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及LED灯电路,包括了:太阳能供电电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进行供电;适配器电路,将输入电进行整流变压转换后进行供电;电源管理电路,当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适配器电路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当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电池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电池,为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控制电路,控制变压电路的开关;变压电路,对输入电压进行变压。通过电源管理电路实现了供电模式和充电模式的智能切换,避免了电池的发烫,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电路及LED灯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控制电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及LED灯电路。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由于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点,目前太阳能板也广泛的应用于各类用电设备的供电中,可以很好的减少设备的用电量。现有的技术中,用电设备一般只使用适配器供电,或者只使用太阳能板进行供电,同时使用锂电池等储能设备进行储能;部分用电设备则采用的是太阳能、适配器两种供电方式。然而,使用两种供电方式的设备往往需要手动进行供电方式的切换,无法进行自动切换。此外,在给电池进行充电时,太阳能板往往可以提供的充电电流较小,而适配器可以提供的充电电流则更大,更加适合快速的充电,现有的设备无法根据外接电源的不同而自动切换电池的充电电流,不够智能,长时间使用时,电池容易发热,严重影响设备电池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解决现有设备无法智能切换太阳能和适配器供电及充电模式的问题,是目前行业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设备无法智能切换太阳能和适配器供电及充电模式的问题,提供一种控制电路及LED灯电路。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控制电路,包括:太阳能供电电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进行供电;适配器电路,将输入电进行整流变压转换后进行供电;电源管理电路,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所述适配器电路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电池对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供电;所述电池,为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供电;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变压电路的开关;所述变压电路,对输入电压进行变压。优选地,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电路及供电切换电路;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所述适配器电路对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直接供电;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电池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优选地,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第八整流管、第二电阻及第十七电阻;所述第八整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适配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整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适配器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受控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优选地,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第四开关管、第十六电阻及第十一电阻;所述适配器电路的输出端通过一电阻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与输出端之间连接一电阻;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还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电流调节引脚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优选地,所述充电管理电路还包括第一整流管、第二整流管、第六电容及第七电容;所述太阳能供电电路通过所述第一整流管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连接;所述适配器电路通过所述第二整流管也与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连接;所述充电管理芯片的电压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六电容及所述第七电容都并联于所述电池的两端。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MCU芯片、按键开关、第一电阻;所述MCU芯片的电源引脚与所述电池的正极及所述适配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MCU芯片的开关引脚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一高电位电压连接。优选地,所述变压电路包括变压芯片,所述MCU芯片的控制端通过二极管与所述变压芯片的受控端连接,所述变压芯片的输入端与所述适配器电路及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芯片输出端与用电设备的正极连接,所述变压芯片的反馈端与用电设备的负极连接。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LED灯电路,包括LED模块及如上所述的控制电路,所述变压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LED模块的电源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所述LED模块的受控端连接。优选地,所述LED电路包括照明模块、紫外灯模块及爆闪警报灯模块;所述照明模块、所述紫外灯模块及所述爆闪警报灯模块的电源端都与所述变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照明模块、所述紫外灯模块及所述爆闪警报灯模块的受控端分别与所述控制电路的一控制引脚连接。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的三个控制端通过三个开关管分别控制所述照明模块、所述紫外灯模块及所述爆闪警报灯模块的LED灯开关。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源管理电路来实现了太阳能供电电路和适配器电路的智能切换。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实现快速充电,并且同时切换所述适配器电路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直接供电,无需使用电池的电能;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由于太阳能供电电路的输出功率较小,则切换太阳能供电电路的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电池对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供电。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智能切换太阳能和适配器供电及充电模式,避免了电池发烫的问题,有效的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了设备用电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LED灯电路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中电源管理电路一实施例的充电管理电路部分的电路图;图3为图1所示中电源管理电路一实施例的供电切换电路部分的电路图;图4为图1所示中控制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图;图5为图1所示中变压电路一实施例的电路图;图6为图1所示中LED模块一实施例的电路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太阳能供电电路;2、适配器电路;3、电源管理电路;4、电池;5控制电路;6、变压电路;7、LED模块;QA2、第二开关管;D8、第八整流管;R2、第二电阻;R17、第十七电阻;UM1、充电管理芯片;Q4、第四开关管;R16、第十六电阻;R11、第十一电阻;D1、第一整流管;D2、第二整流管;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U1、MCU芯片;SW2、按键开关;R1、第一电阻;U2、变压芯片。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描述的具体细节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本专利技术还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例来实现。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n太阳能供电电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进行供电;/n适配器电路,将输入电进行整流变压转换后进行供电;/n电源管理电路,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所述适配器电路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电池对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供电;/n所述电池,为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供电;/n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变压电路的开关;/n所述变压电路,对输入电压进行变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太阳能供电电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进行供电;
适配器电路,将输入电进行整流变压转换后进行供电;
电源管理电路,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所述适配器电路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且切换电池对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供电;
所述电池,为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供电;
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所述变压电路的开关;
所述变压电路,对输入电压进行变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电路及供电切换电路;
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小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当所述适配器电路开启时,切换所述适配器电路对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进行直接供电;当所述适配器电路未开启时,切换电池对控制电路及变压电路进行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第八整流管、第二电阻及第十七电阻;所述第八整流管的输入端与所述适配器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整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适配器电路的输出端还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电路及所述变压电路的电源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受控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充电管理芯片、第四开关管、第十六电阻及第十一电阻;所述适配器电路的输出端通过一电阻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四开关管的受控端与输出端之间连接一电阻;所述第四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纪勇,汤敏珍,朱江彬,白鹭明,陈子鹏,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朗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