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8976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其包括光源、色转换层以及二向分色层。光源提供第一光束。色转换层设置在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第一光束转换成第二光束。二向分色层设置在色转换层的入光面上,使得二向分色层比色转换层更早接收到来自光源的第一光束,其中二向分色层让第一光束穿透并将第二光束反射。本发明专利技术另提供一种包含上述光源模块的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具有提升出光效率的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光电模块以及光电装置,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显示装置中的光源模块有多种产品类型,其中一种是采用发光元件搭配色转换层来提供照明光束。由于色转换层所产生的光束是发散的,且部分光束在朝光源模块的外部传递的过程中可能因介面反射而回到光源模块的内部。由于光耗损随着光路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目前采用发光元件搭配色转换层来提供照明光束的显示装置存在光回收率低以及出光效率低等问题。“
技术介绍
”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
技术介绍
。在“
技术介绍
”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专利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专利技术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其有助于提升光回收率低以及出光效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其包括光源、色转换层以及二向分色层。光源提供第一光束。色转换层设置在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用于将第一光束转换成第二光束。二向分色层设置在色转换层的入光面上,使得二向分色层比色转换层更早接收到来自光源的第一光束,其中二向分色层让第一光束穿透并将第二光束反射。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上述的光源模块。光源模块重叠设置于显示面板。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利用二向分色层将朝光源模块的内部传递的第二光束(转换光束)反射,使更多的第二光束能够输出至光源模块的外部。因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光源模块有助于提升光回收率以及出光效率,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应用上述的光源模块,而可具有良好的显示品质。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A是图1中色转换层的仰视示意图。图2B是图1中二向分色层的仰视示意图。图3是二向分色层的另一实施例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可应用于图1的显示装置中的光学膜片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光源、色转换层以及二向分色层的仰视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2:显示装置10:显示面板12、22:光源模块120:光源1200:发光元件121:色转换层122、222:二向分色层1220:中心区域分色层1222、2222:周边区域分色层123:扩散片124:反射片125:增亮膜1250:第一增亮膜1252:第二增亮膜126:双重增亮膜220:导光板2222A:第一部分2222:第二部分2222C:第三部分B1、B1’、B2、B2A、B2A’、B2B、B2B’:光束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T:距离F:光学膜片I:照明光束IE、E1222、E2222:内缘OE、E122、E222:边缘R1:中心区域R2:周边区域S1:入光面S2:出光面SB:底面SS:侧面ST:顶面T1:三角柱状棱镜T2:三角柱状棱镜U:二向分色单元。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面板10以及光源模块12。显示面板10用于提供影像画面。举例来说,显示面板10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或其他非自发光的显示面板。光源模块12重叠设置于显示面板10并用于提供照明光束I。举例来说,光源模块12可设置在显示面板10的下方,以作为显示装置1的背光模块。光源模块12可以是直下式光源模块或侧入式光源模块。图1示意性绘示出直下式光源模块的一种实施态样,但直下式光源模块的实施态样不局限于此,且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也可以是侧入式光源模块。光源模块12包括光源120、色转换层121以及二向分色层122。光源120用于提供第一光束(光束B1)。举例来说,光源1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1200。发光元件120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但不局限于此。色转换层121设置在光束B1的传递路径上。在直下式光源模块中,色转换层121设置在光源120的上方,且色转换层121的入光面S1位于光源120与色转换层121的出光面S2之间。入光面S1为色转换层121接收来自光源120的光束B1的表面。换句话说,光束B1经由入光面S1进入色转换层121。出光面S2为与入光面S1相对的表面,且出光面S2位于入光面S1与显示面板10之间。色转换层121用于将光源120提供的光束B1转换成第二光束(光束B2)。具体地,传递至色转换层121的光束B1的一部分会被色转换层121转换成光束B2,而传递至色转换层121的光束B1的另一部分会穿过色转换层121,即光束B1’。照明光束I至少包括被色转换层121转换的光束B2与穿过色转换层121的光束B1’。举例来说,色转换层121可包括荧光粉、量子点或上述两种材料的组合。荧光粉以及量子点等材料用于吸收短波长的光束并放出长波长的光束,因此光束B2的波长比光束B1的波长还长。在一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200可为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色转换层121可包括黄色色转换材料。对应地,光束B1及光束B1’为蓝色光束,且光束B2可包括黄色光束。照明光束I为蓝色光束与黄色光束混合形成的白色光束。在另一实施例中,色转换层121可包括红色色转换材料及绿色色转换材料,且光束B2可包括红色光束及绿色光束。如此一来,照明光束I为红色光束、绿色光束及蓝色光束混合形成的白色光束。然而,发光元件1200以及色转换层的颜色种类(或光束B1以及光束B2的颜色)不以上述为限。二向分色层122设置在色转换层121的入光面S1上,使得二向分色层122比色转换层121更早接收到来自光源120的光束B1。此处,二向分色层122设置在色转换层121的入光面S1上,可以是二向分色层122直接设置在入光面S1上,也可以是二向分色层122间接设置在入光面S1上。举例来说,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色转换层以及二向分色层,其中,/n所述光源提供第一光束;/n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所述色转换层用于将所述第一光束转换成第二光束;/n所述二向分色层设置在所述色转换层的一入光面上,使得所述二向分色层比所述色转换层更早接收到来自所述光源的所述第一光束,其中所述二向分色层让所述第一光束穿透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反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色转换层以及二向分色层,其中,
所述光源提供第一光束;
所述色转换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光束的传递路径上,所述色转换层用于将所述第一光束转换成第二光束;
所述二向分色层设置在所述色转换层的一入光面上,使得所述二向分色层比所述色转换层更早接收到来自所述光源的所述第一光束,其中所述二向分色层让所述第一光束穿透并将所述第二光束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向分色层具有中心区域分色层以及位于所述中心区域分色层的外围的周边区域分色层,所述色转换层重叠于所述中心区域分色层以及所述周边区域分色层,且所述中心区域分色层以及所述周边区域分色层具有不同的穿透率或不同的反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分色层与所述周边区域分色层具有不同的覆盖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分色层对于所述第一光束具有第一穿透率,所述周边区域分色层对于所述第一光束具有第二穿透率,其中所述第一穿透率大于所述第二穿透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域分色层在不同位置处具有相同的穿透率以及相同的反射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具有中心区域以及位于所述中心区域的外围的周边区域,所述二向分色层具有与所述周边区域重叠的周边区域分色层。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育崧陈映翔徐俊祺
申请(专利权)人: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