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9772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包括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履带单元以及储能/释能单元,其中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水平对称安装于两侧履带单元之间,储能/释能单元安装于承载车体后箱内,储能/释能单元的第一齿轮设于履带单元后侧车轮轴上;承载车体前箱安装有拉杆;还具有两个固定架,安装于承载车体前箱上部两侧,两个固定架结构相同,均为L形对称安装,水平部分具有长条形安装孔,以可调方式安装于承载车体前箱上,竖直部分根部为可折叠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装置底部采用双履带作为上下楼梯的移动工具,保证了不论是上楼还是下楼都能平稳的进行行李箱的挪动。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device for assisting a trunk to go up and down stai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行李箱,具体为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
技术介绍
行李箱作为人类生产发展和日常生活需要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易用性、可用性、用户体验等方面。以行李箱上下楼梯为切入点,立足于与此相关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没有设置电梯的学校宿舍楼、居民楼以及老旧的火车站、机场、商场需要爬楼梯的情形,尤其在面对行李箱上下楼梯的状况时,人们只能用手提的方式去完成行李箱的移动,也因此造成极大的不便。有时甚至因为行李箱过重而无法提上楼,或下楼时重心不稳而触发意外事故。如果对行李箱本身结构结构进行改进会降低行李箱的有效存储空间,同时使行李箱外观不够美观;现有的在行李箱底部或辅助装置底部加三角轮的设计方案,在运送过程中噪音大、不易控制、上楼速度不稳定,会使行李箱内部物品产生颠簸而受损,且增加了行李箱本身的重量,不方便用户携带,同时结构复杂,也增加了行李箱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行李箱上下楼梯时需手提易发生意外事故等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包括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履带单元以及储能/释能单元,其中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水平对称安装于两侧履带单元之间,储能/释能单元安装于承载车体后箱内,储能/释能单元的第一齿轮设于履带单元后侧车轮轴上;承载车体前箱安装有拉杆。储能/释能单元包括第一~七齿轮、棘爪、发条、棘轮、第八齿轮、第一~三隔板以及发条外壳,其中第一齿轮安装于履带单元的后车轮车轴上,第二、三齿轮和齿轮同轴安装,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同轴安装,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发条以及棘轮同轴安装,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和第六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和第八齿轮啮合,第三齿轮和第五齿轮啮合,第四齿轮和第七齿轮啮合,棘爪、发条以及棘轮位于发条外壳内,且棘爪上部露出承载车体后箱表面。本技术还具有两个固定架,安装于承载车体前箱上部两侧,两个固定架结构相同,均为L形对称安装,水平部分具有长条形安装孔,以可调方式安装于承载车体前箱上,竖直部分根部为可折叠结构。本技术还具有尾部挡板,安装于承载车体后箱尾部。所述履带单元为两组,平行分设于装置两侧,每组包括三个车轮,两组履带单元的前后三组车轮通过车轮轴对应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优点:1.本技术依靠内部结构中的纯机械部分(齿轮发条组)可完成上楼梯时的轻松助力和下楼梯时的可控储能及制动,在实现行李箱上下楼梯的基础上,又合理利用了履带传动过程中平稳的优点,在装置底部采用双履带作为上下楼梯的移动工具,保证了不论是上楼还是下楼都能平稳的进行行李箱的挪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俯视图;图3为图2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储能/释能单元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储能/释能单元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储能/释能单元齿轮啮合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部分后视图;图8为本技术中拉杆连接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中可收缩折叠架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中储能/释能单元三层隔板及发条外壳位置示意图。其中,1为拉杆,2为固定架,3为履带,4为尾部挡板,5为承载车体前箱,6为车轮,7为承载车体后箱,8为车轮连杆,9为车轮轴,10~16为第一~七齿轮,17为棘爪,18为发条,19为棘轮,20为第八齿轮,21~23为第一~三隔板,24为发条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如图1~3所示,本技术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包括承载车体前箱5、承载车体后箱7、履带单元3以及储能/释能单元,其中承载车体前箱5、承载车体后箱7水平对称安装于两侧履带单元3之间,储能/释能单元安装于承载车体后箱7内,储能/释能单元的第一齿轮10设于履带单元3后侧车轮轴上;承载车体前箱5安装有拉杆1。履带单元3为两组,平行分设于装置两侧,每组包括三个车轮,两组履带单元3的前后三组车轮通过车轮轴对应连接。如图4~7所示,储能/释能单元包括第一~七齿轮10~16、棘爪17、发条18、棘轮19、第八齿轮20、第一~三隔板21~23以及发条外壳24,其中第一齿轮10安装于履带单元3的后车轮6车轴上,第二、三齿轮11和齿轮12同轴安装,第四齿轮13和第五齿轮14同轴安装,第七齿轮16和第八齿轮20、发条18以及棘轮19同轴安装,第一齿轮10与第二齿轮11啮合,第二齿轮11和第六齿轮15啮合,第六齿轮15和第八齿轮20啮合,第三齿轮12和第五齿轮14啮合,第四齿轮13和第七齿轮16啮合,棘爪17、发条18以及棘轮19位于发条外壳24内,且棘爪17上部露出承载车体后箱7表面。本实施例中,储能/释能单元具有三层隔板,如图10所示,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1以及第六齿轮15位于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之间,第三齿轮12、第四齿轮13、第五齿轮14以及第七齿轮16位于第二隔板22和第三隔板23之间,第八齿轮20穿过第二隔板22位于第一隔板21和第三隔板23之间,棘爪17、发条18以及棘轮19位于发条外壳24内,第三隔板23与发条外壳24为一体关系。如图8所示,本技术还具有两个固定架2,安装于承载车体前箱5上部两侧,两个固定架2结构相同,均为L形对称安装,水平部分具有长条形安装孔,以可调方式安装于承载车体前箱5上,竖直部分根部为可折叠结构;还具有尾部挡板4,安装于承载车体后箱7尾部。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拉杆1为可折叠结构。使用装置时,将行李箱放在承载车体前箱5、承载车体后箱7上,由装置的尾部挡板4和头部的可收缩、折叠的固定架2对行李箱加以限位。在下楼梯的过程中,装置尾部向下,此时履带单元3运行带动承载车体后箱7内的储能/释能单元中的主动轮即第一齿轮10转动,和其他齿轮的相互配合带动与从动轮相连的发条,发条不断收紧并逐渐积蓄能量,达到了在下楼过程中储能的效果。在发条收紧的过程中,与发条同一轴承上的防反转棘轮19正向旋转,可防止在下楼过程中齿轮不会发生反转。在上楼梯的过程中,装置头部(拉杆方向)向上,此时人为收起棘爪17,棘轮19反向旋转,发条释放,带动相互啮合的齿轮转动,最终传到主动轮上,使主动轮反向转动,从而达到提供装置动力的目的,为行李箱上楼节省劳动力。如果爬楼梯前本技术无储能,可以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储能,为使用者提供便利服务。本技术收缩状态时的外轮廓尺寸大约为承载车体部分的尺寸:70cm×25cm×16cm,最大能够承载35千克的行李箱,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出行者的行李箱尺寸大小参差不齐,一般常见的有22寸、24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履带单元以及储能/释能单元,其中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水平对称安装于两侧履带单元之间,储能/释能单元安装于承载车体后箱内,储能/释能单元的第一齿轮设于履带单元后侧车轮轴上;承载车体前箱安装有拉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履带单元以及储能/释能单元,其中承载车体前箱、承载车体后箱水平对称安装于两侧履带单元之间,储能/释能单元安装于承载车体后箱内,储能/释能单元的第一齿轮设于履带单元后侧车轮轴上;承载车体前箱安装有拉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行李箱上下楼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储能/释能单元包括第一~七齿轮、棘爪、发条、棘轮、第八齿轮、第一~三隔板以及发条外壳,其中第一齿轮安装于履带单元的后车轮车轴上,第二、三齿轮和齿轮同轴安装,第四齿轮和第五齿轮同轴安装,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发条以及棘轮同轴安装,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和第六齿轮啮合,第六齿轮和第八齿轮啮合,第三齿轮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帆梅瑞斌王宇辉费帆翟云峰汪进辉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