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淮阴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503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沿所述无刷内转子圆周分布绕有多组主励磁线圈,相邻的两个所述主励磁线圈之间通过导线相连接;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所述输出转轴上套设有搅油机构,沿所述第二腔体外圆周分布绕有多组副励磁线圈,相邻的两个所述主励磁线圈之间通过导线相连接,且所述主励磁线圈与所述副励磁线圈之间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壳体上套设有励磁线保护壳,所述励磁线保护壳与所述壳体同心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破坏车辆的原有结构和性能的情况下,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安装在制动系统或独立悬挂上。其适用性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
技术介绍
电机,作为一种电磁装置,能够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随着与日俱增的电机技术成熟度,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功率越大,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F*V,此时便需要电机以更高的转动速度旋转,而现有技术中电机的制动系统的性能提升却少之又少,由于电机的制动效能和散热性能有限,使得大部分电机在制动时,对旋转惯量所产生的能量不能进行回收,容易出现负载过度,不易于节能,同时平顺性也较差,同时对电机的零件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能实现提高电机转动以及停转工况下平稳性,解决了电机在停机后在不大幅度影响动能回收效率的前提下同时可避免反拖负载过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包括壳体、无刷内转子和输出转轴,所述壳体由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构成,所述无刷内转子置于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第一腔体内,沿所述无刷内转子圆周分布绕有多组主励磁线圈;所述第二腔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包括壳体(4)、无刷内转子(1)和输出转轴(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由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5)构成,所述无刷内转子(1)置于所述第一腔体(3)中;所述第一腔体(3)内,沿所述无刷内转子(1)圆周分布绕有多组主励磁线圈(2);所述第二腔体(5)内,注有磁粉油液,位于所述第二腔体(5)内的所述输出转轴(8)上套设有搅油机构,沿所述第二腔体(5)外圆周分布绕有多组副励磁线圈(9),且所述主励磁线圈(2)与所述副励磁线圈(9)之间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壳体(4)上套设有励磁线保护壳,所述励磁线保护壳与所述壳体(4)同心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包括壳体(4)、无刷内转子(1)和输出转轴(8),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4)由第一腔体(3)和第二腔体(5)构成,所述无刷内转子(1)置于所述第一腔体(3)中;所述第一腔体(3)内,沿所述无刷内转子(1)圆周分布绕有多组主励磁线圈(2);所述第二腔体(5)内,注有磁粉油液,位于所述第二腔体(5)内的所述输出转轴(8)上套设有搅油机构,沿所述第二腔体(5)外圆周分布绕有多组副励磁线圈(9),且所述主励磁线圈(2)与所述副励磁线圈(9)之间通过导线相连接,所述壳体(4)上套设有励磁线保护壳,所述励磁线保护壳与所述壳体(4)同心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刷内转子(1)通过第一轴承与所述壳体(4)转动连接,所述输出转轴(8)通过第二轴承与所述壳体(4)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刷内转子(1)与所述输出转轴(8)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刷内转子(1)的一侧端部设有转子轴头(101),所述输出转轴(8)一侧端部设有转子轴口(801),所述转子轴头(101)插嵌在所述转子轴口(801)中;
所述转子轴头(101)上圆周分布有多个轴向凸块(102),所述输出转轴(8)上设有与所述轴向凸块(102)相配合的轴向凹口(802),各所述轴向凹口(802)内均设有轴向通槽(8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电磁馈能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建国余淑豪王程胡晓明朱建辉许善珍鞠佳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