的至少两根立柱3顶端,支撑杆10与立柱3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9连接在一起,多根轨道11间隔设置在支撑杆10上,且轨道11与支撑杆10交错设置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轨道11与支撑杆10的连接处通过所述轨道压块12固定,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4间隔交错设置在相邻的两轨道11上,各太阳能电池板14分别通过背部压块13固定在轨道11上。本技术太阳能电池板14沿轨道11平行间隔设置,形成网状间隔,太阳光可通过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的网格状间隔照射在支架底部的地面或农作物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能够较为均匀地照射在本技术支架下的农作物或地面上,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背部压块的结构可采用申请号为201720331090.1的技术公开的结构,太阳能电池板14通过背部压块13装夹在轨道11上,可容易调整各太阳能电池板14之间的距离,进而控制网格间距或大小,从而方便控制阳光照射位于支架下方地面植物的光线的多少,利于农作物采光需求。地桩1通过机械钻入地面,底座2与地桩1通过第一螺栓组A锁固在一起,底座2上设有与地桩1配合的椭圆形锁孔2A及与立柱3连接的椭圆形槽2B。装配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地桩、多个底座、多根立柱、多根支撑杆、多根轨道、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轨道压块、多个背部压块及多个太阳能电池板,多根地桩沿水平横向及水平纵向间隔设置,各地桩上分别配合有一底座,各立柱的底端设置在底座上,各支撑杆设置在呈水平纵向设置的至少两根立柱顶端,支撑杆与立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多根轨道间隔设置在支撑杆上,且轨道与支撑杆交错设置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轨道与支撑杆的连接处通过所述轨道压块固定,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间隔交错设置在相邻的两轨道上,各太阳能电池板分别通过背部压块固定在轨道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地桩、多个底座、多根立柱、多根支撑杆、多根轨道、多个第一连接件、多个轨道压块、多个背部压块及多个太阳能电池板,多根地桩沿水平横向及水平纵向间隔设置,各地桩上分别配合有一底座,各立柱的底端设置在底座上,各支撑杆设置在呈水平纵向设置的至少两根立柱顶端,支撑杆与立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多根轨道间隔设置在支撑杆上,且轨道与支撑杆交错设置形成纵横交错的网格状,轨道与支撑杆的连接处通过所述轨道压块固定,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间隔交错设置在相邻的两轨道上,各太阳能电池板分别通过背部压块固定在轨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其特征在于:底座与地桩锁固在一起,底座上设有与地桩配合的椭圆形锁孔及与立柱连接的椭圆形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格式的光伏农业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管、第二加强管及拉杆,第一加强管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天福苏勇城吕佳明谢元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友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