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体及研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9588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22
一种臼体及研磨装置,臼体具备内臼部(20)和外臼部(30),在外臼部(30)的内侧面上形成第二入口凹部(33)和第二入口凸部(34)。第二入口凹部(33)将在其面积中相互不同的三个入口凹部作为一组,将此组反复。与第二入口大凹部(33A)邻接地配置第二入口中凹部(33B),与第二入口中凹部(33B)邻接地配置第二入口小凹部(33C),进而与第二入口小凹部(33C)邻接地配置第二入口大凹部(33A),将此配置反复。第二入口凸部(34)是将在其凸部角度中相互不同的三个入口凸部作为一组,将此组反复而构成。与第二入口小凸部(34A)邻接地配置第二入口中凸部(34B),与第二入口中凸部(34B)邻接地配置第二入口大凸部(34C),进而与第二入口大凸部(34C)邻接地配置第二入口小凸部(34A),将此配置反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臼体及研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臼体及研磨装置。详细地说,涉及用于将例如咖啡豆粉碎的臼体及研磨装置。
技术介绍
烘焙咖啡豆,用热水或水从将被烘焙了的咖啡豆粉碎而得到的粉末提取成分而得到的咖啡饮料,自古以来就受到欢迎。即使从被烘焙了的咖啡豆提取成分,得到的咖啡提取物的提取效率也低,另外,缺乏香味。另一方面,因为通过将被烘焙了的咖啡豆粉碎得细,提取效率提高,提取速度增大,所以咖啡豆的粉碎工序是重要的工序。而且,以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咖啡研磨机或者咖啡磨削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图5所示的那样的咖啡磨削机301。即,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咖啡磨削机301,具备用于含有多个咖啡豆305的储存器310和用于相对于咖啡豆305进行磨削动作的具有研磨表面321的磨削刀具320。另外,磨削刀具320具有可绕纵轴旋转的圆柱形状的部分326,圆柱形状的部分326的一端与马达330的驱动轴331连接。另外,咖啡磨削机301具备包围圆柱形状的部分326的外壳350。另外,外壳350被配置在储存器310的正下方,另外,具有磨削腔351。另外,磨削腔351具有非对称的漏斗形状,具有最大的大小的开口部存在于磨削腔351的上部,具有最小的大小的开口部存在于磨削腔351的底部。另外,外壳350的表面353的一个区域352实质上沿垂直的方向,即与圆柱形状的部分326的纵轴327平行的方向延伸,表面353的另外的区域354相对于纵轴327倾斜,不与纵轴327平行。另外,小的缝隙355存在于研磨表面321和区域352之间,另外,在向下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更大的缝隙356存在于圆柱形状的部分326的大部分的周围。另外,咖啡磨削机301具有检测磨削刀具320及/或马达330的失速状态的失速检测器341;以及在失速检测器341检测到失速状态的情况下,使磨削刀具320及/或马达330的旋转方向暂时反转的反转单元340。另外,失速检测器341与感知磨削刀具320的旋转率的传感器342连接,另外,为了传感器342检测磨削刀具320的旋转,磨削刀具320具有磁铁343。另外,反转单元340具有控制马达330的旋转方向的控制器344。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7-5017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咖啡磨削机中,由于在圆柱形状的一部分和相对于此圆柱形状的一部分平行地延伸的外壳的表面之间存在小的缝隙,进而在向下的方向逐渐变小的更大的缝隙存在于圆柱形状的部分的大部分的周围,所以生成了具有各种各样的粒度的咖啡粉。而且,在生成了具有各种各样的粒度的咖啡粉的情况下,即,在存在研磨不均匀的情况下,即使使用高级的咖啡豆,也不能充分提取香味、美味,发涩且具有辣嗓子味的杂味溶出得多,成为淡而难喝的咖啡。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做出的专利技术,以提供一种能够生成多的具有规定的粒径的粉体而实现粒度稳定的臼体及研磨装置为目的。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臼体具备第一臼部和第二臼部,该第一臼部能够穿插驱动轴,且可以以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为中心旋转,且在表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一凹部及多个第一凸部,该第二臼部形成了可配置该第一臼部的空间,且在与该空间相接并且在与前述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内侧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二凹部及多个第二凸部,且该第二凹部和该第二凸部在相对于与前述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从该内侧面的缘部延伸,且在相对于穿插前述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位于该缘部的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比在相对于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该第二凹部延伸的方向的与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相反侧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小,且在相对于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相互邻接的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彼此的面积相互大致相同。在这里,第一臼部能够穿插驱动轴,且可以以穿插驱动轴的方向为中心旋转,且在表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一凹部及多个第一凸部,第二臼部形成了可配置第一臼部的空间,且在与此空间相接并且在与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内侧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二凹部及多个第二凸部,由该第一臼部和该第二臼部能够在第一臼部和第二臼部之间将被粉碎物粉碎,生成粉体。另外,第二臼部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在相对于与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从内侧面的缘部延伸,由该第二臼部能够将通过了第二凹部的粉体从朝向铅直方向下方的缘部排出。另外,第二臼部在相对于穿插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位于缘部的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比在相对于穿插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第二凹部延伸的方向的与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相反侧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小,由该第二臼部,与一方的端部的面积和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大致相同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将被粉碎物导入第二凹部,降低在与使粉体的大小一致的第二凹凸部不同的其它区域中的粉碎,抑制不必要地粉碎。另外,第二臼部在相对于穿插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相互邻接的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彼此的面积相互大致相同,由该第二臼部能够使大小一致地将粉体排出。在这里,“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是指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和第一凹凸部之间的面积,“第二凹部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是指第二凹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和第一凹凸部之间的面积。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臼体中,能够做成下述结构,即,在相对于穿插前述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相互邻接的前述第二凹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彼此的面积相互不同。在此情况下,能够将各种各样的大小的被粉碎物导入第二凹部。进而,在本专利技术的臼体中,能够做成下述结构,即,将前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和与该第二凹部邻接的一方的前述第二凸部的顶部连结的面的相对于前述第二臼部的前述内侧面的角度,即凸部角度,也就是在该第二凹部的前述一方的端部中的邻接的第二凸部彼此的该凸部角度相互大致相同,且在该第二凹部的前述另一方的端部中的邻接的第二凸部彼此的该凸部角度相互不同,对于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最大的前述第二凹部而言的前述凸部角度最小。在此情况下,与使凹部的深度增大地使凹部的面积大了的结构相比,容易将被粉碎物导入第二凹部。在这里,“相对于内侧面的角度”是指在相对于穿插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相对于如下的直线和切线的角度,该直线是通过与驱动轴在同一线上延伸的中心轴线和一方的第二凸部的顶部的直线,该切线是在与内侧面对应的曲线的交点上的切线。另外,这里所说的“最大的”或“最小的”,是指在将相互邻接的规定的数量的凹凸部作为一个组时,“在该组中最大的”或“在该组中最小的”。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臼体中,能够做成下述结构,即,在前述第二臼部的前述内侧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三凸部,且该第三凸部与前述第二凸部连接,在前述第二凸部和前述第三凸部的连接部位设置了隆起的隆起部,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臼体,其中,具备第一臼部和第二臼部,/n该第一臼部能够穿插驱动轴,且可以以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为中心旋转,且在表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一凹部及多个第一凸部,/n该第二臼部形成了可配置该第一臼部的空间,且在与该空间相接并且在与前述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内侧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二凹部及多个第二凸部,且该第二凹部和该第二凸部在相对于与前述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从该内侧面的缘部延伸,且在相对于穿插前述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位于该缘部的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比在相对于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该第二凹部延伸的方向的与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相反侧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小,且在相对于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相互邻接的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彼此的面积相互大致相同。/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臼体,其中,具备第一臼部和第二臼部,
该第一臼部能够穿插驱动轴,且可以以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为中心旋转,且在表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一凹部及多个第一凸部,
该第二臼部形成了可配置该第一臼部的空间,且在与该空间相接并且在与前述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内侧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二凹部及多个第二凸部,且该第二凹部和该第二凸部在相对于与前述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从该内侧面的缘部延伸,且在相对于穿插前述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位于该缘部的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比在相对于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该第二凹部延伸的方向的与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相反侧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小,且在相对于穿插该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相互邻接的该第二凹部的一方的端部彼此的面积相互大致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臼体,其中,
在相对于穿插前述驱动轴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中的相互邻接的前述第二凹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彼此的面积相互不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臼体,其中,
将前述第二凹部的底部和与该第二凹部邻接的一方的前述第二凸部的顶部连结的面的相对于前述第二臼部的前述内侧面的角度,即凸部角度,也就是在该第二凹部的前述一方的端部中的邻接的第二凸部彼此的该凸部角度相互大致相同,且在该第二凹部的前述另一方的端部中的邻接的第二凸部彼此的该凸部角度相互不同,
对于另一方的端部的面积最大的前述第二凹部而言的前述凸部角度最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臼体,其中,
在前述第二臼部的前述内侧面上形成了多个第三凸部,且该第三凸部与前述第二凸部连接,
在前述第二凸部和前述第三凸部的连接部位设置了隆起的隆起部,
在相对于与前述第一臼部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前述第二臼部的截面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泽和彦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珀雷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