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脂矮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559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树脂矮床,包括透明方筒、第一筛板、第二筛板、端盖、底盒和方形透明树脂仓,第一筛板和第二筛板分别密封固定在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端盖密封固定在第一筛板的上侧,底盒的上端开口处密封固定在第二筛板的下侧;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还均套设固定有一个法兰圈;方形透明树脂仓设于透明方筒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等效等容量,从而保证了物料在树脂柱中的流动时间以确保物料与树脂充分接触;同时,每个蜂巢型流道的深度为1m~1.5m,进而大幅减小了整体体积以节省较多空间,且有效避免底部树脂和底层沙板破损,同时防止流体因壁效应而形成不规则惯性流道以避免造成偏流和紊流现象,从而稳定了吸附率以提高交换效率,此外,树脂的装填和更换也较为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树脂矮床
本技术涉及一种树脂矮床。
技术介绍
应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的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继离子交换树脂后的分离新技术之一,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不溶于酸、碱及各种有机溶剂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广泛运用于物料的提取、纯化、浓缩等方面;目前,利用树脂吸附原理对物料中的阴阳离子或分子团进行交换吸附分离的主要设备是树脂柱,树脂柱的高径比对大孔树脂吸附率的影响最为明显。现有树脂柱的均采用单个圆柱形的管道(容积1立方米)以供物料通过,为了延长物料在树脂柱中的流动时间以保证物料与树脂充分接触,大都将管道的高径比设置在10~15,为了达到此高径比,就导致管道的长度较长(一般都在5米以上),进而造成整体体积较大,占用了较多空间,且底部树脂受压易破碎流失,底层沙板易断裂,同时还会使流体因壁效应而形成不规则惯性流道,造成偏流和紊流现象,吸附率波动较大,交换效率较低,也给装填、更换树脂增加了难度,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既保证了物料在树脂柱中的流动时间以确保物料与树脂充分接触,又大幅减小了整体体积以节省较多空间,并稳定了吸附率以提高交换效率,树脂的装填和更换也较为方便的树脂矮床。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树脂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方筒、第一筛板、第二筛板、端盖、底盒和方形透明树脂仓,所述第一筛板和第二筛板分别密封固定在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所述端盖密封固定在第一筛板的上侧,所述端盖的上方内壁与第一筛板的上侧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底盒设于第二筛板的下方,所述底盒的上端开口处密封固定在第二筛板的下侧;所述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还均套设固定有一个法兰圈,上方的一个所述法兰圈的上端固定在第一筛板的下侧,下方的一个所述法兰圈的下端固定在第二筛板的上侧;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设于透明方筒内,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容积为1立方米,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上端与第一筛板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平流层,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下端与第二筛板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树脂垫层;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四周外壁分别固定在透明方筒的四周内壁上,方形透明树脂仓中形成有多个蜂巢型流道;所述蜂巢型流道的高径比为10~15,所述蜂巢型流道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所述蜂巢型流道的深度为1~1.5m。优选地,所述平流层的高度为350~450mm,所述树脂垫层的高度为40~60mm。优选地,所述底盒的底部还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底盒的一侧还连接有排气管。优选地,所述透明方筒的上端一侧还连接有出液管,所述透明方筒的下端外侧还连接有两个互为中心对称分布的排料管。优选地,所述透明方筒的外部还套设有多个卡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借助方形透明树脂仓中的多个蜂巢型流道将料液均匀分成多股支流,并且多个蜂巢型流道的容积之和为1立方米,每个蜂巢型流道的高径比均相等并均为10~15,实现了等效等容量,从而保证了物料在树脂柱中的流动时间以确保物料与树脂充分接触;同时,每个蜂巢型流道的深度为1~1.5m,进而大幅减小了整体体积以节省较多空间,且有效避免底部树脂和底层沙板破损,同时防止流体因壁效应而形成不规则惯性流道以避免造成偏流和紊流现象,从而稳定了吸附率以提高交换效率,此外,树脂的装填和更换也较为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侧分解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仰侧分解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为了保持本技术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技术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树脂矮床,包括透明方筒1、第一筛板13、第二筛板4、端盖3、底盒10和方形透明树脂仓2,第一筛板13和第二筛板4分别密封固定在透明方筒1的上下两端开口处,端盖3密封固定在第一筛板13的上侧,端盖3的上方内壁与第一筛板13的上侧间隔一定距离,底盒10设于第二筛板4的下方,底盒10的上端开口处密封固定在第二筛板4的下侧;透明方筒1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还均套设固定有一个法兰圈9,上方的一个法兰圈9的上端固定在第一筛板13的下侧,下方的一个法兰圈9的下端固定在第二筛板4的上侧,方形透明树脂仓2设于透明方筒1内,方形透明树脂仓2的上端与第一筛板13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平流层14,方形透明树脂仓2的下端与第二筛板4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树脂垫层15;方形透明树脂仓2的四周外壁分别固定在透明方筒1的四周内壁上,方形透明树脂仓2中形成有多个蜂巢型流道21;蜂巢型流道21的高径比为10~15,方形透明树脂仓2的容积为1立方米,蜂巢型流道2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蜂巢型流道21的深度为1~1.5m。平流层14的高度为400mm,树脂垫层15的高度为50mm。底盒10的底部还连接有出料管11;底盒10的一侧还连接有排气管5。透明方筒1的上端一侧还连接有出液管12,透明方筒1的下端外侧还连接有两个互为中心对称分布的排料管8;透明方筒1的外部还套设有多个卡箍7以增加透明方筒1的强度。使用时,料液经由设在端盖3上的布水器6进入端盖3和第一筛板13之间,再下落到第一筛板13上,料液经过第一筛板13的过滤后进入到平流层14中,进而被多个蜂巢型流道21分成多个支流并分别进入到多个蜂巢型流道21中,从而与事先充满在每个蜂巢型流道21中的大孔吸附树脂充分接触以吸附分离物,经分离后的料液从多个蜂巢型流道21的下端流出后进入树脂垫层15,再流经第二筛板4的过滤后进入到底盒10中,被分离物则会被第二筛板4阻挡,底盒10中的料液最后经由出料管11向外排出,从而完成了吸附分离,底盒10中的气体经由排气管5向外排出以平衡内外压力。清洗时,将树脂反洗液经由出料管11进入到底盒10中,进而再压力作用下向上流经第二筛板4、每个蜂巢型流道21和第一筛板13后进入透明方筒1的内部上方,最后经由出液管12向外流出以完成反洗,从而实现多批次循环使用;解析的路径与反洗的路径相同。更换树脂时,将水经由进料主管6、第一支管14和两个第二支管15通入到透明方筒1中,待树脂与水充分混合后经由两个排料管8向外排出。本技术借助方形透明树脂仓2中的多个蜂巢型流道21将料液均匀分成多股支流,并且多个蜂巢型流道21的容积之和为1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树脂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方筒、第一筛板、第二筛板、端盖、底盒和方形透明树脂仓,所述第一筛板和第二筛板分别密封固定在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所述端盖密封固定在第一筛板的上侧,所述端盖的上方内壁与第一筛板的上侧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底盒设于第二筛板的下方,所述底盒的上端开口处密封固定在第二筛板的下侧;所述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还均套设固定有一个法兰圈,上方的一个所述法兰圈的上端固定在第一筛板的下侧,下方的一个所述法兰圈的下端固定在第二筛板的上侧;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设于透明方筒内,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容积为1立方米,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上端与第一筛板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平流层,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下端与第二筛板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树脂垫层;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四周外壁分别固定在透明方筒的四周内壁上,方形透明树脂仓中形成有多个蜂巢型流道;所述蜂巢型流道的高径比为10~15,所述蜂巢型流道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所述蜂巢型流道的深度为1~1.5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树脂矮床,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方筒、第一筛板、第二筛板、端盖、底盒和方形透明树脂仓,所述第一筛板和第二筛板分别密封固定在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所述端盖密封固定在第一筛板的上侧,所述端盖的上方内壁与第一筛板的上侧间隔一定距离,所述底盒设于第二筛板的下方,所述底盒的上端开口处密封固定在第二筛板的下侧;所述透明方筒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还均套设固定有一个法兰圈,上方的一个所述法兰圈的上端固定在第一筛板的下侧,下方的一个所述法兰圈的下端固定在第二筛板的上侧;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设于透明方筒内,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容积为1立方米,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上端与第一筛板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平流层,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下端与第二筛板间隔一定距离并形成树脂垫层;所述方形透明树脂仓的四周外壁分别固定在透明方筒的四周内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宁生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利福达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