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5369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部对称开设有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的内部均滑动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上部延伸至滑槽的上部外部与支撑座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支撑座设置在底板的上方,所述底板的上部一侧靠近边缘处焊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内部通过第一滚动轴承安装有第一螺纹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调节过程中患者不需要移动体位,避免下肢创伤或术后患者受到二次伤害,稳定性较好,可保证患肢抬高的高度不易改变,患肢不易向侧方滑落,帮助患肢加快血液、淋巴回流,改善体循环,可以有效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舒适度较好,可以增强临床疗效,放置稳定,不易倾倒,安全性能较好的效果。

An adjustable lower limb lif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康复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
技术介绍
下肢创伤或术后患者需要抬高患肢加快血液、淋巴回流,改善体循环,可以有效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但是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软枕、软垫或布朗氏架等抬高患肢,但常常出现一些弊端。软枕或软垫患肢抬高常缺乏稳定性,或患肢抬高的高度容易改变,或易造成患肢向侧方滑落;而布朗氏架抬高肢体角度较固定,难以灵活调整,舒适度欠佳等,均常影响临床疗效,同时由于患者病床的床面垫有软垫,导致床面不平整,放置下肢抬高装置时,下肢抬高装置容易倾倒,在下肢抬高装置调节时,患者需要移动体位,下肢创伤或术后患者容易受到二次伤害,为此提出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其具有在调节过程中患者不需要移动体位,避免下肢创伤或术后患者受到二次伤害,稳定性较好,可保证患肢抬高的高度不易改变,患肢不易向侧方滑落,帮助患肢加快血液、淋巴回流,改善体循环,可以有效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舒适度较好,可以增强临床疗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部对称开设有两个滑槽(2),两个所述滑槽(2)的内部均滑动安装有滑块(3),所述滑块(3)的上部延伸至滑槽(2)的上部外部与支撑座(4)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支撑座(4)设置在底板(1)的上方,所述底板(1)的上部一侧靠近边缘处焊接有支撑块(17),所述支撑块(17)的内部通过第一滚动轴承(21)安装有第一螺纹杆(19),所述第一螺纹杆(19)的一端焊接有第一操作手柄(16),且第一螺纹杆(19)的另一端伸入支撑座(4)的内部螺接在螺母(23)的内部,所述螺母(23)固定安装在支撑座(4)的内侧壁上,所述支撑座(4)的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式下肢抬高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部对称开设有两个滑槽(2),两个所述滑槽(2)的内部均滑动安装有滑块(3),所述滑块(3)的上部延伸至滑槽(2)的上部外部与支撑座(4)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支撑座(4)设置在底板(1)的上方,所述底板(1)的上部一侧靠近边缘处焊接有支撑块(17),所述支撑块(17)的内部通过第一滚动轴承(21)安装有第一螺纹杆(19),所述第一螺纹杆(19)的一端焊接有第一操作手柄(16),且第一螺纹杆(19)的另一端伸入支撑座(4)的内部螺接在螺母(23)的内部,所述螺母(23)固定安装在支撑座(4)的内侧壁上,所述支撑座(4)的上部对称设有两组抬高单元;
所述抬高单元包括竖直安装在支撑座(4)上部的两个滑杆(7),两个所述滑杆(7)之间通过滑套(10)安装有U型支撑板(9),所述U型支撑板(9)的底部居中固定安装有套筒(8),所述套筒(8)的内部螺接有第二螺纹杆(6),所述第二螺纹杆(6)的底端通过第二滚动轴承(24)固定在支撑座(4)的顶壁内部,且第二螺纹杆(6)的底端伸入支撑座(4)的内部与从动锥齿轮(26)的上部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26)设置在支撑座(4)的内部,且从动锥齿轮(26)与主动锥齿轮(27)相互啮合,所述主动锥齿轮(27)的一侧面与连杆(2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20)的另一端延伸至支撑座(4)的外部与位于支撑座(4)外侧的第二操作手柄(18)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4)的侧壁内部固定安装有套装在连杆(20)外部的第三滚动轴承(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益珍赵欣蒋燕吴忠玲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中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