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轮结构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9623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23
在带轮结构体(1)中,将弹簧(4)向内旋转体3的筒主体(3a)压入。筒主体(3a)的外周面具有第一接触面(11)、相对面(12)、倾斜面(13)。第一接触面(11)与因压入而扩径的弹簧(4)的另一端侧区域(4b)的内周面(4by)接触。相对面(12)位于比第一接触面(11)靠轴向的一端侧的位置,从弹簧(4)的内周面分离而与弹簧(4)的内周面相对。相对面(12)在轴向的另一方侧的端部具有经由倾斜面(13)而与第一接触面(11)连接的限制面(12a)。限制面(12a)的直径(D2)比压入前的弹簧(4)的内径(D4)的基准尺寸稍小。在压入前,以筒主体(3a)插通于弹簧(4)的方式将弹簧(4)向内旋转体(3)安设时,弹簧(4)被限制面(12a)限制,能抑制相对于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的轴的偏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轮结构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受扭螺旋弹簧的带轮结构体。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的受扭螺旋弹簧具有一端侧区域、另一端侧区域、中间区域。一端侧区域是受扭螺旋弹簧的沿旋转轴的轴向的一端侧的部分,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中的一方的旋转体接触。另一端侧区域是受扭螺旋弹簧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内周面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中的另一方的旋转体接触,且外周面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都不接触。中间区域是受扭螺旋弹簧的一端侧区域与另一端侧区域之间的部分,在未向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外旋转体及内旋转体都不接触。并且,在由于外旋转体与内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而受扭螺旋弹簧向扩径方向扭转的情况下,另一端侧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另一方的旋转体分离。根据该结构,不增加弹簧的匝数而能够提高受扭螺旋弹簧的耐疲劳性。另外,专利文献1的另一方的旋转体具有在未向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受扭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接触的接触面(相当于本申请的“第一接触面”)。在向带轮结构体未施加外力的状态(即,带轮结构体停止的状态)下,受扭螺旋弹簧的一端侧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轮结构体,具备:/n筒状的外旋转体,卷绕有带;/n内旋转体,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的内侧,能够以与所述外旋转体相同的旋转轴为中心而相对于所述外旋转体进行相对旋转;及/n受扭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与所述内旋转体之间,/n其中,/n所述受扭螺旋弹簧具有:/n一端侧区域,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一方的旋转体接触;/n另一端侧区域,在所述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另一方的旋转体接触;及/n中间区域,位于所述一端侧区域与所述另一端侧区域之间,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都不接触,/n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24 JP 2018-099470;20190509 JP 2019-0887351.一种带轮结构体,具备:
筒状的外旋转体,卷绕有带;
内旋转体,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的内侧,能够以与所述外旋转体相同的旋转轴为中心而相对于所述外旋转体进行相对旋转;及
受扭螺旋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旋转体与所述内旋转体之间,
其中,
所述受扭螺旋弹簧具有:
一端侧区域,在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一方的旋转体接触;
另一端侧区域,在所述轴向的另一端侧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中的另一方的旋转体接触;及
中间区域,位于所述一端侧区域与所述另一端侧区域之间,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外旋转体及所述内旋转体都不接触,
所述另一方的旋转体具有:
第一接触面,在未向所述带轮结构体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另一端侧区域的内周面接触;
相对面,位于比所述第一接触面靠所述轴向的所述一端侧的位置,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分离而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内周面相对;
倾斜面,在所述轴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将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相对面连接且相对于所述轴向倾斜;及
第二接触面,与所述受扭螺旋弹簧的所述轴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尾成央
申请(专利权)人: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