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0765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公路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具体包括外悬吊架、承重框架;所述承重框架包括配重平台、设置在所述配重平台顶端的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柱连接的连接架;所述外悬吊架包括立架和设置在所述立架末端的操作平台;所述立架上设置有千斤顶支撑组件,所述千斤顶支撑组件包括固定套管、活动内管、滑槽托梁、千斤顶座;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轨道,所述轨道上连接有移动吊钩;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吊环;所述吊环上设有手拉葫芦,所述手拉葫芦与所述活动内管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操作装置有足够的施工空间和操作平台,避免了因边梁张拉没有操作空间和施工平台带来的施工困难,降低了施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
本技术属于公路桥梁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桥面负弯矩张拉质量及精度,现设计要求公路桥梁桥面负弯矩张拉均采用穿心式千斤顶整束张拉,由于桥面负弯矩张拉是在桥下施工作业,没有施工操作空间和平台,尤其是边梁负弯矩张拉更是无法搭设操作平台;再加之穿心式千斤顶本身自重大,安装千斤顶至少需要两人配合;因此在没有操作平台和足够的施工操作空间的情况下,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施工难度极大,施工效率低,劳动力投入较大,更为严重的是施工安全风险极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保证在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能有足够的施工空间和平台,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减少人员投入,我们将专利技术了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以便于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没有足够的施工作业空间和平台,加之张拉千斤顶本身自重大的情况下,施工难度大,施工效率低,安全分险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操作简单,施工方便,能减少劳动力,提高施工效率,且有足够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悬吊架、承重框架;/n所述承重框架包括配重平台(1)、设置在所述配重平台(1)顶端的支撑柱(3)、与所述支撑柱(3)连接的连接架(5);所述连接架(5)相对于所述配重平台(1)向外延伸;/n所述外悬吊架与所述连接架(5)连接,所述外悬吊架包括立架(8)和设置在所述立架(8)末端的操作平台(10);所述立架(8)上设置有千斤顶支撑组件,所述千斤顶支撑组件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立架(8)上的固定套管(12)、活动套设在所述固定套管(12)内的活动内管(9)、与所述活动内管(9)垂直连接的滑槽托梁(11)、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托梁(11)上的千斤顶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悬吊架、承重框架;
所述承重框架包括配重平台(1)、设置在所述配重平台(1)顶端的支撑柱(3)、与所述支撑柱(3)连接的连接架(5);所述连接架(5)相对于所述配重平台(1)向外延伸;
所述外悬吊架与所述连接架(5)连接,所述外悬吊架包括立架(8)和设置在所述立架(8)末端的操作平台(10);所述立架(8)上设置有千斤顶支撑组件,所述千斤顶支撑组件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立架(8)上的固定套管(12)、活动套设在所述固定套管(12)内的活动内管(9)、与所述活动内管(9)垂直连接的滑槽托梁(11)、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托梁(11)上的千斤顶座(16);
所述连接架(5)上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的轨道(6),所述轨道(6)上连接有移动吊钩(14);所述连接架(5)靠近所述外悬吊架的一端设置有吊环(7);所述吊环(7)上挂设有手拉葫芦(15),所述手拉葫芦(15)的起吊钩与所述活动内管(9)连接;
所述配重平台(1)的底部设置有移动组件,所述配重平台(1)靠近所述外悬吊架的一侧设置有抗倾覆支腿(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面边梁负弯矩张拉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东张建国吴敦彬马超李壮饶克夏杨森魏云峰杨艺旻赵彦强史志鹏李志远刘国朋王志强杜博文杨晓军秦鸿翔张军强马晓栋成杰郭令贺杨华郭永生王宇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路桥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