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5955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主要包括第一调整机构、第二调整机构及第三调整机构,其中第一调整机构用以承载一定子外壳,第二调整机构及第三调整机构则分别承载一定子的内侧及外侧。此外可依据定子外壳及定子的尺寸,调整第一调整机构、第二调整机构及第三调整机构上的承载部的间距,使得承载机台可用以承载多种尺寸的电动机工件。当需要快速生产而增加更多工序以致承载机台的数量增加时,亦不需要更换承载机台上的承载件,可提高组装电动机工件的效率及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适用于一压缩机的电动机工件,可用以夹持多种尺寸的电动机工件,而不需要更换承载机台各个构件,并可提高组装电动机工件的效率及便利性。
技术介绍
电动机(Electricmotor)又称马达或电动马达,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并可再使用机械能产生动能来驱动其他装置的电气设备。以空调压缩机为例,主要包括电动机及压缩机,其中电动机包括定子及转子,而压缩机则包括气缸、上下气缸盖、刮片及滚套等构件。定子包括压缩机线圈及定子槽,而转子则连接压缩机的滚套。在使用时主要对定子的压缩机线圈供电,以驱动转子带动连接的滚套转动,并达到加压流体的目的。由于空调压缩机的电动机工件重量较大,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通过承载机台承载及输送电动机的各个工件,并进组电动机的各个工件。具体而言,电动机的工件大多为圆柱形,电动机的工件尺寸会因为规格而有所不同,在组装电动机的过程中,便需要依据工件的尺寸更换承载机台上的承载装置,使得承载机台能稳定的承载电动机的工件。因此电动机的制造商需要准备各种不同尺寸的承载装置,并依据电动机的工件更换承载机台的承载装置。如此一来不仅会增加管理及收纳为数众多的承载装置的困难,亦不利于提高电动机的制作及组装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主要用以承载一电动机工件,特别是用以承载电动机工件中的定子、壳体及/转子。承载机台包括复数个调整机构,并可依据电动机工件的尺寸调整各个调整机构,使得调整机构可用以承载多种尺寸的电动机工件。在组装及制造电动机工件时不需要依据电动机工件的尺寸更换承载机台的构件,可提高电动机工件的组装效率及便利性。本技术提出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包括一第一调整机构、一第二调整机构及一第三调整机构,其中第一调整机构用以承载一定子外壳,第二调整机构及第三调整机构则分别承载一定子的内侧及外侧。第一调整机构可依据定子外壳的面积或半径调整各个第一承载部的间距,使得第一调整机构的第一承载部可由下方承载多种尺寸的定子外壳。第二调整机构及第三调整机构可依据定子的内侧及外侧的面积或半径调整各个第二承载部及第三承载部的间距,使得第二调整机构的第二承载部可承载多种尺寸的定子的内侧,而第三调整机构的第三承载部则可承载多种尺寸的定子的外侧。本技术提出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包括第一调整机构、一第二调整机构、一第三调整机构及一驱动装置,其中驱动装置包括至少伺服马达及至少一气缸。气缸用以带动伺服马达靠近第一调整机构、一第二调整机构及一第三调整机构,使得伺服马达连接并驱动第一调整机构、一第二调整机构及/或一第三调整机构,并根据定子及定子外壳的尺寸调整第一调整机构、一第二调整机构及/或一第三调整机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包括:一底板;至少一第一调整机构,包括:一主动齿轮,设置于底板上;一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一第一固定座,固定于底板上,其中第一固定座连接从动齿轮;复数个第一承载部,连接或接触从动齿轮,其中主动齿轮转动时会带动从动齿轮相对于第一固定座转动,以改变从动齿轮及第一承载部相对于底板的高度;至少一第二调整机构,包括:一第二固定座,固定于底板上;一转动套座,连接第二固定座;一转轴,连接转动套座,其中转轴带动转动套座相对于第二固定座转动,以改变转动套座伸出第二固定座的长度;复数个第二承载部,连接或接触转动套座,其中转动套座伸出第二固定座的长度增加时会推动复数个第二承载部,以改变各个第二承载部之间的间距;及至少一第三调整机构,包括:一主动斜齿轮;复数个从动斜齿轮,啮合主动斜齿轮;复数个杆体,分别连接从动斜齿轮;复数个第三承载部,分别位于各个杆体上,其中主动斜齿轮带动从动斜齿轮及杆体转动,使得第三承载部沿着杆体位移,以改变各个第三承载部之间的间距。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从动齿轮及第一固定座为一空心圆柱体,从动齿轮套设在第一固定座上,且从动齿轮通过一内螺纹啮合第一固定座的一外螺纹。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第二调整机构及第三调整机构位于第一固定座的一中空部内。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第二固定座为一空心圆柱体,并套设在转动套座上,且第二固定座通过一内螺纹啮合转动套座的一外螺纹。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第三承载部包括一穿孔,而杆体穿过第三承载部的穿孔,且穿孔通过一内螺纹啮合杆体的一外螺纹。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各个第二承载部通过至少一伸缩架连接各个第一承载部,转动套座伸长时会推动各个第二承载部沿着伸缩架相对于第一承载部位移。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转动套座的一端设置一斜面,而第二承载部的一端则设置对应的一斜面,第二承载部的斜面接触转动套座的斜面。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包括复数个伺服马达,连接及驱动主动齿轮、转轴或主动斜齿轮转动。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包括至少一气缸连接并驱动伺服马达相对于底板位移,使得伺服马达接合主动齿轮、转轮或主动斜齿轮。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第一承载部用以承载一定子外壳,而第二承载部及第三承载部则分别用以承载一定子的一内侧及一外侧。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中:第三承载部位于第一承载部及第二承载部之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得承载机台可用以承载多种尺寸的电动机工件。当需要快速生产而增加更多工序以致承载机台的数量增加时,亦不需要更换承载机台上的承载件,可提高组装电动机工件的效率及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一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一实施例的承载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一实施例的第一调整机构的剖面结构图。图5为本技术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一实施例的第一调整机构的剖面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一实施例的第二调整机构的剖面结构图。图7为本技术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一实施例的第三调整机构的剖面结构图。附图标记说明:10-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100-承载装置;11-底板;121-定子;123-定子外壳;13-第一调整机构;131-主动齿轮;133-从动齿轮;135-第一固定座;137-第一承载部;1371-承载面;15-第二调整机构;151-转轴153-转动套座;155-第二固定座;157-第二承载部;159-伸缩架;17-第三调整机构;171-主动斜齿轮;1771-承载面;1773-凸出部;173-从动斜齿轮;175-杆体;177-第三承载部;1771-穿孔;179-滑轨;19-驱动装置;191-伺服马达;193-气缸。具体实施方式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底板;/n至少一第一调整机构,包括:/n一主动齿轮,设置于该底板上;/n一从动齿轮,啮合该主动齿轮;/n一第一固定座,固定于该底板上,其中该第一固定座连接该从动齿轮;/n多个第一承载部,连接或接触该从动齿轮,其中该主动齿轮转动时会带动该从动齿轮相对于该第一固定座转动,以改变该从动齿轮及该第一承载部相对于该底板的高度;/n至少一第二调整机构,包括:/n一第二固定座,固定于该底板上;/n一转动套座,连接该第二固定座;/n一转轴,连接该转动套座,其中该转轴带动该转动套座相对于该第二固定座转动,以改变该转动套座伸出该第二固定座的长度;/n多个第二承载部,连接或接触该转动套座,其中该转动套座伸出该第二固定座的长度增加时会推动该多个第二承载部,以改变各个该第二承载部之间的间距;及/n至少一第三调整机构,包括:/n一主动斜齿轮;/n多个从动斜齿轮,啮合该主动斜齿轮;/n多个杆体,分别连接该从动斜齿轮;/n多个第三承载部,分别位于各个该杆体上,其中该主动斜齿轮带动该从动斜齿轮及该杆体转动,使得该第三承载部沿着该杆体位移,以改变各个该第三承载部之间的间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板;
至少一第一调整机构,包括:
一主动齿轮,设置于该底板上;
一从动齿轮,啮合该主动齿轮;
一第一固定座,固定于该底板上,其中该第一固定座连接该从动齿轮;
多个第一承载部,连接或接触该从动齿轮,其中该主动齿轮转动时会带动该从动齿轮相对于该第一固定座转动,以改变该从动齿轮及该第一承载部相对于该底板的高度;
至少一第二调整机构,包括:
一第二固定座,固定于该底板上;
一转动套座,连接该第二固定座;
一转轴,连接该转动套座,其中该转轴带动该转动套座相对于该第二固定座转动,以改变该转动套座伸出该第二固定座的长度;
多个第二承载部,连接或接触该转动套座,其中该转动套座伸出该第二固定座的长度增加时会推动该多个第二承载部,以改变各个该第二承载部之间的间距;及
至少一第三调整机构,包括:
一主动斜齿轮;
多个从动斜齿轮,啮合该主动斜齿轮;
多个杆体,分别连接该从动斜齿轮;
多个第三承载部,分别位于各个该杆体上,其中该主动斜齿轮带动该从动斜齿轮及该杆体转动,使得该第三承载部沿着该杆体位移,以改变各个该第三承载部之间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从动齿轮及该第一固定座为一空心圆柱体,该从动齿轮套设在该第一固定座上,且该从动齿轮通过一内螺纹啮合该第一固定座的一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工件的承载机台,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调整机构及该第三调整机构位于该第一固定座的一中空部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育仲
申请(专利权)人:五联精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