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8810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5: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包括一能源管网和若干用能建筑,能源管网为封闭循环管路,且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站和截止阀,各用能建筑通过管路I分别并联在能源管网上;还包括一清洁能源总站和若干清洁能源分站,清洁能源总站通过管路II并联在其中一个管路I上,且管路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该管路I在并联管路II的前后分别安装有截止阀;各清洁能源分站通过管路III分别与能源管网和相邻的用能建筑并联,管路I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多能互补,还能充分发挥需求侧可调控资源与储能设备的综合调节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供冷供热
,具体涉及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促进了人类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是当今能源利用面对的问题。供冷、供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煤改电’、‘煤改气’等多样化的清洁供能方式也得到日益推广应用,受成本影响及环境条件的限制,大多采用多能互补的集中供能能源站进行优势互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由于建筑冷热负荷为总负荷的60%及以下工况的运行时间占总供冷供热季时间的80%以上,由此可知,能源站在大部分时间处在部分负荷工况下运行。现有清洁能源供冷供热系统一般采用在各小区内就地设置能源站,各个清洁能源站都独立运行,整个区域存在系统效率低下,能源站设备及供热管网使用率低、系统能耗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是集中式供能系统的有力补充,既包含多种能源输入,又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用能需求。不仅能够实现多能互补,还能充分发挥需求侧可调控资源与储能设备的综合调节潜力。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包括一能源管网和若干用能建筑,能源管网为封闭循环管路,且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站和截止阀,各用能建筑通过管路I分别并联在能源管网上;还包括一清洁能源总站和若干清洁能源分站,清洁能源总站通过管路II并联在其中一个管路I上,且管路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该管路I在并联管路II的前后分别安装有截止阀;各清洁能源分站通过管路III分别与能源管网和相邻的用能建筑并联,管路I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本方案通过在一定区域内建设集中供冷供热管网,为各个独立的清洁能源站提供并网接口进行联网运行,形成一张能源微网,对整个区域进行统一协调,形成“区域统筹,一网覆盖,诸多能源,供需协调,平衡发展”的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系统发展新格局。它作为一种能源技术革命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适用于同时有冷热需求的园区及商务建筑群区域等。进一步的,还包括可控制系统内循环泵站、各截止阀、各内循环水泵启闭的自动控制装置,自动控制装置电连接有检测器,检测器可监控各用能建筑内用户侧供、回水温度及室外气象温度并将信号传递给自动控制装置。通过设置自动控制装置可根据检测器检测信息自动根据系统内负荷量进行调整,保证整个系统处于效率最高的状态下运行,且提高了清洁能源站内设备及能源微网管道的使用率,同时区域内的清洁能源站可以相互补充和备用,保证了整个区域用能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稳定性。进一步的,清洁能源站为空气源热泵、水地源热泵、磁悬浮冷水机组、电锅炉、蓄冷蓄热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作为优选,循环泵站内的水泵为大流量小扬程水泵。采用大流量小扬程水泵,可用来克服能源微网的管路阻力。进一步的,能源管网上预留有接口。预留接口,待余热热源接入后,为末端用户提供热源。进一步的,管路I供回水管路之间安装有压差平衡装置。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区域内各末端用户负荷统一计算,设计清洁能源总站承担用户总负荷的60%作为基础负荷,并在用户侧安装清洁能源分站分担用户40%的冷热负荷作为调峰负荷;第二步,通过自动控制装置监控用户侧的供、回水温度及室外气象温度控制系统内各机组的启闭,当建筑实际负荷量为设计负荷量的60%以下时,只启动清洁能源总站,满足系统末端的基本负荷要求;当建筑实际负荷量为设计负荷量的60%以上时,同时启动清洁能源分站为系统末端供能。进一步的,在供冷供热季初期,区域总负荷较小,可以根据清洁能源站的配置不同,通过只调节某一个或多个清洁能源分站内设备的开机负荷率来满足整个区域的冷热需求,实现按需供给。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整体效率高。区别于现有能源站考虑自身局部利益最大化,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考虑了大能源系统的整体优化,各清洁能源站可相互协调运行,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调节区域内各能源站设备的运行策略,保证设备都在最高效率上运行,使系统整体效率最高。(2)系统匹配度高。水力平衡技术及管网智能输配管控技术,基于对区域内末端负荷的计量测控,分析及制定最合适的开机调控方案,实现能源的精确供给及供需匹配。该技术不仅可以解决能源微网冷热不均、管网水压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室外温度变化调节内循环泵与外循环泵的运行功率,保证最优水力工况,在满足末端用户冷热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能耗,提高运营效益,同时也提高了清洁能源站内设备及能源微网管网的使用率。(3)整装集成。各清洁能源站可以采用整装式设计理念,通过BIM软件进行整装设计,并在工厂内预制生产。现场只需预留供回水接口,占地面积小,安装便捷,即插即用。(4)适用范围广。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适合有能源供冷供热双重需求的区域或者单体建筑群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大城市规划新区,新规划的中小城镇;2、工业园区、高新区、技术开发区3、大中型公建项目:机场、铁路站、交通枢纽等4、综合商业区或商务区5、单体建筑群如医院、酒店、学校、写字楼、机关等。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能源管网,2、用能建筑,3、循环泵站,4、截止阀,5、管路I,6、管路II,7、内循环水泵,8、管路III,9、清洁能源总站,10、清洁能源分站,11、压差平衡装置,12、接口。具体实施方式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包括一能源管网1和若干用能建筑2,能源管网1为封闭循环管路,且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站3和截止阀4,循环泵站3保证能源管网1的循环。能源管网1上预留有接口12,待余热热源接入后,为末端用户提供热源。循环泵站3内的水泵为大流量小扬程水泵。各用能建筑2通过管路I5分别并联在能源管网1上,管路I5之间安装有压差平衡装置11。还包括一清洁能源总站9和若干清洁能源分站10,其中:清洁能源总站9通过管路II6并联在其中一个管路I5上,且管路II6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7和截止阀4,该管路I5在并联管路II6的前后分别安装有截止阀4。通过内循环水泵7输送介质,为用能建筑供冷供热。各清洁能源分站10通过管路III8分别与能源管网1和相邻的用能建筑2并联,管路III8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7和截止阀4。清洁能源总站9和清洁能源分站10既可以单独服务与之并联的单栋建筑,也可以通过联网的方式接入能源管网1,共同向多栋建筑供冷供热,通过这些清洁能源站的分期投入和转换,可以使整个区域的供冷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还包括可控制系统内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能源管网和若干用能建筑,/n能源管网为封闭循环管路,且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站和截止阀,/n各用能建筑通过管路I分别并联在能源管网上;/n还包括一清洁能源总站和若干清洁能源分站,/n清洁能源总站通过管路II并联在其中一个管路I上,且管路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该管路I在并联管路II的前后分别安装有截止阀;/n各清洁能源分站通过管路III分别与能源管网和相邻的用能建筑并联,管路I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能源管网和若干用能建筑,
能源管网为封闭循环管路,且管路上安装有循环泵站和截止阀,
各用能建筑通过管路I分别并联在能源管网上;
还包括一清洁能源总站和若干清洁能源分站,
清洁能源总站通过管路II并联在其中一个管路I上,且管路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该管路I在并联管路II的前后分别安装有截止阀;
各清洁能源分站通过管路III分别与能源管网和相邻的用能建筑并联,管路III上安装有内循环水泵和截止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控制系统内循环泵站、各截止阀、各内循环水泵启闭的自动控制装置,自动控制装置电连接有检测器,检测器可监控各用能建筑内用户侧供、回水温度及室外气象温度并将信号传递给自动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清洁能源站为空气源热泵、水地源热泵、磁悬浮冷水机组、电锅炉、蓄冷蓄热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源互联智慧供冷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循环泵站内的水泵为大流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丰伟牛慧李建东冯媛媛杨善余马剑云杜一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金孚瑞热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