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996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包括帽盖、圆柱形的塞体和圆柱形的阀芯,所述帽盖通过滤芯配合扣设在塞体的顶部,塞体的外圆柱面上部开设有上通气口,帽盖下部对应的塞体外圆柱面上开设有下通气口,上通气口和下通气口之间通过塞体气道贯通;阀芯配合安装在赛体内,同时阀芯上开设有阀芯进气道和阀芯出气道,在箱体内压力大时,阀芯出气道打开,当箱体内压力较小时,阀芯进气道打开,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气塞实现双向通气,避免油液直接漏出,也能避免箱体内部压力过高和过低的情况,能有效避免密封件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
本技术属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
技术介绍
一般变速箱和驱动桥内部需要加入油液,为了封住油液,常使用密封圈或油封,当变速箱或驱动桥工作时,内部温度升高,会导致箱体内部压力上升,如果没有透气塞或透气帽的话,容易从密封件处发生漏油情况,所以一般均会加上透气塞。现在的透气塞主要有直通式或单向压力式透气塞,直通式透气塞直接使箱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直接相连,透气充分,但是透气塞周围容易产生油气聚集甚至泛油现象,外界的杂质容易进入箱体污染油液;单向压力式透气塞,该种透气塞设有压力阀,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箱体内的气体可以透过透气塞出去,但是当箱体内部冷却时,箱体内部会出现负压,负压的存在,易从密封件处进入空气及外界污染物,损坏密封件,造成漏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变速箱或驱动桥的透气问题,本技术提供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包括帽盖1、圆柱形的塞体3和圆柱形的阀芯4,所述帽盖1通过滤芯2配合扣设在塞体3的顶部,塞体3的外圆柱面上部开设有上通气口31,帽盖1下部对应的塞体3外圆柱面上开设有下通气口33,上通气口31和下通气口33之间通过塞体气道32贯通;所述塞体3的中心轴向上开设有阶梯孔,分别为上部的第一塞孔、中部的第二塞孔和下部的第三塞孔,且第一塞孔和第三塞孔的孔径均大于第二塞孔的孔径;所述第三塞孔的下端对应的塞体3底部均匀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换气孔34,且每个换气孔34和第三塞孔贯通;所述阀芯4的外圆柱面和第二塞孔的孔壁小间隙配合安装,且外圆柱面的中部开设第一环槽,第一环槽上配合设有第一O形圈6;所述阀芯4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同轴布设有圆柱形的第一凸台和圆柱形的第二凸台,且第一凸台上配合套设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的上端和帽盖1接触,第二凸台上配合套设第二弹簧8,第二弹簧8的下端和第三塞孔底部对应的塞体3接触;所述阀芯4上分别开设有阀芯进气道42和阀芯出气道41,阀芯进气道42的进口开设在阀芯4的顶端,阀芯进气道42的出口开设在阀芯4的下部,阀芯出气道41的进口开设在阀芯4的底端,阀芯出气道41的出口开设在阀芯4的上部;上述换气塞的塞体3下端和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螺纹固定连接,当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内压力过大时,箱体9内气体依次经阀芯出气道41、滤芯2和塞体气道32排出,当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内压力较低时,气体从外界依次经塞体气道32、滤芯2和阀芯进气道42进入箱体9内。进一步,所述塞体气道32为沿塞体3外圆柱面开设的螺旋形通气道,螺旋形通气道的上端对应上通气口31,螺旋形通气道的下端对应下通气口33。进一步,所述阀芯4的上端部43为撇口平底的碗状;所述阀芯进气道42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一轴向孔421和第一径向孔422,且第一轴向孔421的上端孔口开设于碗底部,第一径向孔422开设于阀芯4的下部;所述阀芯出气道41包括相互贯通的第二轴向孔411和第二径向孔412,且第二轴向孔411的下端孔口开设于阀芯4的底端,第二径向孔412开设于阀芯4的上部。进一步,所述塞体3的顶部同轴开设有滤芯塞孔,且滤芯塞孔和第一塞孔贯通,滤芯塞孔内配合安装所述的滤芯2,所述滤芯2的上端伸出塞体3的上端,使得塞体3上端和帽盖1之间形成间隙,进而使得气体可在上通气口31和滤芯2之间流通。进一步,所述塞体3的外圆柱面的中部设有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下方对应的塞体3外圆柱面上开设第二环槽,第二环槽上配合设有第二O形圈7,第二O形圈7下方对应的塞体3外圆柱面上开设有外螺纹。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换气塞可实现双向通气,阀芯上开设阀芯出气道和阀芯进气道,当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内部的压力大时,阀芯向上运动,阀芯出气道打开、阀芯进气道关闭,箱体内的气体依次经过阀芯出气道、滤芯和塞体气道排出;当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内部的压力小时,阀芯向下运动,阀芯出气道关闭、阀芯进气道打开,外界的气体依次经过塞体气道、滤芯和阀芯进气进入到箱体内;实现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内部和外界环境换气通畅,避免箱体内部压力过高和过低的情况,能有效避免密封件损坏。2、本技术换气塞为常闭式压力换气塞,即正常情况下换气塞的阀芯出气道和阀芯进气道均关闭,可防止飞溅油液直接从透气孔漏出,同时箱体内油液在工作时,部分油液会产生的油气泡,在压力的作用下泡破裂,可避免油液被直接甩出。3、本技术的换气塞螺纹固定连接在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上,当箱体内的压力大时,在压力作用下箱体的气体通过阀芯出气道出箱体,同时气体中的油液在滤芯的作用下在塞体内沉降聚集,在塞体内聚集的油液会从阀芯的上端部流入阀芯进气通道,当箱体内部压力较低时,阀芯进气道打开,聚集的油液通过阀芯进气道回流,外部的气体也通过下通气口进入塞体气道,依次经过上通气口、滤芯、阀芯进气道、换气孔进入箱体内;同时塞体气道为螺旋式通气道,增加进气行程,能过滤掉大部分外界杂质,同时设置有滤芯,使进入箱体内的空气洁净,且滤芯寿命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换气塞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换气塞的阀芯结构示意图。图3为为本技术换气塞的塞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换气塞排气时的使用状态图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换气塞进气时的使用状态图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换气塞和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的安装图。其中:1帽盖、11铆点、2滤芯、3塞体、31上通气口、32塞体气道、33下通气口、34换气孔、4阀芯、41阀芯出气道、411第二轴向孔、412第二径向孔、42阀芯进气道、421第一轴向孔、422第一径向孔、43上端部、5第一弹簧、6第一O形圈、7第二O形圈、8第二弹簧、9箱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见图1,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包括帽盖1、圆柱形的塞体3和圆柱形的阀芯4,所述帽盖1通过滤芯2配合扣设在塞体3的顶部,帽盖1的下端通过热熔铆点焊接的方式和对应的塞体3外圆柱面连接,因此在帽盖1的下端和对应的塞体3之间均匀分布着若干个铆点11,使得制造安装方便,赛体3内的压力稳定。同时滤芯2也使进入塞体3内的空气洁净,且滤芯2寿命长。塞体3的外圆柱面上部开设有上通气口31,帽盖1下部对应的塞体3外圆柱面上开设有下通气口33,上通气口31和下通气口33之间通过塞体气道32贯通。所述塞体气道32为沿塞体3外圆柱面开设的螺旋形通气道,螺旋形通气道的上端对应上通气口31,螺旋形通气道的下端对应下通气口33,螺旋式通气道可增加进气行程,能过滤掉大部分外界杂质。见图3,所述塞体3的中心轴向上开设有阶梯孔,分别为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其特征在于:包括帽盖(1)、圆柱形的塞体(3)和圆柱形的阀芯(4),所述帽盖(1)通过滤芯(2)配合扣设在塞体(3)的顶部,塞体(3)的外圆柱面上部开设有上通气口(31),帽盖(1)下部对应的塞体(3)外圆柱面上开设有下通气口(33),上通气口(31)和下通气口(33)之间通过塞体气道(32)贯通;/n所述塞体(3)的中心轴向上开设有阶梯孔,分别为上部的第一塞孔、中部的第二塞孔和下部的第三塞孔,且第一塞孔和第三塞孔的孔径均大于第二塞孔的孔径;/n所述第三塞孔的下端对应的塞体(3)底部均匀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换气孔(34),且每个换气孔(34)和第三塞孔贯通;/n所述阀芯(4)的外圆柱面和第二塞孔的孔壁小间隙配合安装,且外圆柱面的中部开设第一环槽,第一环槽上配合设有第一O形圈(6);/n所述阀芯(4)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同轴布设有圆柱形的第一凸台和圆柱形的第二凸台,且第一凸台上配合套设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的上端和帽盖(1)接触,第二凸台上配合套设第二弹簧(8),第二弹簧(8)的下端和第三塞孔底部对应的塞体(3)接触;/n所述阀芯(4)上分别开设有阀芯进气道(42)和阀芯出气道(41),阀芯进气道(42)的进口开设在阀芯(4)的顶端,阀芯进气道(42)的出口开设在阀芯(4)的下部,阀芯出气道(41)的进口开设在阀芯(4)的底端,阀芯出气道(41)的出口开设在阀芯(4)的上部;/n上述换气塞的塞体(3)下端和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螺纹固定连接,当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内压力过大时,箱体(9)内气体依次经阀芯出气道(41)、滤芯(2)和塞体气道(32)排出,当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内压力较低时,气体从外界依次经塞体气道(32)、滤芯(2)和阀芯进气道(42)进入箱体(9)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变速箱或驱动桥的换气塞,其特征在于:包括帽盖(1)、圆柱形的塞体(3)和圆柱形的阀芯(4),所述帽盖(1)通过滤芯(2)配合扣设在塞体(3)的顶部,塞体(3)的外圆柱面上部开设有上通气口(31),帽盖(1)下部对应的塞体(3)外圆柱面上开设有下通气口(33),上通气口(31)和下通气口(33)之间通过塞体气道(32)贯通;
所述塞体(3)的中心轴向上开设有阶梯孔,分别为上部的第一塞孔、中部的第二塞孔和下部的第三塞孔,且第一塞孔和第三塞孔的孔径均大于第二塞孔的孔径;
所述第三塞孔的下端对应的塞体(3)底部均匀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换气孔(34),且每个换气孔(34)和第三塞孔贯通;
所述阀芯(4)的外圆柱面和第二塞孔的孔壁小间隙配合安装,且外圆柱面的中部开设第一环槽,第一环槽上配合设有第一O形圈(6);
所述阀芯(4)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同轴布设有圆柱形的第一凸台和圆柱形的第二凸台,且第一凸台上配合套设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的上端和帽盖(1)接触,第二凸台上配合套设第二弹簧(8),第二弹簧(8)的下端和第三塞孔底部对应的塞体(3)接触;
所述阀芯(4)上分别开设有阀芯进气道(42)和阀芯出气道(41),阀芯进气道(42)的进口开设在阀芯(4)的顶端,阀芯进气道(42)的出口开设在阀芯(4)的下部,阀芯出气道(41)的进口开设在阀芯(4)的底端,阀芯出气道(41)的出口开设在阀芯(4)的上部;
上述换气塞的塞体(3)下端和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螺纹固定连接,当变速箱或驱动桥的箱体(9)内压力过大时,箱体(9)内气体依次经阀芯出气道(41)、滤芯(2)和塞体气道(32)排出,当变速箱或驱动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静常方坡刘海林袁正黄飞王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